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英語方位介詞與漢語方位成分的差異
佚名
【摘要】英漢在表達方位成分上有著共同的方面,但是從音律、結構、句法、文化方面來看,二者的確存在著差異,除了語言本身差異的原因之外,社會認知心理的反差以及文化和思想觀念的不同,是差異的主要原因。研究和分析英漢方位詞的差異對于跨文化交際中避免誤解,解釋翻譯中的現象和指導翻譯實踐有一定的意義。
1.引言
英語中有一部分介詞表達事物之間的方位關系,它們不但可以指示方位或表達空間概念,而且在特定的結構中可能還可以表示時間概念。漢語的介詞并沒有對等的功能,它們常常需要和句中的其他成分相配合使用來表達空間、方位或時間的概念。在英語中,介詞用于名詞、名詞詞組之前,表示詞語之間意義關系的詞類。按其在句中的語義關系,可以表示時間、原因、地點、位置、方式等意義。本文將其中表示地點位置或方向的介詞統稱為方位介詞,旨在進行英漢方位表達的對比與分析。漢語中的介詞和方位詞都是虛詞,分別從動詞和名詞中虛化而來,具有虛詞的特點之一,即不能獨立使用表達意義。因此,漢語方位成分必須由介詞和表示方向的方位詞共同構成。因此,漢語的方位成分就形成了指稱方位地點的獨立語法成分。英語與漢語中都有方位和處所的表達方式,所不同的是,英語方位介詞以介詞為核心,表達事物之間的方位關系,而漢語方位成分以某一方位詞為核心,起到表達方位、空間概念的作用。另外,由于表達的具體方式、尋求的參照點及英漢雙語使用者的認知特點不同,從而使在它們結構、句法、音律、文化方面都表現出差異。
2.英語方位介詞與漢語方位成分的共同點
英語方位介詞與漢語方位成分都可以滿足表達方位、處所,用以表述空間中物體之間的三維關系的作用。但是通過比較二者,不難發現它們在下面兩方面還表現出共同點:第一,英語中表方位的介詞和漢語中的方位詞都是虛詞。漢語中的介詞有的是從動詞虛化而來的。例如最典型的介詞“把”“被”“對”原來都是動詞。有的介詞甚至至今都保留其動詞的語法特點。例如,“上車”中的“上”,它的主要句法功能是附著,不能單獨使用充當語法成分。英語介詞屬虛詞范疇,意義復雜,用法多樣,較難掌握。其中表示方位的介詞如:on,into,infrontof,beside,above,under等,其主要功能在于確立句中名詞的處所、方位或者時間關系。漢語在表達時空關系時,往往介詞與方位詞連用,例如:“向東”、“在洞庭湖上”、“從上個月起”等。所以單獨討論英語方位介詞與漢語方位介詞的關系還不夠,應當將漢語中的方位成分與英語的方位介詞進行比較分析。第二,不論是英語的方位介詞還是漢語方位成分,都可以借助連接時間名詞而產生表達時間的語義。如“上、下、前、后”這四個方位詞,表1中C1欄是表示地點方位的方位成分,而C2中分別加入時間名詞后,可以組合成表達時間的狀語。
3.英語方位介詞與漢語方位成分的差異
盡管雙語中的方位詞有許多的共同點,但英語方位介詞與漢語的方位成分還有著很多差異,尤其在考察二者的結構、句法等方面。首先,談談二者的結構差異。如上所述,英漢在表達方位是采用不同的結構,英語多采用prep.+noun/pronoun結構,即介詞加名詞或代詞,表達時空的概念,例如:時間概念:aftertheexam,withintwomonths,ontheweekendsetc.空間概念:atthetable,infrontofthewindow,behindthehouse,inthediningroom,besidethecar,etc.在結構構成上,漢語方位成分的表達就較為多樣,基本有三類表達方法:
1)名詞+方位詞:桌子上邊、三人以上、窗戶前面、公寓后面、飯廳里頭
2)動詞+方位詞:復習之前、考試之后、教學以外
3)介詞+方位詞:從上邊、往前面、在外面從這一點上看,英語中的方位介詞兼具備漢語被附著的介詞以及表示基準的方位詞二者的功能。例如在“onthetable”(在桌上)這一介詞短語中,漢語介詞“在”被表示基準的方位詞“上”附著。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稱為完整的介詞短語。在二者具備的條件下,以名詞“table”(桌子)作為參照物,表達一個基本空間義。
其次,二者在句法上有明顯的差異。由于英漢方位成分的結構有明顯的差異,它們在句子里充當的成分不同,在句子中的位置和粘著的程度也不同。總的來說,絕大多數介詞結構在句子中作狀語、補語或是定語。但是漢語的介賓結構不能在結果補語的后面,試看下面一句:
Theboyisswimmingintheriver.
1)*那個男孩游著泳在河里。
2)那個男孩在河里游著泳。
在1)句中,“著”和用“在”組成的介賓結構“在河里”都是動詞“游”的結果補語,但漢語語法規定:動詞的后面不帶兩個結果補語。在2)句里,將介賓結構“在河里”放在動詞“游”的前邊作狀語。再次,兩者的音律差異。無論是在古代漢語還是現代漢語,音律節奏是漢語的重要特征。從音節構成的角度看,現代漢語介詞是沒有多音節的,只有單音節介詞和雙音節介詞兩類。而且有相當一些單雙音節的介詞在語義上還比較接近。例如:
單音節:上、下、前、后、左、右、里、內、中、間、外、東、西、南、北
雙音節:
加“以”的: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左、以右、以里、以
內、以中、以間、以外、以東、以西、以南、以北
加“之”的: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左、之右、之里、之
內、之中、之間、之外、之東、之西、之南、之北
相比較于漢語,英語在音律方面的約束就少了很多,按種類可以分為:
簡單介詞:after,in,above
雙重介詞:inbetween,fromamong,upto
短語介詞:accordingto,asaresultof,oftheirownaccord
復合介詞:alongside,into,inside,onto,outside,throughout,
upon,within
分詞介詞:regarding,concerning,including,considering,
notwithstanding,granting,etc.
最后,除了上述討論的有關語言現象的差異以外,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也反映在方位介詞的使用中。分析這兩種語言的發展過程,從漢語語言中存在的一些特定表達也可以窺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風俗人情對方位詞使用的影響。漢語中方位詞反映:1)地理特點,有的以方位詞來命名的地名或名詞也應運而生,如:河北、國外、海外等。2)男女有別,如:內人、外子。3)尊卑有序,如:皇上、東家、北面稱臣、無能出其右者等。4)思想觀念,如:極左路線、右派、中庸之道等。英語方位詞在表達尊卑這一點上和漢語有著共通點。舉例來說,在英語文化中,east帶有宗教色彩。east作為名詞所指的語義為教堂的圣壇一端,不論實際是否設在東端。類似的,中國傳統禮儀中室內座次也是東向為尊。這是由于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屬“陽”的緣故。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如戰敗在漢語中稱“敗北”,但南、北在英語語言中則基本以表達方位為主,無太大的感情色彩。雖然在表達文化上漢英有一些共同點,但是主要表現的還是差異方面,這種差異會對跨文化交際以及翻譯實踐中的措辭選擇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儲澤祥.現代漢語方所系統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