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體系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3-08-07 10:00:07
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運動規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演變趨勢:危機在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中的產生和發展;基于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制度在危機中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變化,直到衰落。毫無疑問,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市場經濟可以形成巨大的生產力,是迄今為止優化資源配置的經濟形式。雖然市場經濟本身也存在固有缺陷,會出現市場故障等現象,但社會主義在利用市場經濟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規定也可以防止和遏制經濟危機的發生。這表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可以得到有效的糾正。抑制市場經濟固有的劣勢,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良性循環,確保中國市場經濟建設按照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前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主導規律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社會主義利用市場經濟是發展生產力、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走共同繁榮的道路。這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規定。這也決定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利用市場經濟體系形成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全面提高國民實力的目的是為最廣大的人民謀取利益,使人民能夠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目標的制度保證是高度一致的,如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各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體系的一致性和公有制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主要地位決定了其經濟運行應根據社會主義國家的需要進行。特別是根據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這是我們克服和預防經濟危機的最根本保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公有制的主要地位體現在:公共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主導地位;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更重要的是,國有經濟已經掌握了鐵路、采礦、銀行、航空、高新技術產業等關鍵領域,公有制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控制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是中國經受國際金融危機考驗的重要基礎:
1.保持國有銀行和國有控股銀行的穩定是中國成功應對金融危機的基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體系的穩定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安全和穩定。在中國,銀行業以國有(控股)銀行為主導。一方面,它確保了政府對銀行的監管能力,使銀行不會為了利益而放棄公共責任,或經營一些危害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的業務;另一方面,它也使銀行具有較強的信用功能,使人們不會懷疑銀行的支付能力,從而防止擠兌現象的發生。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國有控股金融機構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而且積極響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經濟刺激計劃,在中國經濟穩定和復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中國金融體系沒有像西方那樣深刻的危機。
2.中國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據財政部統計,2008年2009年,中國國有企業(不包括國有金融企業)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7.9%和6.5%。中國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保持穩定運行,在保障增長、保障民生、保障穩定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例如,許多國有企業注重樹立榜樣和指導作用,主動與包括非公有制企業在內的上下游配套企業共同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堅持不裁員。
3.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許多重要措施都是通過國有經濟實施的。例如,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主要投資于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社會事業。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調整結構和技術改造是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的領域,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中迫切需要加強的領域。政府通過增加這些領域的投資,推動了私人資本投資,不僅有效地實現了增長、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就業的目標,而且改善了經濟結構。實踐證明,實施適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體系在應對經濟危機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及時采取措施,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