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培養的幾點體會
張冬梅
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學會學習和發展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英語是中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而小學階段是一個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它將決定人的終身發展的基礎。如何使小學英語教學從枯燥的語言知識的講解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中解脫出來?只有營造出民主的教學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的環境、開放的活動空間和創新的激情,才能使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氣氛中學習英語。
怎樣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學內容設計出既讓他們感興趣又能促進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的教案?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們可以在教育環境上動一番腦筋,將教室布置成有趣的生活交際場所,給學生提供一個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學習場景。在《牛津英語》教材中,Eddie和Hobo兩只寵物一直伴隨著學生一起學習,學生們對它們的興趣極其濃厚。特別是每個單元起始部分的Comic(笑話),學生更是樂于去模仿和表演它們的對話。教師可以將這兩只寵物的彩圖貼在班級的墻上,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在和它們一起學習。再如,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出示一幅中國地圖,問:“Where is Beijing/Shanghai/Zhejiang?”這時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整個課堂非?;钴S,他們爭著搶著在地圖上找到答案,然后自豪地說:“Here it is.”學生興趣盎然,不但充分地操練了此句型,而且學生也真正地明白了這個英語句型的用場。教學的實際條件,限制了我們不可能每堂課將學生帶到課文所表述的實地去進行教學,所以我們應當從生活實際出發,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創設生活情境,將英語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中,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生活化
讓生活走進課堂,課堂教學取材于實際生活中的人、事、物,學生對這些東西感到親切、形象、具體可感,不再感到所學知識的神秘,故而可以輕松大膽地讓他們去觸摸、去感知、去應用,即所謂生活化教學。在英語課堂上,我們教師一定要堅持用簡易的classroom English及口令講課,雖然一開始學生會感覺不自然,聽不懂,但是在每天都使用這些語言、日積月累的情況下,他們就會明白這些口令的意思。
三、提倡合作學習,制訂激勵辦法
目前的學習提倡導合作,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更是離不開合作。教師可以在學生中建立一種英語學習獎勵制度,創設像“英語結對子”互助小組,鼓勵學生之間一起學、一起進步、一起成長。對于合作良好的小組,教師要進行表揚。還可以舉辦一些英語能力比賽,學生們可以自己設計題型、挑選主持人。這樣刺激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和成就感,從而更有動力完成英語學習任務,更好地將英語運用于生活。再比如在家庭里,學生做 English Teacher,全家一起學英語。如果讓孩子在家中充當英語老師的角色,教家長學習英語,既能鼓勵孩子提高英語學習水平,也能對孩子的英語能力進行贊賞。所以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每日一句”的教學任務,每天回家教父母一句日常用語。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給學生更多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多種難易適度的課外活動。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使學生認識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增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樂趣,進而長久保持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開設英語角,可以首先指定話題,也可以自由搭檔交談。教師要鼓勵學生向英語挑戰,充分利用學到的語言交談,重要的是要有勇氣說。也可以根據小學生好勝心強、表現欲強的特點,適當地在課外開展一些競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廣泛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五、關注學習過程,遵循無意與有意相結合原則
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無意注意占優勢,他們感覺的情緒性和無意性很明顯,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能記得很牢,反之,則忘得很快;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很短,常常對學習過程中可學習的外部活動和學習的形式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設計一些誘人的片斷,使學生在無意間對所學內容得到有意的認識。如我在教學生學比較級shorter、longer、smaller、bigger、taller、younger、thinner等詞時,為了能使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這些詞的含義,我用多媒體顯示了一些動物,如Monkey、elephant、 snake、lizard、giraffe、dog等,讓學生通過大屏幕對這些動物進行比較后,幫助它們找到適合自己居住的房屋。這一些活動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降底了非語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難度,使學生體會到了語言帶來的樂趣,又進一步激發和保持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六、注重學用結合,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育學指出:學生所獲得的認識,只有經過實際鍛煉,才能變為行為,而且從體驗中獲得的感受是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的方法是:隨儲隨用,即時實踐。如學了家庭成員后,建議學生制作自己的“Family tree”,填上英語名稱、年齡、職業、愛好;將學過的日期、月份、季節制成活頁、掛歷;將天氣情況制成小小氣象臺,根據每天實際情況進行預告;收集奇聞異事,如圣誕節、母親節、父親節的由來,在制作過程中來體會英語文化的底蘊,在合作中分享成功的快樂。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選擇信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