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英語課堂互動的現狀和策略
王夢醒
摘要:初中英語課堂互動的現狀不容樂觀,根據建構主義理論, 采取情感交流、情景創設、興趣激發等課堂
互動策略, 以達到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健全人格等目的.
關鍵詞:課堂互動 現實 策略
英語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最主要的課程之一,其重要性已越來越來受到人們的關注。許多人認為國民英語水平
的提高直接關系到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但目前“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英語教學現狀也令人擔憂。盡管英語教學在不斷改革,提倡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探討的學習能力。但是許多課堂教學仍然比較沉悶,缺乏生氣,難于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更不用說激發創意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了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互動情況的調查
筆者對我縣15 名教師的初中英語課堂觀察,目前初中英語課堂的互動現狀相比過去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
許多不足,尤其是課堂互動的理論方面更值得去研究、探索。
現在選取兩節初中英語交際課型對互動進行分析。上課時間為40 分鐘。
從表1 可以看出,目前的英語課堂教學已經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參與、合作、交流。雖然在互動的形式上體現
了師生、生生的交流,但學生的參與面比較狹窄。教師的信息反饋時間花得太少。課堂的互動性不高。出現低效的課堂互動的原因是什么?根據觀察和調查發現初中英語課堂互動難表現以下幾個方面:1、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模式——由教師主宰課堂來傳授知識,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多習慣于只是聽老師講課,對老師的依賴性比較嚴重,難以發揮自主學習的潛能與優勢,從而導致課堂上教師一直是“獨奏者”,學生一直是“聽眾”的局面;2、傳統的師道尊嚴也影響課堂互動。人們一直認為教師是權威的象征,教師所的總是正確的。這讓學生心理上更愿意接受教師直接的正確知識輸入,而不愿意參加課堂的教學活動。3、英語學習障礙使學生不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這種障礙導致學生的自卑心理,并過低地評價自己的能力、品質、學識、相貌等。4、教師的評價單一、乏味。沒有制定比較詳細的評價標準,學生缺乏互動的動力和激情。5、教師缺乏課堂互動策略理論與實踐的指導。
二、英語課堂互動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 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意義建構過程,而非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有選擇的感知外在信息,建構自己的理解;原有經驗不是從記憶中被直接提取和利用,而是與新經驗之間產生沖突和相互作用,因而發生改變和重組。學習既是學習者個人的建構活動, 同時也是學習共同體的合作建構過程;個體的意義建構活動是在人際互動和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是:1. 學習是意義的形成,這種意義具有個人性2. 學習是以學習者的自身原有經驗為基礎的3. 學習是發生于具體的情境之中4. 學習需要中介(mediation),語言和制品的使用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5. 學習具有社會性,學習者通過人際互動與協商來建構知識
三、 英語課堂互動的策略
課堂互動不是簡單的教學程序,而是通過有意義的互動的作用達到信息的交流、感情的溝通、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它是一種重要的語言交際活動,涉及到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信心、興趣和情感等方面。
(一). 及時獲取學生和傳達教師的情感信息,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情感有兩方面: 一是教學進展中自然產生的情感體驗,如欣喜、煩惱等。另一方面是任課教師的個人情感,如喜愛、憎恨等積極或消極的情感。教師可以憑借自己的觀察、感悟來了解學生的情感世界。如對學生表情( 特別是眼神) 的觀察,可推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掌握程度以及心理的想法等。教師不僅要獲取學生的情感信息,而且要向學生傳達自己的情感信息。教師一方面是把課文里的情感因素傳達給學生。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關愛學生的情感傳達給學生。 (二). 創設教學情景,引領學生親自體驗,參與語言實踐活動
交流是學習英語的目的,情境是交流活動的基礎。創造良好的情境既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又是英語學習的途徑。英語學習只有在交流活動中才能真正掌握。如在教學BOOKIII Unitl7 Lesson66 Who sto1e the neckplace 一課時,可創設教學情境展開探討,學生兩人一組,扮演警官和目擊者,就教材中盜竊這一事件,從時間、地點、事情、結果等要素,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編一個對話,自由討論,自主發揮,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鼓勵學生運用已有語言,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發揮自主性,開拓思維,暢所欲言,積極體驗,提高語言的運用和表達能力。
(三). 合理利用多種媒體,激發英語學習興趣
把多媒體技術引入學校英語教學課堂,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提供足夠的聽力材料和對話情景,給英語課堂教學帶來高效、逼真的語言學習環境,使英語教學形式多元化,以此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強烈愿望和自主性,使學生要學英語,愛學英語,最終學好英語。
(四). 融洽課堂氛圍,教會學生提問,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如在做一些句型練習時,以學生相互問答來提高他們說英語的機會。在教“Who……?”“I do.”“Me too.”的句型時,讓一個學生提出問題,如“Who goes to School on foot everyday?”,然后其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自由地起身說“I do.”和“Me too.”,并依次類推。這樣學生學起來積極主動,更有興趣和熱情。當然,良好的學習氣氛和環境能使學生更好地培養問題意識。教師要對教學充滿激情,對學生充滿愛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創造一種和諧的交際環境,激發學生積極愉快的情感,產生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圍.
[1]All wright, D. and K. Bailey.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a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UP,1991.
[2]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49-351.
[3]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UP, 1994.
[4] 李虹. 課堂師生互動模式及其社會心理學分析[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98,(6):53~56.
[5] 葉子,龐麗娟,師生互動的本質與特征[J]. 教育研究,2001,(4):30~34.
[6] 陳振中. 重新審視師生沖突--- 一種社會學分析[J]. 教育評論,2000,(2):42~45.
[7] 鄭杭生. 社會學概論新修[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62~182.
[8] 楊雪燕. 西方有關外語課堂過程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2003,24(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