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學引路”高級英語教學模式
吳玉玲
[論文關鍵詞]高級英語語法翻譯法語篇分析法文體分析文學引路
[論文摘要]高級英語教學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語法翻譯法和語篇分析法。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對比發現兩者均有優勢和局限性。在文體學理論指導下,筆者結合新型教育理念嘗試應用“文學引路”高級英語教學模式,以期能夠彌補以上兩種教學方法的不足。該教學模式分三個教學時段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內合作學習,課后延續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語篇理解和文學欣賞能力。
1.前言
高級英語作為英語專業高年級的一門重要課程,既要“訓練學生綜合英語技能,尤其是閱讀理解、語法修辭與寫作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對名篇的分析和欣賞能力、邏輯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指導委員會, 2000)。采用何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這一階段的語言能力得到有別于基礎階段的、更高層次的提升,是任課教師一直探索的重要課題。在我國的高級英語課堂上,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Approach)因其簡便實用、易于操作而長期居于主導地位(鄭樹棠、衛乃興,1996;戴煒棟、張雪梅, 2001等)。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語篇分析理論(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的研究和發展,語篇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應用(黃國文, 2001;陶文好, 2001;康光明, 2002;賈正傳, 2007;徐玉臣,2007等)。但是教學實踐證明以上兩種教學法均存在一些局限性,還不能全面貫徹《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以及當前人才培養的要求。本文作者根據自身對語法翻譯法和語篇分析法的實踐和認識,嘗試將這兩種教學法與文體學理論及新的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理論融合起來,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角度出發,提出“文學引路”高級英語教學模式,旨在為高級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新視點。
2.當前兩種主要教學法概述
語法翻譯法歷史悠久、教法簡便,以重復操練語法規則和目標語與母語進行對譯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和目的。語法翻譯法利于學習者解析復雜的句子結構,培養翻譯能力。但是語法翻譯法使學習者對外語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層結構和字面意義上,缺乏深層結構與涵義的挖掘,不利于培養學習者的思辨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語篇分析法,也稱話語分析法,較語法翻譯法的使用后了近200年。受結構主義的影響,語篇分析最初“只拘泥于音系、詞法和句法層面的微觀結構分析”,隨著轉換生成語法和解構主義的興起,語篇分析的研究逐漸“由微觀到宏觀、語內到語境、形式到功能、結果到過程”(賈正傳, 2007: 74-75)。語篇分析被看作是介于作者、讀者和語篇三者之間的一種交際互動過程,作者通過銜接、連貫等手段應用語法、詞匯構成語篇向讀者傳達觀點、信息和目的,而讀者則通過挖掘語篇中的銜接標記與連貫意義,同時借助語境和相關知識來解讀作者的“獨白”。語篇分析包括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分析。表層結構分析揭示語篇的句子、短語、單詞、詞素等層次結構的銜接關系,深層結構分析揭示語篇的語義連貫以及在特定語境中的語用功能。語篇分析法有利于學習者快速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全面理解作者的觀點,培養邏輯思維與推理能力。語篇分析法雖然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肯定,但缺乏引導學生對語篇進行文體特征分析與欣賞,也未體現培養學生得體使用語言的能力。
3.文體分析理論
國內外對文體的研究都源自于修辭學。現代文體學研究與現代語言學理論相結合,從60年代開始,陸續出現了形式文體學、功能文體學、話語文體學、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文學文體學、語言學文體學等各種文體學派別,它們從不同視角和目的出發,研究文體的本質和特征。CharlesBalley(1909)認為文體是一種張揚個性和投射情感并對語言產生影響的“表達力”;Roman Jakobson(1960)從語言的“詩學功能”出發,把文體看作是一種“外加結構”,是普通語言結構(語法)之外的一種輔助性結構,負責傳達情感、態度等可變特征;Halliday(1973)則視文體為一種功能,是語言形式在情景語境中起到的突出作用,是一種“前景化”的語言。無論人們對文體怎樣定義,文體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探討和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不同的語言形式顯示文體特征、傳遞意蘊和美感的。
其實,任何文體主要是由基本詞匯、基本句式和基本表達方式組成的,這就是語言使用中的“常規”,而不同文體所表現的不同語言特點,則是在常規基礎上出現的“變異”。文體分析通常是從語音、詞匯、句法及語篇的層面找出語言運用中的“常規”和“變異”,進而說明語言手段是如何增強表達效果的,并揭示作品的風格以及形成這種風格的方式和手段(章遠榮, 1997: 1)。
文體分析也被看作是一個作者與讀者之間經由文本實現的、文體據以產生的互動過程(林文治、劉家榮, 2000: 28-29)。作者和讀者對文體的實現過程也就是他們借助語言特征以心理效果為橋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產生主題意義或美學效果等的過程(申丹, 1994)。文體分析的重點是分析具有文體意義和美學價值的語言特征,也就是那些“變異”或“前景化”的語言,挖掘作者的語用意圖和語用效果,從而達到審美和鑒賞的目的。通過文體分析,有助于學生辨別語篇的語言特點和各種寫作技巧,了解作者的語用意圖與內涵,提高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培養文體分析與欣賞以及得體使用語言的能力。
4.文學引路高級英語教學模式
4. 1教學設計
