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校內大學英語口語測試成績評定
王治琴
【摘 要】目前國內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再三強調說的能力。如何科學地測試學生學期的口語能力,使測試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推動教學改革,是一個值得思考緊迫的問題。本文就該測試的定位進行了分析,指出該測試的評估應為兩大模塊行為表現形成性評估及鑒定總結性評估的有機結合,并對終結性評估的注意要點進行了說明。
【關鍵詞】口語測試;形成性評估;終結性評估
Abstract: At present, College English reform is under way,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speaking ability. It is worthwhil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cientific way to test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by the end of a term in order to serve and promote teaching. The paper explores the nature of the oral English term-test, and points out the approach to grading should be the integr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Furthermore,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key factors in summa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oral English test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summative evaluation
1.引 言
在教育部新近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聽說能力的培養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新的教學目標中,口語教學成為了英語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大院校紛紛專門開設口語這門課程。這反映了社會之所需,時代之所趨,學生之所求。自從1999年5月大學英語開始在八個重點院校試點口試到今天,改革后的四、六級模式基本上反映了大綱中“語言測試應重點考核學生的語言基礎和語言應用能力,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觀試題”的要求。考試的目標不僅把語言看成一種知識體系來測量而且也強調對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直接考查。對于CET-SET(大學英語四、六級口試)更是如此。隨著CET口語測試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各院校的口語測試的實施也在進行中。目前,據筆者所知,一般院校的教師大部分缺乏組織口語測試的經驗和方法,對學生口語成績的評定帶有很大的任意性,缺乏科學的指導與規范。另外,關于測試方面的研究文章也多涉及大規模的測試,對于與一線教學有關的校內階段性成績測試或診斷性測試研究方面的論述甚少。本文將討論校內英語口語測試的定位,以及如何科學公正地考察學生的口語成績。
2.校內英語口語測試的定位
教、學和評估三者的結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完整性。英語口試是語言交際能力測試的重要手段,考查的是學習者運用英語作為一種交流思想的口頭工具的表現。它通過“說”這一言語行為測量學生實際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作為校內英語口語測試,有別于大規模的CET-SET。校內英語口語測試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部分,不是全國統考。學生口語測試的學期成績模塊應該是形成性評估模塊與終結性評估模塊的有機結合。
形成性評估建立在正式和非正式評估方式之上,具有持續性特點,與診斷性測驗直接相關。教師采用該評估方式作為正常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機部分,以便指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形成性評估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活動過程的連續性、多樣性。通過測試,教師可以迅速獲取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從而作出判斷,及時對教學內容予以調控。通過測試,學習者不斷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終結性評估是在學期末或學年末,針對某一課程進行的評估,它提供信息說明學生所學多少,比如,就測驗結果得出的學生掌握狀況和熟練程度。目的是做出教育效果的判斷,從而區別優劣、分出等級或鑒定合格。終結性評價考察最終效果,因此它是對教育活動全過程的檢驗,一般在教育過程結束后進行,是用來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結論和判斷,或者用于證明和選拔的。CET-SET屬于終結性測試,學生口語測試的學期成績模塊中的一部分也應該包含著終結性評估模塊。
3.形成性評估模塊
傳統的大學英語口語對學生成績的評定大多采用的是終結性評估。不可否認,通過該方式,教師能從某些方面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師不能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充分的、及時的分析和解決。相反,形成性評估的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等做出評價,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語言應用能力發展情況的檢測。形成性評估可以使學生腳踏實地實現一個個分目標,可充分發揮其引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作用。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學生英語口語能力進行評估,檢查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了解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的已有能力、欠缺和學習需求,看他們是否能夠就某些交流性主題或交往場面、情景進行合適的表述,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診斷,以利于他們的后續學習。
形成性評估有利于全面整體性地評價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沖淡了主觀性極強的終結性口語測試;在另一方面,它還可以診斷教學活動中的問題,發現教學活動的癥結,及時調整教學。所以,在整體的教學活動中它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
形成性評估的形式靈活多變,呈現的是一個多維的、立體的畫面。該畫面是具有動態性,不僅教師能看到學生的發展、變化和成長,學生也能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取得的成就。它與學生課堂行為表現密切相關;可以是分散式也可以是集中式;可以是團隊進行,也可以個別評測。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前五分鐘的值日生匯報或一至兩組對話表演小劇的不同角色替換進行;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如記者采訪,英語購物等形式進行,目的是讓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有機會在口語教學評測的實踐中展現自己的才華培養自己的興趣,樹立自信心,為大膽說英語打好基礎。
