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高等教育與俄羅斯高等教育的差異
趙喜艷
二、俄羅斯的高等教育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的高等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俄羅斯高等教育繼承和延續前蘇聯的某些教育模式,又進行了一些改革。為了重構高等教育體系,國家采取特殊手段積極推行教育創新改革,同時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文件,對高等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目的是適應俄羅斯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為國民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為了與國際接軌,俄羅斯高等教育走向全面的改革。 1、俄羅斯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改革 前蘇聯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中央集權高度集中。高等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學校的管理制度、教材都由國家統一領導,這種強制性的集權限制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俄羅斯聯邦政府為了實施民主化、管理分散化,擴大地區和高校的自主權,實行聯邦中央、地區和高校三級分層管理模式。 2、辦學體制改革 前蘇聯高等教育辦學體制單一,只有國家辦學一種,沒有民辦學校。其高等教育與計劃經濟關系密切,教育經費的調撥和使用均聽命于政府部門。這種全民所有制高校管理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當教育與經濟指標、技術問題出現矛盾時,決策往往向本部門傾斜,而不是取決于教育規律,且學術管理成為行政管理的附屬。俄羅斯聯邦政府在國有化經濟向私有化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國家辦學體制由單一形式向多元化辦學形式轉變。很多非國立大學迅速發展,很多大學生的培養是依賴非國立大學實現的。 3、高等教育結構改革 前蘇聯高校從類型結構看,主要以單科性學院為主,本科教育為主體。前蘇聯的綜合性大學很少,多科性的大學(學院)也不多,主要側重于重工業部門的專業。單科性的學院卻很 多,主要培養本科學生,研究生層次的教育規模不大,(副)博士學位層次的更是少之又少。俄羅斯聯邦政府為了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教育逐步向多層次教育結構過渡。教育層次靈活多樣,既有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又有研究生教育,博士學位教育。俄羅斯高等教育層次的多樣性,使人才培養的層次與模式能與國際接軌。 4、專業設置改革 前蘇聯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側重于重工業,普及工科教育,人文類、經濟類和法律類的專業設置很少,畢業生少,人才市場供不應求。俄羅斯聯邦政府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在高中階段就開始實行側重一種專業或幾種專業的區別化教學,以此促進教學的個性化和學生的社會化發展,優先培養人文類、經濟類和法律類人才。人文學科招生的數量增加,工科學科也做了較大的變動,專業面拓寬,人才培養不再單一專業化,俄羅斯教育理念倡導人性化、個性化。 5、重視辦學質量 前蘇聯對高等教育質量方面的嚴格著稱于世。俄羅斯聯邦政府依然十分重視高校的質量標準,特別是對非國立高校的辦學質量的監控更是嚴格。俄羅斯確立了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通過國家對高校的認可、評定和鑒定,通過對應屆畢業生的評價,以及通過高校的自我評價和評定來監控高校的教育活動。為了防止亂辦學和辦學質量不高,俄羅斯聯邦政府還頒布了“俄羅斯教育法”,對教學活動的質量做了限定,經評審不合格的取消辦學資格。 6、利用世界貸款,進行教育發展創新 轉型后的俄羅斯高等教育在經費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進行教育發展創新,使俄羅斯高等教育同世界接軌。俄羅斯將世界銀行貸款專門用于高校師資的培養,資助教師研究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為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創造一切可以創造的條件;俄羅斯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發展高等師范教育,使俄羅斯的高等師范教育的現代管理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俄羅斯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加強高校新型學科建設,重點資助政治學科、經濟學科和社會學科有優勢的高校;俄羅斯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實現大學圖書館信息化,使每位大學生不僅可以瀏覽自己的圖書信息,還可以利用因特網瀏覽國外圖書館圖書信息。 俄羅斯高等教育與中國的高等教育有很深的淵源。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改革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俄羅斯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有些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而又廣泛吸收國外之長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劉堯,劉巖,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趨勢[J].教育與現代化,2009(1):63-69 [2]陳漢聰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現狀分析及前景展望[J].教育科學,2007(6):25-31 [3]蔡勇強中蘇俄高等教育宏觀管理制度比較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4):134-137 [4]葉玉華21世紀俄羅斯高等教育發展戰略[J].外國教育研究,200l(5):1-5 [5]盧曉中,當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對中國的影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