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及制約因素
未知
[摘要]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既可以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又可激活學生以前學的知識和技巧,從而應用到英語學習中。它可以給學生們創造一個理想的環境,并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與此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為例,闡述任務型教學法的定義及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及制約因素。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運用策略 制約因素
“任務型教學法”始于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在理論上逐步成熟。是一種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型教學法。它與高職高專英語改革的方向不謀而合,因此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實施“任務教學法”,對推進高職高專英語改革和培養高職高專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一、任務型教學的定義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指一種以任務為核心單位計劃、組織語言教學的途徑。朗指出,“任務”其實是人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重復的各種活動。但是,在外語教學中,特別是任務型教學時,“任務”這一概念通常是指以真實世界為參照,以形式語言意義為主旨的活動。由于任務型學習中的“任務”與真實生活中的任務有很多的相似之處,紐南根據任務的相似程度將其分為“真實世界的任務”和“教學任務”。斯坎翰在《語言學習認知法》中綜述了坎德林、紐南和朗的觀點,較為客觀地提出了“任務”的五個主要特征:(1)意義是首要的;(2)有某個交際問題要解決;(3)真實世界中類似的活動有一定關系;(4)完成任務是首要的考慮;(5)根據任務的結果評價任務的執行情況。
任務型教學強調,學生要在真實情境中的任務驅動下,在探究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自主和協作的環境中,在討論和會話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動。
二、任務型教學法理論框架及其設置原則
1.理論框架
威利斯提出了一個任務型教學實施的理論框架,即前任務(Pre-task stage):介紹主題和任務;任務環(Task cycle):任務、計劃 、報告;語言焦點(Language focus ):分析與練習。
“前任務”階段有兩個基本功能:即介紹和激發學習者對所選話題而設置的任務的興趣與激活跟話題有關的詞匯、短語、句子,促進任務的完成。這個階段還有一個附帶的作用是使學生們能在任務執行階段盡可能流利地進行交流。
“任務環”階段包括任務籌劃和匯報階段。在此階段,學生以配對或小組形式運用任何他們所擁有的語言資源來達到任務的目標。為了避免以犧牲語言得精確來發展語言的流利,學生們與老師一起籌劃他們的匯報,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在全班進行展示。
“語言焦點”階段就是聚焦語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會被自然使用的語言得到鑒別和分析。這些語言分析可以是關于功能、句法、詞匯或構詞、意義或語用的范疇以及語音特征。分析之后是操練詞匯、短語和句子階段。
2.任務設置的三項重要原則
任務的設置需要將三項原則考慮在內:真實性原則;形式/功能原則;任務依賴原則。
真實性原則是指學習者所接觸和處理的語言材料是真實的。這些語料應該是那些在目的語語境中出現的口語或書面語,而不是特意為教授語言而編撰的。
形式/功能原則是指所設置的任務要使學習者運用歸納的或演繹的方法來發展他們對不同語言形式的功能目的的理解。
任務依賴原則與教學法程序有關,也就是教學中諸任務排列的邏輯次序。這條原則蘊含的一層意思就是:任務須按照從接收性任務向生產性任務的次序排列。即聽和讀的任務應該安排在寫和說的任務之前。這條原則蘊含的另一層意思是:復制性任務應該在創造性任務之前。復制性任務指的是學生按照老師提供的語料再生出語言,創造性任務指的是學生操用他們以前從未被提示過的語言形式完成任務。
三、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為了彌補傳統英語教學中交際互動不足的缺陷,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借鑒了任務型教學法,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2》對任務型教學進行探討。下面以該書中的Unit 4 Making Reservations一課中的SectionⅠ Talking Face to Face為例進行初步的教學實踐,探尋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前景。實際教學過程如下:
1.前任務:介紹主題和任務
(1)學生結成對子,通過頭腦風暴方式寫出與making reservationand checking in or out at a hotel(預定房間、登記入住或結賬離開旅館)有關的單詞、短語和句型,看哪一組寫得最多。然后,邀請若干學生向全班呈現他們寫出的單詞、短語和句型,教師作出評價,并將一些有用的詞或短語寫在黑板上供學生參考,但不在任務之前講解。
(2)討論。兩人一組討論下列問題:
A.According to your own experience, how to make a reservation at a hotel by telephone?
