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漢語負遷移與大學英語語法教學
強亞麗
【論文關鍵詞】漢語負遷移英語語法錯誤英語語法教學
【論文摘 要】漢語作為母語難免對英語語法學習產生影響。許多英語語法錯誤都是因為漢語的負遷移所致,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正確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語法。 一、 語言遷移的本質及其理論 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學習者在使用第二語言時,借助于母語的發音、詞義、結構規則或習慣來表達思想這樣一種現象。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意義的學習中一定有遷移。中國學生學習英語,不能不受來自漢語的影響。因為漢語作為原有的經驗,是新的語言學習的一種認知上的準備,不可避免地參與到新的語言學習中。無論語間遷移,還是語內遷移,都存在著正負兩種同化性遷移。而漢語向英語各個層面上的正負遷移更是為人們所熟知。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是指如果母語的語言規則和外語是一致的,那么母語的規則遷移會對目標語有積極的影響,也叫助長性遷移 ,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促進作用。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則是指如果母語的語言規則不符合外語的習慣,對外語學習產生消極影響,也叫抑制性遷移,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阻礙作用。如掌握了漢語語法,在學英語語法時,總是出現用漢語語法去套英語語法,如,“他每天都學習英語”說成英語“He every day study English.”再如,漢語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英語經常說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等都屬負遷移。 外語學習者在學習外語的時候會習慣性的把母語語言習慣強加于外語上,于是母語的負遷移現象便層出不窮。這些負遷移現象通常表現在文化因素、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漢語作為母語,對于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干擾是多方面的,涉及語音、語義、句法結構等各個層面,在語法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受母語負遷移影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較多側重于詞法和句法的學習和使用,而缺少對語法整體結構的認識和理解。 在英語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掌握不了句子的主要意思和分句本身所存在的邏輯關系,導致其主次不分;漢語中很少使用被動語態,且被動句中通常含有被動標志詞如“被”“由”等,而英語中被動語態的使用十分普遍,且被動意義有時是單純的通過句子的形式所表現出來的;英語中用“it ”做形式主語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句型,而漢語中則缺少這一現象。這些語法錯誤都是因為漢語的影響即漢語的負遷移所導致的。 漢語對英語語法學習負遷移主要包括:名詞、主謂一致、代詞、介詞、時態、被動語態等幾個方面。為了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因漢語負遷移所產生的語法錯誤的具體表現及出錯原因,筆者又對每一種語法錯誤進行了分析,下面是分類后的一些典型的語法錯誤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漢語中對代詞的使用很簡單,主格和賓格一樣,所屬格在詞尾直接加一個“的”就可以實現,名詞性物主代詞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一樣,反身代詞也是通過在詞尾加“自己”就可以實現;而英語中每一種格對應著不同的形式。 在形容詞和副詞比較級的使用方面,漢語和英語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漢語是通過在某個形容詞前面加個“更”字來實現,而英語則是通過對形容詞本身變形來實現,而且形容詞變比較級也有幾種不同形式。 至于主謂一致,英語和漢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漢語可以說,我是一個學生,你是一個學生,他也是,但英語必須用不同的be動詞形式。換句話說,漢語中主謂一致并不影響語言的表達形式,而英語中主語的變化則會導致謂語形式的變化。 動詞時態方面,漢語對時態的表現形式并無嚴格的格式限制,如:昨天當他到達車站的時候,火車已經開走了。但在英語中對時態的表示有嚴格的格式要求,此句從句須用一般現在時,主句用過去完成時。
二、大學英語語法教學的現狀 隨著大學英語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類高校英語教材在內容上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以體現語言知識為編寫宗旨轉向了現在以提高學生聽說技能為主。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越來越多的使用交際教學法和聽說教學法激發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興趣,這就阻礙了以語法知識為中心的語法翻譯教學法的實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語法教學。交際法和聽說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但是在進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卻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是因為大學英語對學生的詞匯量和信息量有很高的要求,只注重聽說訓練,忽視語言點(詞匯、語法)的教學不能很好地牢固學生英語基礎。 并且據不完全統計:大約80%的大學生坦言其英語考試成績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句法結構的概念模糊再加上詞匯量少,到考試時一遇到閱讀、詞匯、語法、翻譯或寫作時就會方寸大亂。在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強調的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便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還語法教學本來面目”“讓語法教學重返課堂”的呼聲在英語教學上越來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