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媒介素養教育引進語文課堂——財經類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探討
丁騁
論文關鍵詞:財經類高校 大學語文 媒介素養
論文摘要:大學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文化教育在大學階段的繼續.擔負著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重任。處于信息時代環境之下,大學生對媒介的依賴程度趨高.媒介信息以及媒介文化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缺乏媒介素養可能造成價值觀的紊亂,并進而影響其人文素質,所以適當地在大學語文課堂引入媒介素養教育是從一個新的角度探討大學語文教學.將幫助學生從認識媒介開始,提高分析、評判文化的能力.并進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是對媒介社會的應對。
媒介素養教育與大學語文課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信息時代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大學語文課堂引進媒介素養教育的原因在于:伴隨著電視、網絡等大眾媒介的勃興,媒介已經成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無處不在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響著學生的人文素養,但學生卻缺乏對媒介的基本認知,缺乏對媒介信息的辨別能力,即媒介素養,導致了泛濫的媒介信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與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主旨的大學語文教學相背離。將媒介素養教育引人大學語文課堂,目的就是通過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使學生正確看待媒介文化,獲取好的媒介信息,質疑媒介的不良信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學科的教學是開放的,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將為大學語文的教學提供新的思維。
一、媒介素養教育產生的背景及其在信息社會的意義
媒介素養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英國。當時,廣播、電影正勢不可擋地闖人人們的生活,英國學者發現大眾媒體帶來的流行文化和新興價值觀幾乎無處不在,其中相當一部分有悖于傳統文化和正統觀念,于是媒體被認為是傳播“文化病毒”的根源。他們認為媒體破壞了文化原有的高雅性和本真性,文化一經媒體傳播,就會出現低俗枝蔓。因此,一些英國學者大力倡導媒介素養教育,希望以此教育學生“認清并抵制”大眾媒體的消極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文化迅速崛起,文化開始走出象牙塔,學者們也開始注意到媒體并非一無是處,它能給人們提供豐富的文化享受和多元思考,這些作用不能一概而論。于是,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學者提出媒體是個復雜的系統組合體,需要批判地分析。此時,媒介素養教育已得到進一步發展,學者們開始把目光聚焦在傳媒語言所構架的擬態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關系和差別上,希望通過教育能使學生正確認識媒體的力量,了解媒體的傳播特性,并由此探討媒體與經濟、社會、政治之間的聯系。
媒介素養的概念是指人們面對媒體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舒〕它是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是人們傳統素質(聽、說、讀、寫)能力的延伸。媒介素養教育就是培養學習者正確理解并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培養學習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其目的就在于培養公眾健康的媒介評判能力,通過教育約束指導公眾正確認識、理解媒介內容,并積極合理地運用大眾媒介及其信息和文化資源。它被譽為“信息社會的公民基本素質”。
在信息社會中,媒介像一雙巨大的看不見的手,時時刻刻暗示著、撥弄著,或者控制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精神與意義上的日常生活。助f1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則認為,媒介把傳播和文化凝聚成一個動力學過程,將每個人裹挾其中。。大學生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關注者,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 )最新發布的網民數字中,18歲至24歲者所占的比例最高,達到36.8%,而這正是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廠4他們此時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成型、成熟階段,面對著種類繁多的媒介通過各種語言傳播的各式各樣負載著特定文化的信息。不可否認,由媒介所營造的社會文化在青年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此時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將對青年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人文精神的養成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財經類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及其與媒介素養的關系
著名學者錢理群教授說:語言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怎么做人的問題。學習語文的真正意義就是要為每個人構筑一個精神家園,讓人們在這里學會對人類普遍價值、對真善美的認同;培養出人的良知和正義感,也就是培養出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學語文是建立在學生中學階段已經具備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基礎之上的嶄新課程,是對學生人文修養和表達能力的全面提升。如果說中學語文關注的是基礎的、技能的層面,那么,大學語文關注的則是由此延伸之后的文化的、精神層面。吠學語文課程的定位應該是以傳授人類文化成果,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為己任。財經類高校由于是非綜合性大學,學生大部分從事經濟學科的專業學習,要想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必須認識到大學語文課程在高級人才文化素質培養中的綜合性價值。
媒介素養是信息時代中的一個全新的素質概念,本身就是語言技能的一部分,任何一種媒介都是運用語言來表達意義的,只不過形式各異。將媒介素養教育引人大學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語言意識是讀者對媒介語言所傳達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取向的分析能力和評論能力。媒介的使用者應該識別語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意識,深刻理解媒介信息的內容、意義等,這都需要調動讀者的背景文化知識、認知能力、批判思維等,這些都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語文作為語文科的教學,也應該重視對語言能力的高層次—語言意識的培養。另外,媒介信息之中往往蘊涵著經濟的變動。財經類高校學生必須學會從媒介信息中提取到影響經濟發展的信息,敏銳地發現媒介信息可能帶來的經濟價值,這就需要把握媒介語言背后的意義。只有擁有必要的媒介素養和足夠的語文知識才能抓住信息實質,既能促進財經專業學習,又能提高綜合文化素質。
此外,媒介素養教育符合財經類高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大學語文教學的目標目前在大多數高校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學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切人口,因為文學有潤物之功,與別的人文讀本比較,文學作品更感性,更易被接受,更能起到教化的功能。大學語文教育應側重在文學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當前,大眾傳媒以無所不在的方式覆蓋和左右著人們的生活,也深刻影響著文學,表現為媒介新文體的出現拓寬了文學的內涵和視野;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削減了經典文本的影響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寫作素材等方面。這些都是大學語文課堂上不可回避的東西。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注意到不僅僅用經典作品陶冶學生,更注重用身邊發生的諸如網絡文學、手機文學等指導學生閱讀,這就提出了在增加媒介文學閱讀的同時提高媒介素養的問題,否則學生只是對媒介內容采取“拿來主義”,缺乏辨別媒介信息的能力,結果只能是得不償失。
三、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可行性及方法分析
在母語教學中融人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早在1989年就在英國開始實施,很多國家都把媒介素養教育納人英語教學中作為學生的必修內容,并且從小學堅持到大學階段。在澳大利亞甚至還通過法令將媒介素養教育放在英語課中。在加拿大的英語課上,教師讓學生分析不同的報紙與文章所使用的標題、語言,以及其所表示的意義,區分事實與意見的不同,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同時培養他們的媒介素養。⑥這些國家成功的例子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啟示:在大學語文課堂引人媒介素養教育是面對信息時代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媒介高度依賴的一種正確應對,能幫助大學生提高綜合文化素質,避免被不良的媒介文化信息影響。
目前在大學語文課堂中引人媒介教育有很多方法,在具體的教學中可從教學內容選取、教學方法等方面著手。首先教學內容可以直接從當前媒體中選取。選取原則為體現媒介的新穎性,具有時代感.而且和學生的切身經歷相關,符合學生興趣。教師可以選擇當前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戰爭、環保、國際關系等方面的一般文章或者文學作品,讓學生認識當前社會的文化特征.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利用投影、錄像和錄音等多種電教媒體,采取把立體教學,把報紙、網絡、電視媒介結合起來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