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風格與教學策略
未知
[摘要]傳統的英語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O’Brien(1989)研究發現,80%的英語課堂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而這種模式只有10%的被試學生表示贊同。平時大多數教師按照教材的編寫順序按部就班地講授,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教學方法沒有突出的個性化特征,學生的學習風格如果與教師的教學風格出現錯位,學生會因此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不理想,對學科失去信心甚至于放棄。本文旨在探討如何改變這種不良后果,英語課堂上應采取何種教學策略才能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外語學習的規律,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積極的學習潛能,做到學習風格與教學風格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學習風格 學習策略 教學策略
一、引言
學習風格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較早系統地提出學習風格的概念并對學習風格類型開展研究的主要有Dunn夫婦和Price(1975)以及Gregorc (1979) 、Keefe (1979)和Reid(1987)等人。但遺憾的是至今在學習風格的定義和學習風格類型的確定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分歧。一般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整體性的、穩定性的、并具有個性化的認知方式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學習風格的形成受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學習環境、社區環境、家庭背景等等。但是,學習風格形成的主要原因還在內部因素,包括性格、觀念、認知特點、語言水平等等。學習風格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學習的感知模式為基礎,將學習者分為:視覺學習模式,聽覺學習模式,體驗學習模式和動手操作學習模式。視覺風格的學習者對看到的文字或圖像印象較深,喜歡閱讀,尤其是默讀,上課愿意記筆記。課本、報紙、雜志、以及電視電影是他們優先選擇的學習途徑。聽覺風格的學習者對聽到的東西比較敏感,喜歡聽而不喜歡讀。聽講座或課堂口頭報告、參加班級討論或小組討論以及聽磁帶是他們喜歡采取的學習策略。體驗風格的學習者在讀和寫的活動中表現突出,喜歡動手或角色表演。動手操作風格的學習者喜歡一邊學習一邊操作,畫畫、做筆記、和團體協作活動等是他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強勢。另一類是以認知方式為基礎,將學習者分為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兩類。一般認為場依存型學習者受學習環境影響較大,喜歡與人交往,屬于感性型學習者。這種學習風格有利于口頭語言的交際,也比較容易獲得自然語言輸入。而場獨立型學習者在學習上獨立性較強,屬于分析型學習者,具有較好的推理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類學習者在正規的課堂學習中具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在閱讀和寫作方面表現更為突出。
二、調查和研究
了解和研究教學對象的學習風格是改革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個人特點,遵循語言習得規律來組織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語言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風格,發揮學生的長處,為此本文作者對煙臺職業學院電商專業07級120位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學習風格調查表的設計和方法參照了Kate Kinsella的調查(1994)并根據中國學生的特點作了調整調查表共有20道題,每題后面有5個選項,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出一個答案:1=我完全同意,2=同意,3=不知道,4=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1.當老師講授時,我理解得更好
2.我喜歡在課堂上通過做事來學習
3.我與別人一起學習時,完成的任務多
4.我在小組活動中學到的東西多
5.看到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內容我學得更好
6.當有人在課堂上告訴我如何做時,我學得更好
7.上課時聽到的與讀到的相比,我對于聽到的內容記得更清楚
8.當我讀到老師教授的內容時,記得更好
9.當我做出某物的模型時,學得更好
10.當我看到說明時,理解得更好
11.我獨自學習時,記憶效果更好
12.我喜歡在課堂中通過做實驗來學習
13.在學習中繪畫能使我學得更好
14.老師講課時我學得更好
15.在課堂上當我參加角色扮演時,理解得更清楚
16.當我在聽某個人說時,學得更好
17.聽與讀相比,通過讀我學得更好
18.我喜歡為課堂目標做一些東西
19.我在參加一些相關活動時,學得更好
20.在課堂上學習比我一個人學習學得更好
計分方法:答案1為5分,2為4分,3為3分,4為2分,5為1分。用總分乘以2為每種類型的得分,36-50分為主要的認知風格,25-37分為次要認知風格,0-24分為可以忽略的認知風格。
三、結果與討論
在120位被調查的學生中有6位學生棄權,因為不太明確哪一種學習風格在自己學習中更占強勢。調查結果顯示:總分36-50之間的視覺風格的學生占55%,總分25-37之間的動覺風格的學生占40%,聽覺和觸覺風格的學生占比例較小。場依存型的學生占65%,而場獨立型的學生占35%。
四、影響學習風格的因素
在認真分析了以上調查結果的基礎上,作者試圖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影響學習者學習風格形成的原因。
學習風格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中國學生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尊師重教,教師和教材具有很高的權威。反映在學習風格上,學生往往過分依賴書本和教師,容易忽略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具有較強的集體觀念,比較注重與他人合作,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意周圍的環境,屬于“合作型的”學習者。
學習風格受學習者內在因素的影響。Claxton和Murrell(1987)曾經形象地將學習風格的構成比作是“洋蔥頭”:學習者最基本的性格特點構成了學習風格的核心。學習者的性格特征是長期養成的,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內向型和外向型是學習者表現出來的兩種基本特征,內向型的學習者往往是場獨立型的,喜歡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外向型的學習者往往是場依存型的,喜歡小組學習、課堂討論,回答問題比較沖動。
學習風格受學習策略的影響。學習風格是一種自然的感知、認知和情感上的傾向,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促進語言學習而運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或手段,是學習者獲取、儲存、提取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驟。事實上,學習風格與學習策略是相聯系的,學習者往往可以通過學習策略的操練和運用,擴展自己的學習風格,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受學習任務的影響。Claxton和Ralson(1978)研究發現:學習者的學習任務發生變化時,學習風格也隨之相應變化。例如,學習者為了參加TOEFL考試而學習英語單詞時,他們多會表現出聽覺風格和視覺風格,如聽磁帶、大聲朗讀、看筆記和運用電腦相關軟件來記憶單詞常常是他們的學習策略。為了能夠有效的交際而學習單詞時,他們會更多表現出動覺學習風格,相應的學習策略是角色扮演,短劇扮演和參加英語角等。
