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
吳地花 唐高華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對其就業問題的研究顯得日益重要。應認真分析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外部環境與內在條件,據此提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對應策略,促使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順利地實現就業。
關鍵詞: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SWOT分析;對策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加,高職教育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在校生總數已經超過了本科在校生數,成為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第一大群體。雖然有些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出現了喜人的局面,但從整體上來看,形勢不容樂觀。因此,針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分析與對策探究顯得日益重要。
經濟全球化與企業多元化發展,使就業環境變得越來越開放和動蕩,這種變化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產生了極大影響。因此,社會外部環境分析與畢業生內部條件分析已成為一種日益重要的就業職能。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本文試圖運用SWOT分析法,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外部環境和內在資源進行全面剖析,旨在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探討出多渠道解決的方案。
SWOT概述
SWOT的內涵SWOT分析最早是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是目前被企業和研究者最為廣泛使用的戰略分析工具之一。S指企業內部的優勢(Strengths),W指企業內部的劣勢(Weaknesses),O指企業外部環境的機會(Opportunities),T指企業外部環境的威脅(Threats)。所謂SWOT分析法,就是綜合考慮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評價,從而選擇最佳經營戰略的方法。
SWOT體系介紹SWOT分析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內部優勢因素、內部劣勢因素、外部機會因素與外部威脅因素通過調查羅列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進行排列,然后運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進行SWOT分析的主要步驟如下圖所示:
SWOT分析的主要步驟示意圖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SWOT分析
(一)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優勢(Strengths)
所謂優勢,是指相對于競爭對手的資源或能力上的長處。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優勢,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優勢包括比較優勢、先發優勢和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比較優勢是來自于畢業生的內在資源,但取決于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首先,較為實際的就業觀念使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時具有比較優勢。與本科生相比,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念更為實際,就業時很少挑三揀四,能理性就業,這使得他們的就業空間更為廣闊,就業層次更為豐富。其次,踏實肯干的就業態度使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由于高職院校重視生產第一線操作技能的培訓,使高職院校畢業生“超越”了本科生“純理論化”的缺陷,具有重實踐、會動手的特性,而且高職生的職業定位比本科生要明晰,在就業時不像本科生那樣容易朝三暮四。這些特點更符合企業注重職員的踏實肯干精神和忠誠企業的意向,因此,企業擇人趨向與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態度和個性表現的契合,使得他們在就業時具有比較優勢。再次,薪酬要求相對較低使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時具有比較優勢。現在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開始注重用人成本,相對于本科生而言,高職院校畢業生對薪酬的要求相對較低,對某些崗位來說,錄用高職院校畢業生比錄用本科生可以節省薪酬與培訓成本,獲得更好的用人效率,更符合企業從經濟角度的考慮,也更容易被企業所接受。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薪酬期望與用人單位成本意識的趨同,使其在就業時具有一定的優勢。
先發優勢一是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按訂單培養人才,有的學生剛進學校就被用人單位預訂;高職院校畢業生具有實訓和頂崗實習的機會,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崗位職業能力儲備上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二是由于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教育前移,對畢業生就業的準備工作做得早,使高職院校學生較早地做好了就業心理準備,高職院校畢業生比普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警覺期出現較早。這樣,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心理準備上就具備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競爭優勢首先,高職院校畢業生技術應用能力較強。他們在校時實踐操作和實訓的機會較多,因此,能較快地適應并融入新的就業環境中。其次,高職院校專業對口的特色也使畢業生在就業時具有競爭優勢。一些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崗位針對性較強,一些高職院校還設有以企業“冠名”的班級,畢業生可直接進入該企業,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在自己的崗位領域中占有競爭優勢。
(二)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劣勢(Weaknesses)
所謂劣勢,是指相對于競爭對手在資源或能力上的限制或缺陷。①相對于普通高校畢業生而言,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劣勢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文憑弱勢高職院校畢業生處于專科水平,在這個重視高學歷的時代,面對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無疑處于劣勢。
人文素質弱勢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考試的落榜生,文化素質較差。同時,高職院校只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片面強調就業教育,將學生置于“會工作的工具”的境地,忽視人文教育,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整體人文素質較差。
