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形式下高職生就業問題
曾英
【摘 要】各大媒體對2008年我國半數以上省份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超過本科生的報到,讓我們作為高職院校的工作者看到希望。同時,我們也清楚的了解這些數字背后的含義。是泡沫,還是真正處于良好勢頭?國家各級領導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視,讓我們有理由從本質上去分析新形式下的高職生就業問題。
【關鍵詞】高職生就業就業率問題
2008年,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給我國經濟造成的困難日趨顯現,2009年即將畢業的611萬大學生就業形勢面臨嚴峻挑戰。教育部于2008年12月1日召開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教育部部長周濟對教育系統做好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緊急動員和全面部署。同時,教育部正在積極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計促進2009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此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2009年1月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面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必須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自2002年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就顯現出來。一方面,國家從1999年高等教育實行大規模擴招以后,高校畢業生的規模不斷增大;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趨于緊張。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后,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更加凸顯了。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就業挑戰,促進大學生就業。
眾所周知,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層次主要有三部分:高職生,本科生,研究生。據調查,2003年,勞動力市場對大專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人數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專文化程度求職者人數之比為0.65,本科生則為0.71,研究生為1.19;2008年三者分別為0.77、0.77和0.96,說明勞動力市場對專科、本科畢業生的容納能力在增強,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形勢較前幾年有所好轉。然而,高職生的就業,多數是在學校就業指導的教育下,讓學生轉變思路,明確一個觀念:先就業再擇業。當然,這個思路確是一條通向高就業率的成功之路。但是,在多數只有幾百塊的工資待遇下,卻要面臨當今高消費的社會環境,學生就業的穩定性又有多高呢?大部分學生,在自身技術不高,學歷較低,社會經驗不足的前提下,能在他們預期的時間內,去實現自身長遠發展的希望,實屬不易。多數高職生,在找到工作后不久就跳槽,或是回避這個就業壓力,直接待業,同樣也為社會增加了很多失業人數,只是稍微晚了幾個月。要想從本質上提高高職生就業率,不能僅看這些“可喜”的數字,還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么歸根到底,問題在哪?
1.從高職院校自身辦學來看,學校應明確自身的辦學方向,準確定位
高職教育準確定位、辦出特色、搭建一個良好的就業平臺是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的良好途徑。一些高校喜歡一哄而上,開設所謂熱門專業。導致該專業畢業生人數猛增,造成供大于求,致使該專業畢業生就業難。高職院校應秉承自己的特色專業與優勢專業,在這些上下苦功夫,做出自己真正的品牌,也能更好的吸引用人單位前來聘用本校學生。同時,可以通過各類大賽來加大對高職教育的宣傳,擴大高職畢業生影響,吸引用人單位主動上門來要人。
2.學??刹扇∮唵位蚨ㄏ蚺囵B方式
“訂單式”或“定向培養”已成為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的針對性和定向性使企業人才隊伍的穩定性增強,為企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奠定了基礎。同時對學校來說,根據“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模式要求,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企業參與教學,這將大大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訂單培養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一個良好方法,但不是所有專業都適合訂單式教育,現在訂單培養中遇到的一個大的頭痛問題就是畢業生見異思遷,毀約現象嚴重,學校應重視這個問題,做好學生的誠信教育工作。
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計劃中,實踐性教學環節除了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外,一般主要指實驗和實習。