研究學習風格的主要目的應該是:(1)對語言教學提出具有指導意義的研究結論。教師的教學不僅要涉及所教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應該以所教對象以及所教對象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特點為基礎來組織教學的各個環節。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其最終目的就是通過老師的教和引導以及學生的學來習得一門語言,這其中,學生的學是一個最重要的主觀媒介,所以研究學生學習的風格和特征對語言教學尤為關鍵。(2)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認知方式傾向,并根據不同的學習要求調整原有的學習方法和風格,同時學習和掌握不同的學習風格。
以學習風格調查的結果為基礎改進英語教學。英語教師應該轉變思想,積極探索符合社會發展、學生發展和語言教學規律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師不僅需要運用不同方法來教授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而且他們的教學方法應當有利于學生逐漸形成靈活的認知方式。本文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了一些教學方法,試圖將各種風格有效地結合起來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要。例如,課堂前15分鐘進行聽力訓練,聽力材料可以是英語歌曲、英語小故事、時事新聞和英語詩歌等,這些喜聞樂聽的材料能夠很快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來。單詞課上,讓學生多聽磁帶,多跟讀,只有掌握了單詞的正確讀音才能為準確地記憶單詞打下基礎。在講解單詞時,不要簡單的根據字典中的釋義給學生講,而是多采用繪畫、聯想實物和動作模仿等形象生動的手段把詞義與語境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到單詞的活學活用,更有利于記憶單詞。最后通過卡片或游戲的形式檢查學生對單詞的掌握情況。記憶單詞本來是學生頭疼的事情,而采用這種方式后,學生記單詞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講解課文時,老師根據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或討論,鼓勵學生記筆記,要求學生課后總結整篇課文的段落提綱,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練習課時,準備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話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班級討論。注意:小組成員要經常變換,要有組長,小組討論完后,組長拿著討論的結果再到其他小組進行討論,然后擴展到全班討論,最后,由組長或跟其他組員一起匯報討論結果。課后,給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借助電子閱覽室來獨立完成。上閱讀課時,借助多媒體上效果最好。第一遍,只讓學生聽,這時可能有較多的學生聽不懂;第二遍,看錄像,畫面提示可以幫助學生對材料的理解更進一步;第三遍,看閱讀材料的文本,進行到這一遍時,學生除有極個別生詞不認識,對材料基本理解。總之,教師在教學的每一個模塊都要兼顧到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使每一種風格的學生都能有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
五、結論
語言教學中,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上應該順應學生的學習模式特點,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上,要注意與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能力的銜接,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個人差異和個人特點,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模式,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以適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認知特點。
學習風格的理論要和教學的實踐相結合,否則研究學習風格將毫無意義。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去迎合每個學生的品位。教師本人也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重要的事,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習方式上的差異,因勢利導,促進學習;同時也要讓學生主動地去了解他們自己,適應教師的風格,相互配合,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有利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學習環境。另外,實現學習風格與教學策略相結合的另一途徑是,在外語教學中引入“自主學習”的概念和實踐,根據外語學習的規律,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積極的學習潛能。“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解脫教學和教師的職責,而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學習者的個人特點,使“目標”和“任務”個性化。
評價手段應該改革。目前,教師評價學習者的手段大都采用標準化考試的形式,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外語教學要加強口語教學,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的,而標準化考試形式傾向于考查學生的聽、讀和寫的能力,忽略了學生說的能力,這與教學大綱相悖。所以本文作者認為,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手段應該多樣化,要設計出能夠全面考查學生各種技能的新穎的考試形式,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增加學生平日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通過這種手段刺激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學習風格的優勢。
[1]Joy M.Reid.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1995.
[2]O’Brien. Learning Styles : Make the student aware. 1989.
[3]Keefe,J.W. Learning style: An overview. Student Learning Styles.1979.
[4]Kinsella,K.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Survey.1994.
[5]Dunn & Price. The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1975.
[6]Claxton,C. & Murrell,P. Learning styles: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