以上三種教法單獨使用都容易產生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將它們優化融合起來并與先進的語言學、教育學及心理學理論相結合,才能實現外語教學的最大效能。在教學實踐中,本文作者嘗試融合三種教法的優勢,從學習主體出發,提出文學引路高級英語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教師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內合作學習,課后延續學習,幫助學生自主構建語言知識體系,全面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語篇理解和文學欣賞能力。
4. 2. 1課前自主學習
Little(1991)指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一種心理關系問題,是一種超越、批判性的思考與否定,以及獨立行動的能力”。也就是說,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要對學習內容進行批判性思考,要有超越自我的獨立見解。
我國目前使用的高級英語教材都選自原汁原味的名家名篇,題材廣泛,寓意深刻,風格鮮明,而且詞匯量大,篇章結構復雜。引導學生確立學習方向,利用豐富的網絡和圖書資源查閱相關背景知識,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促進對課文的思考和理解,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又挖掘了學習潛能、提高了獨立思考能力。
4. 2. 2課內合作學習
課內合作學習包括兩個部分:師生互動與生生合作、互動。師生互動是指教師充當學生的“引導者”和“學習顧問”,做好啟發、誘導及策略指導的工作。生生合作、互動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或全班或分小組利用課前所查背景資料,共同討論和研究學習內容、辨析疑難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和潛能。教師可以從下列五個層面對學生進行引導:
(1)在語音層面,找出特定情景語境中的“前景化”語言,如:擬聲、重音、頭韻、尾韻以及語調、語速、語氣和音位組合的變化等,作者往往運用語音的這種辨義和表意功能來創設意境,彰顯人物性格,表達言外之意。(2)在詞匯層面,找出能增添文體色彩和意蘊的修辭手段,如:明喻、暗喻、借喻、擬人、夸張、反語、雙關語等,這些修辭手段往往能生動表達作者的心理態度和涵義。(3)在句子層面,為了收到截然不同的語言效果,作者會使用“變異”的句法表達手段:短句簡潔明快,節奏緊湊,可以渲染氣氛;長句莊重嚴肅,凸顯復雜與曲折;排比句韻律優美,可以增添語言氣勢;對偶句結構鮮明,語言凝練;圓周句跌宕起伏,充滿懸念,等等。(4)在語篇層面,要準確判斷作者選擇的語言表達形式。語言形式就是文體,就是風格。作者常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和內容選擇不同的語言形式,語篇是內容和文體的統一。每種文體均有其突出的語言特征,銜接、連貫、照應等修辭手法是表達主題意義、顯示審美效果和處置情感的慣用手段。(5)在語篇的微觀與宏觀結構層面,引導學生把握“話語標記”,如:代詞、連詞、同反義詞等,它們體現語篇的銜接、連貫、語義關系與功能以及篇章結構。
4. 2. 3課后延續學習
學習是內源性的,需要鞏固與拓展。在課內,教師側重于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和欣賞課文,但課后可以布置學生翻譯課文中的難句和復雜段落,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提高翻譯能力。在課外,引導學生閱讀相關作者的名篇佳作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拓寬知識面最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另外,對課堂上有不同見解或有疑問或感興趣的東西,可以引導學生查閱資料進行深入研究、撰寫論文,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將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起來。
5·結束語
隨著英語專業課程的發展,教學要求不斷提高,新的語言學理論越來越多地融入教學當中,使教學方法不斷推陳出新。文學引路高級英語教學模式融合了語法翻譯法、語篇分析法及文體分析理論的優點,它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以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文學名著,進行文學欣賞為手段。文學引路高級英語教學模式以漳州師范學院外語系兩個自然班為實驗對象,經過一年的嘗試發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實驗前有了很大提高,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討論和思辨的能力越來越強,語言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在教學實踐中,文學引路高級英語教學模式將不斷更新和完善,以求更加科學地服務于教學主體。
[參考文獻]
[1]Beaugrande, R. de&W.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Linguistics [M].London: Longman, 1981. 1-11.
[2] Halliday,M. A. K.&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 4.
[3] 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 Issues andProblems [M].Dubin: Authentik, 1991.
[4]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5]黃國文.功能語篇分析縱橫談[ 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2).
[6]賈正傳,郭惠燕.話語系統分析方法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3): 74-76.
[7]林文治,劉家榮.試論文體的本質[ J].外語研究,2002(2): 23-29.
[8]申丹.文體學的基本分析模式及其當前所面臨的挑戰[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4(3).
[9]徐玉臣,李民權.語篇銜接的語義學闡釋[J].外語教學, 2007(1): 33.
[10]章遠榮.語篇的文體分析、語域分析和體裁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 1997(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