實驗一般是在實驗室里,學生按照教師根據教學要求開出的題目獨立動手完成。題目大多是驗證前人在書本中論述的結論是否正確,雖也使用儀器設備,但與職業技術應用能力的訓練相距甚遠。實習一般是在企業工作現場進行,常常要求學生通過實習達到某些教學要求,如在各崗位、工種間輪換,以完成多方面的訓練。但實際上,不少學生進了企業,往往被安排在某一固定崗位,從事較為簡單、重復的工作。這樣做,企業愿意,然學校無奈,學生雖能熟悉、了解企業的一般情況和某些工作,但對教學的要求常常只能顧此失彼。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工作在生產、管理、技術、服務第一線的應用性人才,因此它僅有普通高校實驗、實習這兩個主要實踐教學環節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我們提出了實訓的概念。
何謂實訓,我以為實訓是在學校能控狀態下,按照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對學生進行的職業技術應用能力訓練的教學活動。這個定義取了實驗中“學校能控”和實習中“職業技術性”的兩個長處,形成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最為閃光的特色。
實訓突出了學校的主體性,每一個實訓項目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實施;實訓突出了職業技術應用性,要求學校加強投入,更新設施,積極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優化以實訓為主的實踐教學課程,一般應達到下列目標。
(1)努力體現真實的職業環境。學校在安排、布置實訓場所時,應避免采用實驗室的框架,學生使用的裝備、工具盡可能貼近職業事實。由于經濟、職業形態的多樣性,安排上一般可采取少批量、多元組合的方式。
(2)強調實訓項目的功能應用性和工藝規范性。學校在設計實訓項目時應明顯區別于實驗。如電工實驗,一般采用軟導線連接,測量線路中的相關物理量,以驗證某個定理或公式的正確性。而電工實訓則不然,一般它給出的線路應有明確的功能應用性,如多層民宅的通道照明線路、搶答器的線路、機床控制箱某一部位的線路,讓學生了解各類電路的實際應用。同時實訓應要求學生按照電工操作規范進行導線、輔料的選擇及布線。
(3)加強技能操作訓練。高職學生的實訓課程不能僅限于對某項技能的了解,而應該對主要技能達到獨立操作和熟練的水平。這就需要有一定量的積累,最好能設計、選擇某些典型產品的工藝過程。對高職學生智力技能的訓練主要在智能型、數字化設備的維護、維修、測試、調整等方面,要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因此在學校的實訓基地內,教師要設計(包括采用外購專用設備)一些便于裝拆、故障設置,又能及時恢復的項目,也要讓學生到企業參加實際的工作。
(4)采用模擬仿真軟件,提高實訓項目的適用性和經濟性。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行業的技術崗位已采用了數字化、軟件化技術,如電路板的設計與制作,工業控制器的應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的運作等等。因此采用各類相關軟件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是必要的。
同時,采用實用軟件或模擬仿真系統至少有下列優點:①節約經費。一個數控機床仿真軟件需1萬元人民幣,而一臺國產的數控機床至少要10多萬元。②減少占地空間。一個電子線路設計自動化的軟件只需電腦及工作臺,軟件中存放了大量先進的測量儀器設備、器件和元件,無需空間堆放。③對使用大型重裝備設施的實訓項目,采用軟件系統或仿真運行后再使用實物系統,既能避免設施的損壞,更能有效地保護師生的人身安全。④有利于學生創新和自信力的提高。一道數控加工工序可由不同的程序完成,一個電子產品的功能可由不同的線路來實現,采用仿真、模擬軟件既能較快證明學生這些不同構思異曲同工之妙的可行性,同時也能補充教師本身的局限性。
(5)構思創新型的實訓項目,提高實訓的科技含量。高職學生的實訓應區別于中職倚重動作技能的訓練。如設計數控機床調試和維護的實訓,我們可隨意把機床置于某種狀態或設置某些故障,讓學生按一定的要求恢復;如電子產品的測試和剖析,我們可要求學生根據輸入、輸出物理量的變化,辨識系統內部的線路結構。這些創新型實訓項目的設計,有利于學生手腦并用,均衡發展。
4.加強學生頂崗實習
我國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評估政策中明確對高職院校頂崗實習與錄用情況有所要求。因此,加強頂崗實習的實施,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一個嘗試。非基礎教育學校學生畢業前通常會安排學生進行實習,方式有集中實習、分散實習、頂崗實習等。頂崗實習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學生完全履行其實習崗位的所有職責,獨當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對學生的能力鍛煉起很大的作用;是《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學習2年,第3年到專業相應對口的指定企業,帶薪實習12個月,然后由學校統一安排就業。以此為契機,讓學生豐富自身的工作經驗,同時,讓企業能夠從學生的實習表現中,選擇適合自身企業的人才。
5.開展創新啟蒙教育
高職院校大學生除迫切需要在學校學到成人成才的知識和技能以外,還迫切需要教會他們參與社會競爭的一些技能、技巧,一些巧妙的智慧和思維方法。我們開展創新啟蒙教育正合此意,一拍即合,正好可以幫助大學生做到這一點。另外,沒有創業就沒有就業。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啟蒙教育,還可以及時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引導學生從被動就業轉為主動就業,如果沒有人去創業,就不可能有就業崗位。增強學生自主就業的能力,為學生就業開辟另一條途徑。
在當今困難的經濟環境下,如何做好高職學生的就業工作,是一個有關社會穩定的大問題。希望在泡沫的就業率下,能夠找出一條真正的繁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