B.According to your own experience, what are the steps when checking in at a hotel?
C.What are the steps when checking out at a hotel?
這些導入階段的任務起著讓學生們熱身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有益的輸入,幫助他們熟悉話題、并識別新詞和短語。目的在于突出任務主題,激活相關背景知識、減輕學生的認知加工負荷。
(3)閱讀并練習對話。聽錄音跟讀對話Dialogue 1 I Would like to Book a Double Room 和Dialogue 2 I Have a Reservation with You,在跟讀過程中建議學生有意識地在生詞下做一記號。讓學生做分組練習,倆人一組練習對話,并在全班表演。
2.任務環
(1)任務將學生分成4人一組,為學生設計三個不同的場景:
①Place: in a room
Task: Professor Smith is leaving for New York tomorrow. He wants to make a reservation at a hotel there by telephone
②Place: in a hotel
Task: Mary wants to check into a hotel for which she has already made a reservation.
③Place: in a hotel
Task: Anne wants to check out a hotel after a week's stay there.
每小組選一名同學當旅店前臺接待員,其他三名同學分別擔當想要預定房間、登記入主及結賬離開旅館的旅客。學生們根據黑板上所寫的單詞、短語和句型編三段對話。由于現階段是在小組范圍內,本階段強調的是樹立信心,交談中語言的使用是自然發生的,包含了許多探索性,只求可交際,不求準確的語言運用。任務的完成激發學習動機。在這個階段教師四下走動,監控、支持、鼓勵學生嘗試用目的語交際。
(2)計劃。告知學生,他們要在全班面前表演他們所編的對話。學生草擬和排練對話的內容。教師四下走動,提出語言方面的建議、提供表達形式、幫助學生提煉、修改語言。
(3)匯報。每組學生輪流向全班呈現他們所編的對話,教師讓其他學生對該組的表演及英語口語的準確度作出評價。最后,教師對對話的表演情況作出總結和評價。本階段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使用正式、嚴謹的語言,也使他們接觸更多的口頭和書面語。
3.語言焦點
(1)分析。讓學生找出與對話主題相關的詞和短語;教師給予幫助,學生可個別提問;教師在全班對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可將相關語言點寫在黑板上,學生做筆記。
(2)練習。教師根據需要組織練習活動,以黑板上的語言分析為基礎,做一些相關的練習。本階段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探索語言,培養對句法、詞組搭配、詞匯等方面的意識。
任務型教學法的運用使得課堂顯得生機勃勃。任務使得教學各環節具有了內在邏輯性,并使各環節連接自然、流暢、目的突出。完成任務需要聽、說、讀、寫語言技能的綜合運用,貫穿始終的是學習者對目的語積極的個人體驗、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師生、生生的互動與協商。
四、任務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制約因素
第一,任務評估依據是任務的完成,不單獨進行專項測試。這種做法和目前考試制度無法接軌,必然影響到其推廣,也無法使人們對任務型教學的效果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
第二,任務型教材和大綱及教參的缺乏,教師無法獲得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只能每個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按照自己的想法想當然地去做,存在盲目性。
第三,參與者是否合作十分重要,特別是在課堂交際活動中,積極的有意義協商有助于對輸入的理解、任務的完成。這時,教師往往是參與者,如果教師在活動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而多采取合作幫助的態度和方法,會使任務難度降低,利于更多學生參與。
第四,對于選擇任務型教學法實施課堂教學的教師(包括大綱設計者和教材編寫者),最實際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任務的難度適合于學習者當前的語言程度和水平。能否合理地把握和調整任務的難度是影響任務型教學法在教學中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五、結語
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任務型教學法在實踐過程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制約因素,但是采用任務型教學法確實很有效地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使得我們的英語課堂氣氛活躍,實現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毫無疑問,任務型教學法體現的溝通合作、真實性、關注過程、重視學生主體參與、學用結合是向實現現代教育的功能邁出了一大步。
參考文獻:
[1]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視角).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Nunan,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Skehan.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 1996,17(1).
[4]Willis,J.&Willis,D.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