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濟危機下的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探討
楊廣霞 范辰德
論文關鍵詞:經濟危機高職畢業生就業
論文摘要:2008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卷全球,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工作崗位減少、大量員工失業、應屆畢業生數量的再創新高,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帶來嚴峻的考驗。探討高職院校如何在國家政策引導支持下,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應對市場需求變化,與政府、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后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可以說,就業不僅關系大學畢業生的前途和命運,也關系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08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09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在畢業生中,高職畢業生占到半壁江山。事實上,一些高職院校已然面臨著畢業生出口困難的挑戰。
一、高職畢業生就業的現狀
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大學生就業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政府關心的民生實事。金融危機已經使得中國出口形勢惡化,而內部消費需求又短期難以提振,這將導致社會總需求下降,繼而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減少,最終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大部分企業都實施了裁員并停止了人才招聘引進。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成因
1.社會因素:
高校擴招迅速,大學畢業人數大幅增加。自1999年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擴大。據統計,我國2008年大學畢業生總數預計將達到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比2006年增加146萬人。一方面大學擴招,另一方面教學質量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大量畢業生涌向就業市場,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卻未能隨著畢業生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多,造成僧多粥少的現象。
2.高職院校因素:
由于高職院校大多是從中專升格而來,因此,許多學校在辦學的模式上仍擺脫不了過去的特點,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普遍較差;而有的高職院校,無論是辦學指導思想,還是人才培養模式,幾乎都沿襲了普通高校的傳統辦學思路,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市場變化的需求,這就偏離了高職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盡管各高職院校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十分重視,然而由于就業形勢嚴峻、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等原因,許多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比較薄弱。這與國家要求的全程化就業指導思路相背離,且起不到明顯的作用。
3、畢業生自身的因素:
主觀能動性不強,消極等待學校和老師安排。有部分高職畢業生把就業當作是學校和家庭的事情,在就業上過分依賴學校或家庭安排,甚至等著老師來提醒和督促,自己不能夠主動走向就業市場。因為受社會、家庭及各方面壓力的影響,學生形成了不正確的就業觀,盲目追求舒適安逸的工作環境,不認可基層工作。
三、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應采取的對策:
1、政府必須拿出更加具體的措施。當前的就業,政府應該擔負起主要責任,無論從政策、具體措施還是資金都要全力支持,給畢業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求職環境。對于那些搞欺騙的企業,必須嚴懲。
2、企業界應該負起應有的責任。越是在危難時刻,越可以看出一個企業和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你今天真正的幫助了一個大學生,明天就會有更多的大學生去幫助他人。只有全社會都積極關注并真正的拿出切實有效的辦法,才算是真正的負起你的社會責任!而教育更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和長遠之事!
3、高職院校要及時調整專業適應市場需求。高職院校只有緊跟市場變化,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專業方向,并在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質量上狠下功夫、作足文章,培養的學生才能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成為市場需要的“香餑餑”。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合格的畢業生。
4、實施全程化就業指導,增強高職學生職業規劃能力。高職院校要加強就業指導教育,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貫穿學生三年的學習過程。通過就業指導全程化教育,將職業規劃納入整個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所學的專業,對以后可能從事的相關工作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5、大學生自身更需努力。大學生們一定要認清形勢,積極的去應對這場經濟危機,不要因為有困難就停下了奮斗的腳步,也不要只會等待而不去行動。要樹立起信心,調整好心態,不能因為一次或幾次失敗就失去信心,對工作不能挑三揀四,要切實樹立“先擇業、后創業”的原則。要樂觀面對目前的就業形勢,絕不能坐以待斃,要主動出擊。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轉變思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務實就業期望,腳踏實地,從一線做起。
第六,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畢業生就業難,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不相符,從而形成了高職生難以就業,同時企業等用人單位缺乏適用人才的兩難境地。高職院校要培養社會和企業需要的畢業生,就應該大力加強和用人單位的合作,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的實際要求。高校通過和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甚至是建立“訂單式”培養方式,一方面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基地,幫助學生提高職業技能,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將自己對員工的要求反饋給學校,學校按照用人單位要求適當調整培養課程,為企業提供挑選合適員工的機會。
當今的大學生和社會的接觸仍舊很不完善,高校、社會各方面和大學生本身都積極努力行動起來,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努力幫助大學生就業,共同面對經濟危機帶來的挑戰。相信經濟危機下的大學生就業才會更好!更相信高職畢業生在廣闊的社會一定有施展自己才華的空間。
[1]王鐵軍 經濟危機下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幾點建議學術資源網 2009年4月9日.
[2]曾喜平 淺談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免費論文下載中心2008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