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策略
李變花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基于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課堂中師生和生生的互動和交際有助于學生運用語言,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語言,并最終達到掌握語言知識的目的。Skehen(1989)對“任務”定義有如下論述:意義優先,任務完成為主,評估基于任務完成與否。Nunan(1989)認為,“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法,具有結構性,它由教學目標、信息輸入、活動方式、師生角色、教學環境等要素組成。英語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與互動”的各項活動,即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進行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
一﹑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1. 任務型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展。
(1)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體現了現代語言教育中關于交際能力、認識過程、感受與經歷、信息分析與整合、學習策略以及合作學習的教育理念。它為學生提供了發展的條件和空間。
(2)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也體現了英語實踐性強的特點。它徹底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通過真實、有趣、有意義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和合作研究,充分發揮他們的語言知識能力。
2.任務型教學有利于新課程目標的實現。
英語教材遵循著交際性、結構性、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注重智力發展的原則,力求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豐富的題材內容、多層次的語言活動、多元化的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及文化意識等素養,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它要求教師首先讓學生明白語言的意義,然后幫助學生學習語言的形式,即首先強調語言的流利性,再關注語言的準確性,形式與意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使用語言的能力。
二、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
1.任務前階段任務
任務前階段是任務型語言教學過程中最短的一個階段,它根據學生對所要進行的任務及所涉及的主題的熟悉程度不同,安排不同的時間。教師向大家介紹主題,并根據主題確定任務。
2. 任務內環階段
任務內環階段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任務、計劃、報告。在任務內環階段,學生以結對或小組的形式執行任務。教師監督、鼓勵學生參與任務。當班里絕大多數學生完成了任務,教師可進行簡單的評論。在計劃階段,學生以口頭、筆頭的形式向全班匯報他們完成任務的情況。 3. 任務后階段
任務后階段包括語言分析和語言操練兩個組成部分。
在語言分析活動中,師生一起分析在任務中和報告中出現的語言點,以引起學生對詞匯、短語和句型的注意。此外,教師需從與任務相關的材料中挑選出未能引起學生注意的語言點,完善學生的語言結構。
三、任務型口語教學案例
以Go for it!八年級(上)Unit 1 How often do you do exercise? 為例:
1. 教學目標
學會談論周末通常做的事情;
學會談論做事情的頻度;
了解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了解哪些食品是垃圾食品,平時應多吃哪些健康食物和怎樣鍛煉身體。
2. 語言目標
—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 Sometimes I go to the beach.
— How often do you eat vegetables?
— Every day.
— Most of the students do homework every day.
3. 單元任務
Task 1: 哪些同學的周末過得有意義?說出其理由。
Task 2: 多大量的課外活動是合理的?
Task 3: 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Task 4: 哪位學生做得最好?
Task 5: 要求學生在網上搜尋國內外名人的日常生活和喜好。
總之,英語任務驅動型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途徑。它是一種教學原則或理念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目前大量的論著和實驗資料表明,任務型教學模式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能體現語言價值的、先進的、有效的教學模式。英語任務型教學中,教學活動的形式除了常規的學生個人的獨立活動和全班集體活動外,很多任務都是通過結對活動(pair work)和小組活動(group work)合作完成的。這種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這有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