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納教育理論假設分析及對學校職業教育改革的啟示
包昆錦
摘要:全納教育理論關于人的假設可概括為“人的本質是積極可為的”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些差異是量或類方面而非本質好壞”;關于教育的假設可概括為教育應是人的基本權利,應是平等、民主的,應使人人都有價值感并獲得成功。借鑒這些假設,我國職教工作者應意識到有效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應善于認識、接納、尊重和合理利用教師、學生的差異,應將職業學校構建成和諧、全納的社會組織。 關鍵詞:全納教育;理論假設;學校職業教育;教育改革
一、問題的提出 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紀90年代逐漸興起的一種國際化教育思潮。在教育實踐領域,它緣起于世界特殊教育改革,后擴展至普通教育領域。隨著其理念為世界各國所廣泛理解和接受,全納教育已成為21世紀國際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和新的研究領域(黃志成,2004)。 在我國,政府和相關學校正通過教育立法、特殊教育機構體系改革、課程與教學改革、師資培養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及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等六大途徑積極推進全納教育。但總體而言,國內對于全納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改革中的啟示與運用的探討、實踐仍顯不足。據筆者對中國期刊網 1997年至今和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1989年至今所發表的有關全納教育文章的檢索,其中涉及職業教育的只有一篇作為期刊卷首語,旨在拓寬視野、引起人們關注的簡短的介紹性文章(吳言, 2003)和一篇粗略探討職業教育全納性實施的論文 (宋寶俊、孟廣芬,2002)。同時,作為國內迄今為止關于全納教育最具權威性、新穎性的專著——黃志成教授等人的新作《全納教育——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和參與》也沒有專門對此予以論述。 本文從基本理論背后的理論假設的分析、提煉出發,嘗試探討全納教育理論對我國學校職業教育改革的啟示。 二、全納教育理論假設分析 目前,對于全納教育,人們的理解和論述并不完全一致。黃志成等人綜合國內外關于此類概念的主要觀點,提出全納教育是這樣一種持續的教育過程,即接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和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全納教育的前提假設、理論構想和價值取向(黃志成,2004、2005)。筆者在對以上內容積極揚棄的基礎上,從人性觀和教育觀兩個維度分析全納教育的理論假設。 (一)關于人性的假設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指導手冊,全納教育的人性假設可概括為以下兩方面: 1.人的本質是積極可為的 全納教育在人性觀、學習觀和教育觀上分別主張“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能學習”、“所有的教師都能教所有的學生”;在實踐指導原則上,則強調“人人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育必須考慮到這些特性和學習的廣泛差異”。 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全納教育強調:人與人生來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能力,所有人都能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教育有責任也有可能為此創造條件;盡管學生在學習方式、風格、習慣、速度、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這些并不是質的差異而是量或類的差異,所以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潛力,在適當條件下都可以獲得學業生涯的成功;與學生類似,盡管教師之間也存在各種差異,但這些差異并不會從本質上決定教師自身學習能力及適應能力,所以每個教師都有教學潛力,在適當條件下都可以獲得職業生涯的成功;給予適當條件,所有教師都有能力教好所有兒童。 排除理論上可能存在的對人性的主觀臆斷和一些具體觀點的爭執,這些假設的背后均蘊涵著對人的本質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堅定不移的信念。 2.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些差異是量或類方面的而非本質好壞 發展中的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積極借鑒了逐漸興起并流行的多元智能觀和建構主義觀基本思想。 由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 (H.Gardner)于20世紀80年代最早提出的多元智能觀,其理論核心是強調人類智能應是多元而非單一的。所以,不應該用建立在單一智能觀基礎上的傳統智力測驗、考核及評估方式來簡單地將學生加以分類、而后區別對待,而應看到每個正常的兒童都有其強勢智能和弱勢智能,都有不同方向成才的可能。因此,有效的教育應致力于更新傳統的教育和評價方法,積極開發兒童的多元潛能,尤其是充分肯定和發展其強勢智能。 由認知心理學發展而來的建構主義觀,其理論核心是:主張學生之間是不同的,有效的學習和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在教師適當引導下的主動探索來建構知識對學生自身的意義。 (二)關于教育的假設 概括有關全納教育的研究論文及著作,關于教育的假設如下: 就人權觀和社會權利分配而言,全納教育主張教育首先是一種人權、是人的基本權利,每一個人都應被包括進來,而不應被排斥于這種權利之外。 就教育機會供給和教育管理方式而言,全納教育主張教育應是民主、平等的。無論是側重教育機會供給,還是側重教育管理方式,均應貫穿于全納教育的始終,即各類教育的起點、過程與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4)。 就教育目的個人取向而言,全納教育主張教育應通過尊重和合理對待人的差異,促進人的價值感的形成與發揮;就其社會取向而言,則主張教育的價值在于通過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最終為建構有效學校及和諧社會服務。也就是說,教育目的的基本取向是通過“弱化競爭,增強合作”、“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實現“取消排斥,走向全納”。 總之,就教育的價值取向而言,全納教育主張強調從舊人文主義哲學觀的關注學生個體與部分、關注知識掌握轉向新人文主義哲學觀的關注學生集體與全體、關注合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