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型——學習型”中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研究
薛維
【摘 要】1999年,我國中學教師繼續教育開始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2000年前后,學歷層次提高教育(小學教師進修大專學歷,中學教師進修本科學歷)比重加大,并在一些地區基本完成。目前在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下,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只注重學歷提高顯然是不夠的,還應該將重點放在中學教師學習能力的切實提高上來。這就是說,中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應發展為學歷型與學習型向結合,并且逐漸由學歷型轉向學習型。
【關鍵詞】學歷型 學習型 繼續教育模式
隨著各國不斷加大在職教師的培訓力度,教師繼續教育終于經過孕育、萌芽并最終產生出來,朝著制度化方向發展。雖然教師在職培訓在各國的稱謂不盡相同,但是,“繼續教育一詞基本涵義卻形成了共識,這就是指對已獲得一定的學歷教育,并已參加工作的人員所進行的各種各樣教育活動,以便使受教育者不斷地更新和補充知識,提高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的適應能力。”目前繼續教育逐漸擺脫早期繼續教育中學力教育的思維定勢,轉而向學習性(繼續學習型)教育轉變。
過去教師繼續教育主要是以教學技能、信息技術以及學科教材培訓為主,新課程下的教師教育還應包括現代的教育思想、現代的教育理論、現代教育觀念以及教育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的培訓,還要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以培訓促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師素質提高。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素質結構應具備六個方面:(1)具有較高的學歷。(2)具有現代教育觀和思想。(3)具有教育科研意識和能力。(4)具備掌握現代教育技術。(5)具備不斷進取意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6)具備合作態度和組織協調能力。
1999年1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建立終身學習體系的具體目標,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為進一步深化教師改革,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6月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的決定》(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和其他繼續教育。完善自學考試制度,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網絡,為適應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開辟更廣闊的途徑,逐漸完善終身學習體系。”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決定》精神,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1999年9月,教育部在上海召開了“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和校長培訓工作會議”,會議認真貫徹“全教會”精神,并對落實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做了充分的動員與部署,要求與會代表把《關于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意見》提上議事日程。此后,我國中學教師繼續教育開始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
教育模式是多種要素的結合體,其核心要素包括教育對象、教育目標以及某種教育存在形式等。目前試驗的中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主演有四種:高校模式,教師中心模式,社區模式,校本模式。這些模式對于提高科研意識及其能力,豐富知識結構,提升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高校模式占主導,校本模式是主體。目前較為實用的是高校模式與校本模式的有效結合,將他們最終統一起來。
所謂的高校模式,是指依托高等院校,旨在提升中學教師的學科知識深度、理論水平與科研能力,塑造中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的教育模式。從其資源優勢來看,高校模式較適合于提高學習者的科研能力,提升學習者學科專業理論水平,以及基于學術價值引導學習者教育觀念,特別是以學歷提高為目標的繼續教育,高校的資源優勢更為突出這樣。 學歷教育是指人們通過系統的學習與教育,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的目的。在我國,1996年前后,學歷補償教育十分繁重,到2000年前后,學歷層次提高教育(小學教師進修大專學歷,中學教師進修本科學歷)比重加大,并在一些地區基本完成。學歷與能力不能等同,但就一般情況而言,學歷可以顯示人的能力。所謂學歷高,起點高,新的知識學起來也會快,適應性與創造性也會強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對于中學教師繼續教育這個特定問題,一般認為學歷層次提高教育是其最高形式,要有計劃地逐步實施,以適應21世紀發展的需求。但切忌一哄而起,不講辦學條件,不講質量,同時要發揮師大、師院的作用。
所謂的校本模式,是指依托某地區的中學校園,在培訓內容、形式等方面都要因地制宜,對不同層次的教師要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對大面積的中學教師,通過繼續教育,以及其他鍛煉、提高的方式,使其在思想素質、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勝任中學素質教育。對一部分優秀的中青年教師,通過繼續教育以及其他方式培訓成為骨干教師。對于骨干教師中的一部分人,通過繼續教育以及其他方式,培訓成為中學學科教育帶頭人或中學教育教學專家。這主要是以提高學習能力,尤其是自覺學習能力和相互學習能力為目標的繼續教育。校本模式與教師的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切實提高教師的職業適應能力,同時還能極大緩解工學矛盾。
學習型教育是指通過系統有效的教育引導,達到學習者自覺學習能力和相互學習能力提高的目的,促進中學教師教研活動的展開,提高教學效率。中學教師是個特殊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從事培養青少年一代的崇高事業。中學教師的繼續教育重在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促進他們開展多種教研活動,使其獲得大量教改新信息,相互啟發,取長補短,活躍思路,提高能力。幫助他們掌握教改動態與發展趨勢,使其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們通過在活動前的鉆研、準備、撰寫論文,活動中與同行切磋技藝、交換看法甚至爭論、辯論,活動后的小結、提高,都能學到許多以前想不到的東西。
作為教師,特別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僅僅依靠專業學歷達標來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和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對于這些專業學歷達標的教師,還必須補上教學法、教育理論、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思想觀念這些課程,還需要更新觀念、樹立自我發展意識、增強反思教學和進行行為研究的能力。這就要求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工作重心不能只注重學歷提高,還應該將重點放在中學教師學習能力的切實提高上來。這就是說,中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應發展為學歷型與學習型向結合,并且逐漸由學歷型轉向學習型。
[1]鄭隆忻.21世紀中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初探[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7,(5).
[2]駱伯巍,吳衛東.繼續教育:愿望與現實的矛盾[J].教育評論,1999,(5).
[3]認真貫徹落實全國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培訓工作會議精神[N].中國教育報,1999-10-21.
[4]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J].人民教育,1999,(10).
[5]胡秋莉.對中小學骨干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