個性心理弱勢高職院校學生因為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潛意識中有自卑和壓抑的情緒,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較大,容易導致對自身角色的不客觀定位,在就業時處于迷茫、彷徨的心理狀態,既想攀比,又懷有自卑情結;既想追求高薪企業,又缺乏足夠的信心;既想主動競爭謀取理想職業,又擔心競爭失敗,這些個性心理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他們的擇業和就業。
(三)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Opportunities)
所謂機會,是指由于外在環境因素的變動而出現的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有利的時機。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經濟的繁榮,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大部分的新工作將仍由小型企業提供”。②因此,中小型企業和民營企業是吸納勞動力就業最多的地方。
勞動力市場對技術型人才的強勁需求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4月對全國40個城市技能人才狀況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企業當前最急需人才的前三位依次是:營銷人員、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分別占被調查企業需求比例的14.4%、12.1%和10.9%。企業對一般技工的需求也較強烈,排第六位,占被調查企業需求的8.9%,加上企業對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的需求,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比例占31.9%。據測算,到“十五”末,我國對技師、高級技師的需求將翻一番。③這一切都為高職院校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
國家對職業教育和就業工作的重視2004年4月,教育部專門發布了《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召開了全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教育部長周濟在視頻會議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三個“千方百計”:各地教育部門要千方百計幫助高職院校畢業生找到工作崗位;千方百計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千方百計做畢業生的就業思想工作。政府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將直接推動他們的就業。
用人觀念轉變使一些用人單位青睞高職院校畢業生現在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有了用人成本的意識,這種成本不但包括給員工的薪酬待遇,還包括培訓員工所花費的成本。企業選拔人才從看“學歷”到看“學力”的轉變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四)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威脅(Threats)
所謂威脅,指的是由于環境因素的變動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帶來的不利或限制。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面臨的主要威脅有以下幾方面。
嚴峻的就業形勢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帶來的壓力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職業結構的不斷變化,就業人數陡增。一是高校擴招后大學畢業生數量猛增,200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413萬,比2005年增加75萬,此外還有研究生向下擠占大學畢業生位置;二是由于國有企業改革,下崗工人增多,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凸顯;三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大了對城鎮就業機會的競爭。三大就業人口高峰同時出現,而就業市場容量并沒有增加,使得勞動力就業市場不堪重負,就業市場供大于求。
用人單位的高學歷追求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帶來的挑戰近幾年來,由于畢業生隊伍的不斷擴大,使得招聘“行情看漲”,一些用人單位片面追求高學歷人才,這種重學歷文憑、輕素質技能的用人觀,無疑抬高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門檻。
偏頗的社會心理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帶來的傷害中國古代就有“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這種傳統觀念一直存在于國人的潛意識中。大多數人認為只有學術教育才是正統教育,而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工作在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更多的是屬于“勞力者”的范疇,仕途暗淡。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一度成為時代的“失寵兒”。人們用思想觀念筑成一座隱性的心理堡壘,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設置了一道心理障礙。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對策
制定對策的基本思路是: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弱點因素,利用機會因素,化解威脅因素;運用系統分析的綜合分析方法,將影響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各種環境因素系統分析,加以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可供選擇的對策。
SO對策:發揮優勢,利用機會SO對策就是依靠內部優勢抓住外部機會:(1)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訂單式”培養的深度與廣度。由于競爭激烈,企業為了求生存、求發展,需要學校為之培養“量身定做的專業人才”,因此,要抓住這一機遇,加強與企業的合作。(2)樹立理性就業觀。要擁有階段性就業的理念,即不要想通過一次就業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而應是分階段從低級向高級理想崗位邁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初次就業時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學會忍耐和積累,要在職場中獲勝,必要的經驗儲備是必不可少的。(3)靈活務實地設置專業,強化競爭優勢。從理論上講,專業技能應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看家本領,而這種技能的獲取主要來自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否適應市場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是否具有時代價值,是否能滿足社會市場發展的需要。學校的專業設置對畢業生就業影響很大,俄新社觀察家奧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婭尖銳地提出:“如果全國緊缺高級技工,而與此同時高達60%的大學畢業生又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義何在?”④面對時代的“日新月異”和就業形勢的“風起云涌”,高職院校必須審時度勢,根據國家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靈活務實地設置專業,加強專業設置的針對性、時效性與前瞻性。
