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職業教育思想與改革實踐
江洪
摘 要:職業教育要以市場需求為目標,就業為導向,立足為地方經濟建設做貢獻,為地方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需要的實踐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從整體認識、定位闡述了現代職業教育的內涵,論述了職業教育與行業、就業的關系,提出職業教育改革措施。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 改革 實踐
二十一世紀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服務對象和機制正由計劃經濟型向市場驅動型、需求滿足型、就業導向型轉變,由重知識輕技能、重課堂講授輕現場實作、重理論考試輕技能考核向促進學生以知識為基礎、以操作技能為核心、以優良品德為靈魂的職業綜合素質和諧發展轉變。
我國的發展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這就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抓經濟建設必須抓職業教育,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工業化道路,關鍵取決于人才。教育的根本歸宿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富裕提供有效服務和智力支撐,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實現這一歸宿的重要途徑和必要載體。
1.對職業教育的整體認識
樹立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素質為根本、學生為中心的職業教育觀。
1.1強調幾個創新:即創新職業教育的理念;創新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聯系機制和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職業教育課程、教材和教法;創新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制度;創新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和學生職業技能考核鑒定工具。
1.2推進三個方面的提高:即學校的管理水平、辦學質量、社會聲譽得到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行業聯系和課程開發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2.職業教育的定位
職業教育應突出應用性的職教特色,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的發展,職業內容日新月異,而人才的流動也日益頻繁,傳統的職業教育已不能滿足人的一生需要,職業教育應以終身教育理念建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需要的實踐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應用性人才,這類人才的作用是將已成熟的技術或管理規范變成現實的生產或服務,推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
3.職業教育與行業的關系
3.1職業教育與培訓是行業、企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企業之間的競爭根本上是人力資源的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的競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需要職業教育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
3.2行業、企業的發展與職業教育緊密不可分,企業真正認識到職工素質對產業升級、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關鍵性作用,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目標非常明確,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場崗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為依據,不斷調整辦學方向; 職業教育與培訓是企業的可靠保障,行業的參與為職業教育與培訓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大力推進校企聯系、聯合辦學,逐漸形成起校企互動雙贏的合作機制。
4.職業教育與就業的關系
4.1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社會給人們職業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自主程度也越來越大。同時,人們對不同職業的價值取向也不斷變化。新形勢下,職業學校的學生應樹立行行出狀元的職業價值觀念。
4.2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著力促進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和諧發展。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不是以大綱為依據,而是以職業能力標準為依據;教師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是引領學生用一定的知識去獲取技能。學生對自己的滿意,不再是考試的分數,也不只是教師的褒譽,而是技能的日漸熟練、用人單位的看重。
5.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實踐
5.1 職業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崗位能力標準為教育和培訓的主線;形成產學研結合及彈性學習機制;建立專業基礎、職業技能、素質教育平臺;強調雙師素質教師保障、現代教學管理體系的保障、最優化的課程體系保障、現代教學手段及教學設備的保障;狠抓課程開發與行業、企業需求結合、能力標準與證書體系相結合、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理論講授與技能訓練相結合、職業技能培訓與綜合素質教育相結合。
5.2 職業院校要依托各行業建立行業協調委員會
各個行業協調委員會在行業人力資源信息提供,為行業的培訓需求、能力標準、職業學校的課程框架、課程結構、學習材料和評估鑒定方法提出建議,為職業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提出提高培養、培訓質量、提高教師素質的策略,為職業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的師生提供實習、實訓場地、設施、設備,在行業內宣傳職業教育與培訓,為政府提出本行業職業教育與培訓改革與發展的建議等方面,開展大量的工作,為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5.3 教師參與行業聯系
廣大教師應深切感受到行業聯系在職業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國外職教先進經驗告訴我們,教師應積極深入到行業搜集相關課程開發素材,使開發的教材更加適應崗位能力標準的需要。在與行業聯系的同時,教師的行業協調能力和意識得到了迅速提高,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活動的實施及鑒定更具行業崗位特色,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的培養上更具職業教育特征。 5.4 以能力為基礎構建課程體系
充分淡化專業基礎與專業課的界線,多層次設置教學(學習)目標,突出課程的實用性,明確課程的學習(教學)目標。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能力標準中,突出一個“會做”,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線,強調技能的掌握。規范檢查提高教學實效性,對學習者學習結果的鑒定提出過程化、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
5.5 緊扣能力標準開發新型教學材料
材料類型多樣,形式多樣,有文本資料、課件、實作錄像、光盤資料庫等;版面設計新穎,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吸引學習者,教學活動內容豐富,實作性強,緊扣能力標準的要求。
5.6 新教學方法全面運用
新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更關注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主動學習態度,充分了解學習的欲望、學生的擔憂、理解程度、技能展示的水平等,幫助學生在學習前做好學習準備。通過設計實踐練習、實驗、任務/項目、大家獻技獻策、反思等學習活動,調動學習者學習積極性。打破的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學習,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應實施現場模擬、案例分析、小組討論、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實施課堂活動。
5.7 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
教師通過有效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習者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把開展學習活動作為學生的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徑。根據聽、說、讀、寫、看、做、評對學習者能力形成影響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全方位調動學習者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實現教與學的互動。
5.8 鑒定與評估的方法更科學和完善
改革傳統的能力鑒定方法,通過校內基礎技能的培訓、鑒定與企業崗位實踐、鑒定相結合的方式,教師把能力標準分解成實作指標,隨著教學的每一環節,逐一對指標實施鑒定,并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習者展示知識、技能、態度。以能力為惟一尺度對學生進行考核和評價,確保了能力培養目標的有效實施,同時能力鑒定可實施觀測、口試、筆試、操作、自評、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比單一試卷考核更能反映學生的能力。
制定評估工具,增加對能力標準、師資培訓、行業聯系、課程框架、教材、以及教學法進行系統性評估。
6.結束語
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需要的實踐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應用性人才。深刻認識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加強職業教育改革更具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中國-澳大利亞(重慶)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行業協調委員會資料, 2005年1月.
[2]中國-澳大利亞(重慶)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職業教育培訓總覽, 2005年1月.
[3]高林、鮑潔.點擊核心-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導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何向榮.縱橫職場-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教育部高教司.必由之路-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教司.第二次全國高職高專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論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G].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