兩人轉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3-07-18 10:00:07
研究和討論兩人轉向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可以將兩人轉向表演藝術的理論研究從原來的藝術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審美水平,即藝術哲學水平,因為美學被德國著名美學家黑格爾稱為藝術哲學。
哲學代表人類理性的最高形式,藝術代表人類感性的最高形式,構成了人類精神王國的兩個高峰。
具體來說,兩人轉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民間性
著名二人轉理論家田子福在《二人轉本體美學》一書中將二人轉為民間劇詩。他指出:東北二人轉語言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民間藝術寶庫。它復雜多彩。一般來說,不容易全面解釋。‘民間詩歌’不一定是農民自己創作的,但它確實是一部‘民間作品’,包括民歌、民歌、短詩和二人轉‘歌詞’,包括‘詩體故事’。雖然不是嚴格意義的詩歌,但卻充滿了詩歌的樂趣。為了加劇詩歌的情感,必須作為詩歌來寫。(《二人轉本體美學》第277頁)
民間劇詩的核心是它的民間性,也就是王曉先生說的:過去兩個人的歌詞有的長達300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今天大部分都在一兩百句之間。一、二百句歌詞真的不容易寫風景、人和故事,要有技巧。藝術家要求唱好歌詞,要有實惠的歌詞、骨頭話、心段、喜興詞、活動篇和優美的句子。這是藝術家多年演唱的經歷,可以從中學到一點道理。(《土地美學》第39頁)
二人轉劇本的民間性要求其表演藝術也要與民間審美特征相匹配。因此,二人轉表演藝術屬于民間藝術范疇,即草根文化、民間藝術,而不是精英文化、優雅藝術、下里巴人而不是春雪。
因此,兩人轉表演藝術的土野性、通俗性和簡單性都是以民間性為根的。這一民間特征在趙本山、小沈陽等兩人轉表演藝術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
二.地域性
作為東北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充滿了地域特色。它被稱為東北人、東北人、東北人、東北人、東北人、東北人、東北人、東北人
眾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體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魯迅先生說:有地方色彩的人很容易成為世界,這是其他國家的關注。(魯迅全集第12卷第391頁)
改革開放后體的地域審美特征決定了其表演藝術也必須以地域審美特征為神髓。這種地域性不僅體現在東北性上,也體現在東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所謂兩人轉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邊講板頭,東要棒。也就是說,以遼寧營口為代表的兩人轉以舞(浪)為重;以黑龍江北荒為代表的北路以歌唱為主;以遼寧黑山為中心的板頭瓷實為重;以吉林為代表的東路以五顏六色的棒為重點。這種地域審美特征還在繼續發展。以北派二人轉表演藝術為例,從徐生、呂鴻章(大彩霞)、胡景歧(胡二浪)、蔡興林(粉蝴蝶、二人轉梅蘭芳)到改革開放后的黃啟山、張野、劉勁松、劉秩等。,他們都以鮮明的黑龍江北派二人轉向地域審美特征取勝,即以粗獷豪放為主。
三.創新性
任何藝術都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發展,不斷繁榮。以創新發展的審美特向表演藝術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藝術輝煌。以黑龍江兩人轉向的表演藝術為例。在《傻子相親》中,張燁以精彩的說話、唱歌、使相贏得了世界第一傻的美譽;黃啟山在《豬八戒拱地》中以精彩的邊緣藝術贏得了世界第一豬的美譽;在《豬八戒懷孕》中,劉惠秩借鑒吸收了眾多姐妹藝術的表演手段,成功塑造了活潑可愛的豬八戒藝術形象,以表演藝術的創新為生命和靈魂。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創新是兩人轉向邊緣藝術審美特征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