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白銀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思考
張國鵬
摘要:對白銀地區46所農村中小學校調查結果顯示:教師隊伍、學科結構、教育教學水平、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新課程實施與培訓、信息技術運用、城鄉教師交流等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問題,對此,應建立健全農村中小學師資培訓制度和培訓體系;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加強培訓經費投入;加強教學研究工作,提高培訓者的執教能力。
關鍵詞:白銀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
為了切實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根據省、市教師繼續教育有關會議精神,2007年3月,我們對白銀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深入會寧縣、靖遠縣和平川區農村學校46所,走訪教師近500人次,聽課33節次,翻閱教師教案、作業 100多本,座談51場次,發放調查問卷1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81份。調查結果引起了我對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深入思考。
一、白銀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存在深層次問題
第一,從結構來看,教師隊伍組成比較復雜。由于教師入口問題突出,造成農村教師隊伍師范類專業、非師范類專業、民教轉正、縣區聘請、校聘代課等各種成份并存,良莠不齊。
第二,從年齡來看,教師隊伍比較年輕。30歲以下教師,小學占48.42%,初中占56.69%;31-40歲教師,小學占23.68%,初中占23.11%;41-50歲教師小學占19.82%,初中占11.68%;50歲以上教師,小學占7.72%,初中占3.89%。由此可見,不論是小學還是初中,教師隊伍總體比較年輕。但這些教師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業務素養和知識水平跟縣城學校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諸如“雇人”替崗的,“不務正業”影響教學工作的,巧取文憑準備跳槽和進城的,不思進取混日子的等等。在這里,年輕并不是優勢。
第三,從學歷來看,達標率相雖好,但專業合格率偏低。調查顯示,小學教師,中專以上學歷404人,達標率為 70.88%;初中教師,大專以上學歷368人,達標率為89.54%。但農村教師在學歷進修中,選擇文科專業的居多,甚至數學教師也選擇中文專業。學歷進修中“重層次,輕專業”的傾向,使得農村教師學非所教的問題比較突出。
第四,從教師數量看,由于各鄉(鎮)大量教學點或小規模學校的存在,占用了教師資源,加上在職教師的生、老、病、事等,學校教師實際緊缺。
第五,民教轉正教師學歷偏低,年齡偏大,惰性偏重。
2.學科結構不合理
農村學校計算機和英語學科教師的非專業化問題突出,大多是一個老師教好幾門課程,沒有專職計算機和英語教師。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是從其他專業轉崗而來,他們從未接受過專門的小學英語教學訓練,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少。比如語音語調不準確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將給以后中學的英語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另外,許多學校課程開設不齊全。雖說課表上所設科目都有,但實際上有課無師,比如音樂、美術、社會和思品等課程形同虛設。由于專業教師的嚴重缺乏,農村中小學教非所學、學非所教的現象普遍存在。
3.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近幾年補充到教師隊伍的非師范院校的大、中專畢業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教師專業訓練,縱然經過一定程序取得了教師資格,但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仍很欠缺,基礎文化、教材教法等專業知識貧乏,普通話、三筆字、簡筆畫等教育教學基本技能短缺。專業素養的不足嚴重制約著這部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4.教師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有缺失
從我們的調查問卷來看,小學有10.4%、初中有16.8%的人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是出于無奈或有碗飯吃,而真正把教師作為自己的理想職業來選擇的比例也讓人憂心,小學僅占50.9%,初中占67.4%。教師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有很大的缺失。
5.地區新課程的實施與培訓流于形式
2003年秋季起始,新課程、新教材在白銀地區三縣兩區陸續實施和使用。4年過去了,但新課程改革在農村仍然停留在表面的口號階段。多數參加過培訓的教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新課改理念的有機滲透還不夠,教學方法和手段還顯陳舊和滯后。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仍在于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教育工作要決戰課堂,最重要的是把新理念轉換為優質課堂教學實踐,這是今后農村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為此作較長時間的努力。
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師范院校教師職前培養的模式和在職繼續教育培訓等方面還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如基礎教育新課程中開設了科學課和歷史與社會課,但師范院校尚未培養出這方面合格的師資,對農村中小學來說,科學課和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困難重重。
6.信息技術運用有限
現在各個學校都有遠程教育網,不少中小學也都積極利用空中課堂輔助教學。但問題是掌握這種技術的教師非常稀少,專業人員幾乎沒有,絕大多數教師會看不會用。所以信息技術培訓應該成為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7.偏遠地區教師不足,教師交流不夠
白銀地區基礎教育師資力量參差不齊,城鄉差異大,區域師資力量不均衡。城市師資力量雄厚,邊遠地區和農村相對較差,特別是農村學校合格教師緊缺的矛盾尤為突出。雖然教育主管部門采取了加大調入、城鄉教師交流等措施加強邊遠農村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但這遠遠不能滿足邊遠地區對優秀教師的需求。
二、對白銀地區新一輪教師培訓的思考與建議
關于教師培訓,從縣(區)教育局、鄉(鎮)教管中心到教師個人都有明確而清醒的認識,教師需要培訓。但工學矛盾突出,集中的問題是各校教師緊缺,課量繁重,尤其是村級教學點,一個蘿卜一個坑,離職培訓派出教師的難度較大。從近兩年農村新課改教師培訓實踐來看,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1.培訓經費需要保證到位
白銀地區大部分縣鄉財政緊張,教師工資按月發放都有困難,對教師繼續教育的投入也就難以保證。從靖遠、會寧、平川等縣(區)近年招聘的4000多名教師來看,他們的月薪在300-500元之間,而這些人又正好處于成家、贍老、撫子、購房等階段,經濟上的壓力很大。即便他們有學習和接受培訓的愿望,但是生活、工作中的一系列的困難,特別是經濟上的困難直接導致了這部分教師學習培訓積極性的不高。
2.培訓基地需要進一步建設
白銀地區教師培訓機構辦學條件較差、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緩慢的問題明顯,甚至成為制約教師繼續教育和新課改教師培訓的“瓶頸”。建議市上盡快成立白銀市“教育培訓中心”或“培訓基地”,謀求教育培訓遠景規劃。當前,白銀地區急需培訓三類教師:一是非師范專業畢業的教師,解決“會上課”的問題;二是民教轉正年齡相對較輕的教師,解決“上好課”的問題;三是農村英語、音樂、美術和計算機等學科教師,解決“無專任教師”的問題。
3.培訓制度需要進一步健全
白銀地區教師繼續教育制度需要進一步健全,應該建立健全教師繼續教育的學習、管理、考評、考核等制度,確保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有質有量。
4.培訓內容應該突出實效性
教師繼續教育內容應該以師德教育為首,以新課程為基點,以教育基本理論、教學基本策略、專業基礎知識、信息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教育實踐等為要點進行培訓。
5.培訓對象應該具有針對性
為提高教師的基本素質,白銀地區新一輪教師繼續教育應該抓好六類教師的培訓,即:管理者、農村教師、骨干教師、新教師、學歷不合格教師、離職進修教師。
6.培訓工作的改革需要不斷推進
推進培訓機構內部各項工作改革,既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優化資源配置,也要加強培訓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探索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規律,不斷提高培訓質量,不斷增強培訓機構辦學活力。通過改革,逐步建立“統籌規劃、有序推進、上下互動、協調發展”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 袁貴仁,在2005年度教師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05-4-6
[2] 朱炳,論西部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現對策[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6,3
[3] 洪祥生,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形式和途徑簡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7,7
[4] 孫亞玲,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與出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6,11
[5] 廖紅,對農村教師新課程培訓的反思[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