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聽力教學探討
朱其標
摘要:現在高中英語聽力教學效率不高,且嚴重不適應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更新理念,實踐新教材觀、教學觀和評價觀,積極探索解決辦法。
關鍵詞:高中英語 聽力教學 現狀 問題 解決辦法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語教學的重心雖然已轉移到讀寫能力培養上,但聽說能力同步發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通過多次參加觀摩聽課、走訪兄弟學校師生的方式,我一直在關注、觀察并思考著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目前的聽力培養的普遍做法可以歸納如下:① 運用新教材中的 Warming up 和 Speaking 兩部分的內容,組織學生用英語交流和討論,讓學生在口頭運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傾聽,或者老師就話題內容用英語講述,供學生聽,培養學生的聽力水平;② 利用新教材中的閱讀材料(Reading,Integrating reading 中的文章)的朗讀帶的播放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③ 利用教材中的Listening 和練習冊中的聽力訓練,上專門的聽力課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④ 教師用英語授課,課堂上增加學生用耳朵感知英語的機會,以期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⑤ 舉行定期的經常性的聽力測試,以測代練,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以上的做法表明教師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并提供大量的聽力實踐機會,促進了學生整體聽力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問題是存在的。其一:老師把聽英語材料與培養聽力能力簡單地等同起來陷入盲目的實踐中,效率低下,容易挫傷學生積極性;其二:教師受傳統的教學思想的制約、以“本”為本,受課本的束縛,亟待更新教材觀,積極地為了教學目標的實現而利用一切可能的資源;其三:教師利用現行課本實施教學時,存在著材料使用時教學目的錯位的現象。運用非聽力訓練材料來培養聽力理解能力,由于材料的內容、難度、以及設計目的不適宜,我們只能把它們作為輔助性的手段;若過多地在教學中把目標指向于聽力能力的培養發展的話,顯然是犯了重大的方向性錯誤,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聽力能力,還會妨礙讀、寫和說的能力的培養;其四:教師用英語授課來培養學生聽力能力的做法,只能適應舊的英語教學大綱的高中畢業目標要求;在新課程標準中的 6 級(高中一年級)目標就應該已經實現它,在高二以后應有新的提高和突破;其五:在以測試代替訓練的做法中,應試指導思想在主導著。測試題可能提供了豐富的語料,但這種形式不宜過多,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青少年學生,他們是活潑的,熱情奔放的,善于表現,勇于創新的,也是易情緒波動,易受挫折的。不能以冰冷的測試模式壓抑、扼殺學生的天性和創造性;其六:教師在專門的聽力課教學中,存在著方法不科學,過程處理簡單化的現象。葛文山等曾在《中小學外語教學》雜志上撰文指出目前中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教教材”現象。現實也確實如此。教師的做法局限于“放音、做題、對答案”;教師只是對生詞和難句進行解釋,忽視了聽力技能、策略和情感態度的培養,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其七:學生接受聽力材料的場所單一(只在教室中),形式單調(錄音磁帶或口語表達內容),時間有限(只在課堂上)。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我在觀摩聽課中以及高考的口語加試主考過程中,更了解到我們很多老師和學生的口語水平層次很低,這就更加提示我們,不能依賴口語表達內容來提高聽力,而問題正好相反,要加大力度在四會并舉的同時,切實提高師生的口語水平。
如何糾正聽力教學過程中的偏差,擺脫盲目的實踐,提高中學外語聽力教學的效率,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呢?
首先,教師要認真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新觀念。在聽力教學實踐中既要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增長語言知識,更要在聽力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英語文化意識的發展。從培養人、發展人的高度以現代課程觀為指導,注重教學的開放性,以及過程和評價的發展性。
其次,教師要明確聽力理解能力的形成機制。兩個人同時聽到一個腳步聲,會有不同的理解反應;一個人聽到另一個人不同時間的腳步聲,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推斷出行走者所處的不同狀態。理解的實現取決于客觀的聲音和聽者的經驗、心理狀態及創造性思維能力。英語聽力理解的實質是聽者(學生)對所聽到的聲音材料(英語)的理解。因而我們在聽力教學中要把握好語言材料的選取和運用,要以新課標為指導,適應學生的實際和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我們同時又要運用好所選取的材料來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培養學生的興趣、信心和意志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第三、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確聽力教學目標,它是新理念與具體教學實踐的結合點。新課標分別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個方面,對不同級別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的描述。高中畢業要達到 8 級水平,而第 9 級是為外國語學校和外語特色學校高中畢業課程目標的指導級,也可以作為普通高中少數英語特長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培養方向(見新課程標準)。關于 8 級聽力目標的描述中,注重了交際目的的實現(能識別不同語言所表達的不同態度,能抓住簡單語段中的觀點);材料難度是有關熟悉話題的討論和談話以及廣播電視英語新聞;還涉及了對語用功能的把握(能聽懂委婉的建議、勸告等);雖然沒有關于語速的描述,但能基本聽懂廣播、電視、英語新聞的主題和大意的要求,以及 6 級目標中關于正常語速的描述,讓我們在解讀時明白了,學生應該適應正常生活狀態下的語速。
第四、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水平,掌握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群體的共性,尊重差異性,注重發展性,因材施教,面向全體;要采用多種途徑、多種手段、增加學生的知識體驗,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在實踐中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具體地,我們可以考慮以下這些做法:
1. 繼續在課堂教學中推行聽說讀寫四會并舉有所側重的原則,在加強讀寫能力培養的同時,保證聽力技能始終得到適當的鍛煉,增加聽力實踐機會,把讀、寫與說的材料作為有效的聽力提高的輔助手段,在各種能力的綜合培養中,全面發展學生的語言技能;培養學生讀寫說能力的材料,全都讓學生用耳朵去感受和體驗一下,既鞏固復習了讀寫說的內容,又增加了聽力實踐。
2. 日常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把課本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生活進行聯系,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提高對學習和生活的認識,也還要在日常教學中,始終關注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增強文化意識,為學生的聽力理解提供知識經驗的準備。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方的餐飲習俗差異;西方公共場所的女士優先的優雅風范;西方倡導的個人奮斗、自強獨立的價值觀;中西方對贊同和否定的表達方式折射出的思維方式;等等。教學中要始終關注中外文化差異。比如 farm 這個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它在英語中是指一定規模的農、牧、漁、養殖業的生產場地,而不能簡單地教了個“農場”這個意義,引起誤解,教師更進一步可以把中西方的農業生產活動的差異介紹給學生。漢語中有個習語“錯過這班車,錯失良機”,而英語中用的是 miss the boat 等。
3. 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以便以其口語表達來增加學生的聽英語機會,鍛煉并提高其聽力水平。語調、重讀、弱讀、連讀、變音、失去爆破、語氣、語流、語速等各方面都要準確表達,而且課堂用語力求豐富性。結構、用詞和語言難度要注意層次性、變化性,用自己的實際運用讓學生感知英語的節奏,讓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的語言時不至于感覺“失真”,產生消極情緒,以至影響聽力理解能力發展的實現。
4. 教師在聽力課堂教學中,要具體分析材料的內容和難度是否適合學生使用,教學材料內容與新課程教學目標描述是否相適應,材料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并據此對某些材料刪減或通過適當的調整,降低難度和要求。比如:在人教版高二(上)第十單元中有一篇聽力材料是要求聽美國的天氣預報,這個材料的話題內容是新課標 8 級目標要求,難度較大;在課堂上我們可刪去它,或者通過直觀的圖示提示,通過充足的聽前活動設計,降低問題難度,讓學生明確要關注的問題,并向學生明示,這是一篇富挑戰性的高難度、超要求材料,以防挫傷學生的信心;同時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因勢利導,對他們的任何成績都要肯定,讓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意志力,體會成功理解后的喜悅。
5. 為了做好課堂聽力教學,教師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把握新課標中的功能意念項目表和話題項目表,以此為指導,積極留心組織和搜集相關的有聲材料,利用網絡、廣播、電視、電影等時新材料,充實課堂聽力內容,適應學生心理特點,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增加聽力經驗體驗。
6. 讓學生精聽和泛聽結合,關注學生的感受,減少測試性練習,同時摒棄放音—做題—對答案的做法。在聽力培養中要激發興趣,滲透英語文化知識,注重技能和策略培養,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在聽力中體驗運用技能策略,了解信息,欣賞語言的成功快樂,而不是以應試為目的,拋卻了聽力體驗中更具價值的東西:培養聽力過程中的信息篩選、記憶、聯想、推測、歸納、概括等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調、語氣、背景等非語言信息的理解能力;滿足人的發展中的求知需求和情感需求。
7. 教師要充分運用現代媒體優勢,豐富教學手段,行之有效地運用網絡、電影、電視節目中的音畫,有效地把視與聽結合起來,給學生提供聽的實踐。視頻能幫助促進學生的理解,畫面與聲音的結合給學生提供了全新的感受,使學生體驗到聽的樂趣,增加成就感。
8. 對學生在聽力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認真分析,不可簡單地批評,要提出建設性的解釋或解決方案,及時鼓勵學生,保護學生的聽力積極性,克服畏難情緒,更不能產生心理障礙。
9. 把聽力教學延伸至課堂外。鼓勵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中感知英語。組織英語角、英語沙龍、校園英語播音活動,聽英語歌、唱英語歌、收聽收看廣播電視英語節目,看原聲影院等,讓學生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沉浸到英語的氛圍中去。
10.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實踐活動,豐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擴大課外閱讀量,利用網絡等手段增長見識。利用多媒體,指導學生看涉及外國生活的影視內容,促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為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進行知識經驗的積累。
11. 鼓勵學生認真學習各門功課,開展多種多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在學習和生活中勇于創新,善于思考和發展,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知識經驗,積極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積極的心理狀態,聽力理解能力的發展才能夠順利進行。
12. 建立積極的聽力評價體系,確立新的教學業績觀,而不能只關注考試得分。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即時評價,讓學生自評、互評,老師指導師生共評的方式,進行建設性形成性的既有利于發展英語聽力能力,又有助于樹立信心、健全學生人格的過程性評價,促成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和諧統一,真實有效地記錄學生的綜合發展水平。
總之,只要教師堅持學習,積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面,積極改革傳統做法,樹立新的學生觀和教學業績觀,按照新課程標準目標描述要求,積極努力,我們的教學目標就一定能夠達到。
參考資料:
葛文山,郭慧,劉桂巖,高中英語聽力教學常見問題分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3)(1-5),2005 年,北京;
劉守蘭,中學英語教學基本功,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宋德如,孔鍇,現代教育新理念解讀(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2003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