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理論與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王 瑩
摘要:注重培養學生聽力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主要指導思想之一。文章本著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互動、主動的新型教學模式的理念,試圖依照圖式理論,探討其對聽力教學的實際指導意義。
關鍵詞:圖式理論;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聽力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部分,聽力理解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是一個集各種語言知識、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聽者生活經驗為一體的復雜的信息加工過程。在長期的傳統聽力教學模式下,聽力理解一直都是大學生英語學習中比較薄弱的學習環節。如何改進單向、被動的學習模式,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互動、主動的新型教學模式,是當前英語教育工作者普遍關心和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圖依照圖式理論,探討其對聽力教學的指導意義。 一、圖式理論簡介 圖式理論是認知心理學家用來解釋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早在1781年,康德便提出圖式(Schema)的概念,并把它作為一個哲學概念。20世紀初,格式塔心理學家Bartlett提出圖式是“對過去的反映或經驗的積極的組織”。20世紀70年代,人工智能專家Rumelhart吸取了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發展了圖式理論,指出圖式是“以等級層次形式儲存于長期記憶中的一組相互的知識結構或構成了認識能力的建筑砌塊”。Carrel和Eisterhold把圖式理論定義為“有關背景知識在語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學說”。按照Cook的觀點,圖式是頭腦中的“先存知”或“背景知識”。對“圖式”含義的理解各家不盡相同,但總的說,圖式是大腦為了便于信息儲存和處理,而將新事物與已有的知識有機組織起來的一種知識表征形式,是新信息在人腦中的編碼、解碼、重組、儲存的一系列過程,近幾年來已成為教學界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 圖式一般分為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三種類型。語言圖式指語言知識,即關于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圖式指語篇的主題、背景知識等;修辭圖式指文章的體裁和篇章結構方面的知識,比如寓言、詩歌、戲劇等體裁具有各自獨特的結構及特點。 二、圖式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影響 聽力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具備的語言知識、背景知識與聽力材料相互作用,是一個信息處理和儲存的過程。按照圖式理論及其分類,圖式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影響可分為三種: (一)語言圖式的影響 由于傳統教學對語言知識傳授的重視,大學生在多年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已經累積了相應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即語言圖式)是聽力理解的基礎。但與此同時大學生面臨著高等教育階段詞匯量增多、語法知識復雜化、語氣的變化等信息輸入量劇增和復雜化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其在已有圖式上建立新圖式相應變地困難,甚至會與原有圖式混淆。例如,《21世紀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二冊第五課Part Three: Woman:I don’t think you have time to send out so many invitations. Man: Oh, yes. I will. The man plans to ___ all invitations. 這是一項根據對話內容完成句子聽力技巧訓練。學生只有熟悉如何對否定句作肯定回答,才能激活大腦中的語言圖式,了解男士說話的意圖,在短暫的答題時間內迅速填出正確答案“send out”。 (二)內容圖式的影響 語言與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聽力教材的編寫還是各種聽力測試,都來自于日常生活,如風俗習慣、宗教觀念、文化內涵、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知識。單純的語音圖式的提取不足以更清晰地理解聽力材料。例如以下對話: Man: Excuse me, I’d like to cash some traveler’s checks, please. Woman: Next window, Sir. Question: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 at the airport B in the hospital C at the bank 由關鍵詞cash、checks,再根據頭腦中已有的內容圖式,不難聯想到一個熟悉的生活場景—銀行,即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