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英語學困生的形成及其轉化策略
李龍泉
英語作為一門工具學科,目的主要是交流,平時應以口語為主。而由于中考、高考甚至托福考試的需要,老師和學生都圍繞中考、高考的指揮棒轉,淡化了英語的交際功能。同時,英語學習具有漸進性。單詞學不好就無法組織句子,句子掌握不好就學不好復合句,聽力差就不能說好英語。如果一段時期沒抓緊,學生學習英語就會出現困難,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在反復遭受失敗的打擊后,就會變成學困生,尤其是山區農村中學。
造成英語學困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學困生在學習英語時,記單詞死記硬背,練句型生搬硬套,不注意語言環境,寫句子不遵循英語習慣逐句逐詞強行對譯等,不得要領,造成越學越困難。
另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通常用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成績的標準,導致我們在教學中對學困生關心不夠,甚至忽視了學困生,讓他們成了課堂上“被遺忘的群體”。一旦與老師有對立情緒,往往造成他們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那么,該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活潑、愛說愛動、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不強。把握這些特點,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和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教師可以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利用實物、照片、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開啟學生興趣和智慧的閘門。
將英語教學活動和開展文體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Are you …?Yes,I am./No,I’m not.”句型時,我設計了一個捉迷藏游戲,請一位學生蒙上眼睛,在全班學生中隨便摸到一位學生問:“Are you …?”被摸到者回答“Yes,I am./No,I’m not.”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游戲中,掌握了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了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每次中途接班,我都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然后分別找學困生談心,幫助他們分析掉隊原因,引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隨時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學習困難,并及時肯定他們所取得的點滴進步。通過主動走近學困生,真心實意的關心學困生,引導他們調整心態,走出挫折。學生都是渴望得到關愛的。實踐證明,學困生一旦認為自己被賞識、被重視,就會收獲越來越多的自信,重新煥發出學習英語的熱情。
培養合作互助精神,借助集體力量感染學生。我中途接手的一屆學生,因為基礎沒打好,班級英語水平整體都比較差。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建立學習小組、互相結對幫扶、表演課本劇、男女生互提互背等措施,鼓勵學生以好帶差、以強帶弱、相互幫助、共同提高。有效的合作學習,不僅使能力強的學生獲得了滿足感,而且也讓學困生有了實實在在的進步。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睂W習也是一樣的。要實現學困生的轉化,那就要求我們每位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掌握其特點,積累科學的教育方法,對癥下藥,落實教育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