ST對策:利用優勢,避免威脅ST對策就是利用優勢回避、轉換、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響:(1)加強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提供更多的實訓機會。普通高校偏重理論教學,高職院校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訓,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應發揮這種優勢,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2)以過硬的職業技能彌補學歷的不足,以能力對抗學歷。“技術和技能是職校生的看家本領。”⑤高職院校畢業生應進一步加強技術技能訓練,以消除在學歷上不如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威脅。(3)加強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創業教育,以創業促進就業。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發布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宣言》指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主要培養創業技能與自主精神,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⑥創業不分學歷的高低,高職院校畢業生應拋開文憑弱勢,利用自身技術技能的優勢和吃苦耐勞的品性,獨立創業或合伙創業。
WO對策:利用機會,彌補弱點WO對策就是利用外部機會彌補、改善內部條件的不足和基礎的薄弱:(1)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需要大量技術工人,而許多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一心想進大公司、大企業,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應調整就業心態,不放棄進小企業、民營企業就業的機會。(2)加強職業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個性修養彌補文化素質的不足。當今企業越來越重視職業道德、團隊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學識性因素。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通過對用人單位的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評價實際上包含了工作態度評價和工作能力評價兩個方面,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大學畢業生最欠缺的是敬業精神。⑦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要順應當今企業文化的發展潮流,加強職業道德的培養,養成誠實的品性、踏實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這些職業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職院校畢業生成功就業。(3)獲取多種職業資格證書。在就業競爭面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學歷低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一時無法改變,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單位看重畢業生職業技能這一契機,進行多種職業技能培訓,獲取較多的職業資格證書。多一種職業資格證書,就多一份就業競爭的籌碼,也就多一線就業成功的機會。
WT對策:克服劣勢,化解威脅WT對策就是通過克服劣勢減輕威脅,尋求突破,應對不利因素的影響:(1)打造學校品牌,提升學校知名度。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看重的幾種因素是:工作能力、學歷、專業、學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學校的知名度是隱性的就業籌碼,能為畢業生“鍍金”。(2)完善高職院校網絡信息服務系統。據調查發現,與2004年相比,2005年畢業生通過“網絡招聘”求職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個百分點,而通過“招聘會”求職的成功率則下降了5個百分點。⑧這表明網絡在求職招聘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應大力構建就業信息網絡體系,探索建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上聯盟,進一步整合網絡資源,促進部門、行業、高職院校等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絡的互聯互通,使高職院校畢業生可以隨時在網上查詢就業服務信息。(3)利用各種人脈關系,為自己的就業“搭橋鋪路”。人脈關系包括血緣關系以及親戚、伴侶、同學、朋友、同事、鄰居等各種關系。高職院校畢業生可以利用人脈關系提供就業信息,拓寬就業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崗位。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指出:“我所認識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創造人脈,維護人脈’。”有人說,21世紀的成功哲學是:20%專業能力+40%觀念想法+40%人脈=100%成功。擁有良好的人脈關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這也是高職畢業生就業時彌補內部劣勢、減少外部威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SWOT分析是一種靜態分析方法,尚不能結合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綜合判斷。然而,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也是動態的,因此,必須審時度勢,適時調整策略,促使高職院校畢業生更好地實現就業。
注釋:
①(美)John A.pearce II,Richard B.Robinson,Jr.戰略管理——制定、實施和控制(第8版)[M].王丹,高玉環,史劍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40.
②(美)Robert D.Lock.把握你的職業發展方向[M].鐘谷蘭,曾垂凱,時勘,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53.
③游鈞.2005年:中國就業報告——統籌城鄉就業[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237-239.
④楊金土.中國職教發展的政策環境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9).
⑤蔣建華,趙學敏.2005教育中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169.
⑥彭振宇,馬必學.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之道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6,(1).
⑦曾湘泉,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96.
⑧曉方.畢業生求職手段呈現多元化趨勢[J].成才與就業,2006,(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