形成性評估可以把學生的外在壓力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學生可以采取自評、互評的方式,參與評測全過程,變被測為自測。從根本上、客觀上把學生從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地位,充分體現主體參與性。在經常有準備的口語教學評測中,學生接受口語評測的心理負擔減輕了,膽量也增大了。口語評測本身變成了一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和再學習的過程。使語言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這種形成性的口語評測的實施也切實為終結性口語評測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形成性評估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更是學生自身的一次次學習和實踐的機會,也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
隨著語言教學的不斷改革和進步發展,形成性評估作為一個完整的語言評測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應該在教學中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這對將來英語口語教學,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與價值。
4.終結性測試模塊
作為語言教學的工具,測試必須作為系統化、科學化。在各種語言測試中,口語能力的測試是困難的、復雜的。只有在準備、組織、評定等方面作周密而細致的工作,才能使測試結果具有信度和效度。由于口語測試本身帶有主觀性、任意性和隨機變化性,測試過程又隱含一些不穩定因素:被測試對象的心理狀態、測試者的主觀任意性、測試內容的模測試方法及其外界干擾等,這些都會因此影響測試的信度與效度。信度和效度正是科學的語言測試的兩個根本要求,只有具備了這兩個度,才達到了語言測試的目標。從測試的結果、目標來看,語言測試涉及三大部分:測試結果、所測試的行為和目標能力。測試結果和所測試的行為之間的關系決定了語言測試的可靠性或可信程度,即信度,它表現為測試結果的一致性與穩定性。所測試的行為和目標能力之間的關系決定了語言測試的有效程度或正確程度,即效度。
口語測試的包括四個關鍵環節:被試、任務、考官和評分標準。口語測試應采取多樣化的方法,真正體現口語測試的價值。
4.1 被試
考試對被測試者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種心理壓力。口語測試需要面對面地交談和即時表達,對考生來說,心理緊張程度明顯高于其他測試形式。有時進行測試,教師的一言一舉,甚至一個表情或語調的變化都會給被測試者造成一種無形的焦慮,影響測試的進行,也影響測試的信度。所以,每一位測試教師都應了解考生的個體差異,盡量使考生消除緊張狀態。
4.2 任務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口語考試要準確地反映口語交際的能力。設計口語考試應達到考慮以下因素:
(1)提供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交際場景。
(2)充分體現語言交際的交互性。
(3)測試的出發點是提供或獲取信息,非語言形式。
校內口語測試的指導思想應該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要求的目標和方向一致。口語表達能力的一般要求如下:能在學習過程中用英語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能就日常話題和來自講英語國家的人士進行交談。能就所熟悉的話題經準備后作簡短發言,表達比較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能在交談中使用基本的會話策略。較高要求的英語口語能力標準是:能夠和來自英語國家的人士進行比較流利的會話,較好地掌握會話策略,能基本表達個人意見、情感、觀點等,能基本陳述事實、事件、理由等,表達思想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
在大學英語學習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口試的目標必須與此相一致,把考查目標能力,即檢測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作為測試的目標和指導思想并依此制定考試大綱。
試題設計是大綱的具體體現,是測試指導思想的載體,其內容是否能體現測試的指導思想,是測試效度的保證。因此,試題設計應以教學大綱為依據。試題設計的每一部分,都從考點、素材、題型、命題四個角度來談。其基本思路是這樣的:設計試卷時首先應該確定各部分需考查的內容,考查內容要覆蓋學科的主干內容, 緊扣教學大綱和教材,并為考查到這些內容應該選擇一些恰當的材料,選取適合不同測試情景的題型,最后則是篩選出能夠測試目標的試題。
4.3 考官
在測試的場所中,考官不僅僅是考官,還是引導者、促進者,考試場所應是一個雙向的語言交流場所,考生能在輕松愉快的談話氛圍中進行交流。語言測試的非自然性因素被減少到最低程度,這樣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也就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真實再現,測試的效度就能得到保證。在測試中, 擺在考官面前的一個首要的問題是營造一個互動的、寬松的會話環境和氣氛,讓考生放下包袱,自如地發揮真實水平。考官的提問用語要自然簡潔、口語化、準確無誤。如果有可能的話,可由二位考官或多位考官參加測評。由多位考官參加評分可提高評分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但不同評分者的評分標準也會影響測試的信度,這就要求考官與考官之間保持評分一致,也要求同一個考官自身保持前后評分一致。如果同一考官測試前后所持的標準不一致,或不同的考官之間使用不同的評分標準,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測試的可靠性。
如何做到考官與考官之間保持評分一致,這可能需要口試考官進行統一培訓,統一的培訓可達到標準化,從而避免考官語言的難度和提問的焦點出現偏差,確保所有考生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待遇。考官的語言表達的方式應被嚴格控制,以確保考生以同樣的方式接受同樣難度的提問。
4.4 評判的標準
如前所述,口語測試是主觀型測試,對測試結果的評分需要評分人員的主觀判斷并受評分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口語測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正確的統一的評分標準。根據大學英語教學的情況,可以采用兩種常用的評分方法:整體評分法和分解評分法。保證測試的評分標準的穩定和一致,可采取制訂統一的評分標準。采用百分制評分法或分解評分法(analytic scoring)與主觀性較強的整體評分法(holistic scoring)相結合。具體做法是:整體評分是總體的印象分,可從語言知識,連貫性,完成任務的優劣,交際方式恰當與否等角度來考察;分解評分標準可從語法與詞匯、語音和互動交際等方面分項打分。這樣細化評分標準,對評判不同分數段提供細致而周密的規定,可以使評分有具體的尺度,考官在評分時能有據可依、有據可查。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方式,可正確處理好“寬”與“嚴”、精確與模糊的關系,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考官評分的主觀性,而保證測試的信度。
5.結 語
考試如同指揮棒,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語言測試是為語言教學服務的。語言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測試的任務則是正確評價運用語言的能力。測試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設計科學、合理,會對教學產生有益的促進作用。我們必須承認,目前我國大中院校的學生口語的現狀不容樂觀,改進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強測試的系統化,尤其是與教學更為緊密相關的校內英語口語測試。
[1] Bachman,L.F. 1996.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蓋蓮香. 關于外語口試中教師話語行為中的分析[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6, (6): 82—87.
[3] 郭曉梅. 論英語口語測試中的交際性[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25):294—296.
[4] 魏薇. 大學英語口語測試中的形成性評價[J]. 文教資料, 2005, (24): 36—38.
[5] 楊莉芳. 近二十年測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J]. 外語教學, 2006,(1): 42—46.
[6] 余方敏. 英語口語測試實踐性評分標準研究[J]. 寧波大學學報, 2006,(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