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芻議
丁泗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道德教育思想對于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就很注重道德教育,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視為“三樂之一”,并由此形成了以性善論為核心,把道德修養放在首位,培養崇高人格的德育觀。在今天看來,孟子的德育觀當然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有其唯心的成分,但也確有可以借鑒的、有益的東西。
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對人性的研究基礎之上。他認為,人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規定,“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是人所獨具而不同于動物的本質所在。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道德品質是人性中固有的東西:“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肯定人性之善,并認為循此一途,發而外用,普通人也能成圣成賢,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皆可成堯舜”。
孟子的道德教育學說與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聯。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王道”和實行“仁政”,并把道德教育作為爭取民心的重要措施,把“尊賢使能”作為施行仁政的重要保證。孟子認為人君治民,重點不外乎兩端,一為民生,二為教育。而設教興學是化民成俗、鞏固國家的百年大計,必須以養民為先,養之而后教之。他說:“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彼岢鼋逃哪康氖桥囵B“明人倫”的君子和大丈夫,通過教育,使人“察于人倫,由仁義行”,成為一個道德君子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從“保民而王”的立場出發,孟子主張德育應該為建設理想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目標服務,要培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孟子認為,德育是實現理想的道德社會的根本途徑,只有重視道德教育,才能“務其本而不求其末,尚其實而不務其華?!笔谷隧樂挠行Чぞ卟辉诹Χ诟呱械赖拢骸耙粤Ψ苏?,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边@樣,孟子便由個體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推己及人,由個體擴充到國家,由德育最終實行德治。
在孟子看來,道德教育對個人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是使人能夠保存天賦的善性。他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奔从械滦械娜嘶蚓优c常人不同之處就在于保持了先天所具有的天真淳樸之心和仁義禮智等善性。二是能使失掉的善性得到復歸。“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三是能夠擴充或發展先天具有的善端。四是可以幫助人們知性知天。從對個人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觀點出發,孟子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從個人層面來說,就是要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求放心”、“存其心,養其性,修身立命”,培養“浩然之氣”。在這方面,施政者要首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并以此影響天下。從社會層面來說,要讓人的善良本性健康成長,就應廣開教育,凈化社會風氣,讓老百姓自覺遵守道德規范。
重視道德的培養和道德意志的鍛煉,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鮮明特點。其中包括五方面的重要內容:
一是尚志養氣。尚志,就是使自己的動機和行為都必須遵循“仁義”的準則而不超越于“仁義”。孟子認為,要成就道德,必須“先立其大”,即以“仁義”為本,居仁由義。只有具備高尚的情操,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經由“居仁由義”的途徑,才能成為大丈夫。與“尚志”相聯系,圍繞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孟子提出要善“養浩然之氣”。
二是存心養性。個體如何加強道德修養,才能保存并發展本心和善性,成為一個真正品質高尚的人呢?孟子認為,關鍵在于“養性”,即“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泵献雍茏⒁庖粋€人的“養性”即主觀修養,其最高境界在于一身充滿“浩然之氣”。他主張在義和利之間,要取義舍利,盡力做到“寡欲”,克制自己的欲念,追求真理。他認為一個人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和“辭讓之心”,從而做到行事仁義,待人以禮。
三是反求諸己。孟子提倡人要多下自我內心反省的功夫。“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狈辞笾T己就是自我反思,自己內省、自我審察,以求得“良心本心”。孟子認為,為了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應該多從他人的言行來比照自己,嚴于律己,多做反省,以不斷完善自身的德性。對于治理國家的施政者來說,也要勤于反省自己,惟有正己才能正人。
四是改過遷善。成就道德的實質在于無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钡赖陆逃龑嵸|上是幫助人們改正自己的缺點,積極促進自身不斷完善的過程。孟子認為,一個人要改過遷善,必須要“知恥”。知道羞恥,才能重新恢復善良的本性,即所謂“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痹诿献涌磥?,“知恥”,既是一個人具有道德責任的體現,也是具有道德評價能力的表現。只有“知恥”,才會有自我道德意識的覺醒,才會意識到自身的道德責任,才能進行自我教育。知恥只是前提,通過改過進而實現遷善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孟子鼓勵人們改過自新,極力提倡“聞過則善”,主張“樂取于人為善”,即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以人之長補己之短。
五是加強意志鍛煉。孟子宣揚先驗的道德意識“良知”、“良能”,但他也注意到環境對人性的培養和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說:“居移體,養移體,大哉居乎!”孟子認為,一個人要成就大器,必須經過嚴格的鍛煉,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強的意志。一個人的道德、聰明和才智,都是從艱苦和困苦中鍛煉得來的,因此,他斷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