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健康教育對提高腸造口病人生活質量的探討
佚名
作者:岑小浴,李賽梅,張洪貞,零春鳳
【摘要】 目的 探討院外健康教育對提高腸造口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將行直腸癌經腹會陰聯合切除且均采取腸造口術的64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針對生活質量問題進行院外健康教育,對照組32例未采取院外護理干預,兩組病人均于出院后3個月、6個月進行問卷調查,評估生活質量。結果 出院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的生活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或0.01)。結論 有針對性地對腸造口病人進行院外健康教育可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腸造口術;院外健康教育;生活質量
腸造口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常見腸道外科治療手段,是人為的方法將腸腔與體外相通,臨床上分為回腸造口、結腸造口等,腸造口由于改變了糞便的正常出口,從隱蔽的會陰部移到腹部,且不能隨意控制,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1]。為了提高腸造口病人的生活質量,我們對出院后32例腸造口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院外健康教育,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2006年10月~2007年8月在我院行直腸癌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患者64例,均采取腸造口術。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齡38~70歲,平均44.6±10.7歲;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26例,大專及以上文化6例;已婚29例,未婚或離異3例;臨床病理分期:Ⅰ~Ⅱ22例,Ⅲ~Ⅳ10例;住院時間22.3±4.5 d。對照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齡40~71歲,平均43.2±9.6歲。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24例,大專及以上文化8例;已婚28例,未婚或離異4例;臨床病理分期:Ⅰ~Ⅱ24例,Ⅲ~Ⅳ8例;住院時間20.8±6.1 d。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否、臨床病理分期、手術方式以及住院時間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結合病人可能出現的生活質量問題,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采取定期回院隨訪、電話隨訪、上門家訪等方式,由專人負責調查,收集資料,分別于出院3個月、6個月對兩組發放問卷調查表,共發放問卷64份,回收問卷64份, 有效64份。調查內容包括造口自理能力、心理和情緒反應、造口對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能力的影響等。觀察組從出院起針對以上問題進行隨訪和評估病人生活質量,同時給予相應的院外健康指導:①心理指導:鼓勵病人參加造口聯誼會和其他社交活動。②飲食指導:注意避免進食容易產氣和異味的食物,適量進食粗纖維食物等。③造口用品選擇:讓病人了解造口袋、皮膚保護劑的種類、作用及使用方法。④并發癥預防:預防造口周圍皮炎、造口脫垂、造口狹窄、便秘、腹瀉等的方法。⑤日常生活指導:衣著和沐浴的要求,鍛煉和運動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等;⑥醫療護理指導:指導和幫助病人更換造口袋,處理造口周圍皮炎等并發癥,指導和幫助病人擴肛,預防造口狹窄。對照組在病人出院以后未采取院外健康指導。
3.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12.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結果
出院后3個月、6個月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0.01),觀察組的生活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見表1、2。表1 出院后3個月兩組生活質量比較[例(略)] 表2 出院后6個月兩組生活質量比較[例(略)]
討 論
由于腸造口手術會改變病人原有正常的生理排便方式,又因術后病人常出現造口回縮、狹窄、出血以及造口周圍皮膚紅腫、皮炎等并發癥,同時,造口的存在對病人的生理和精神都是嚴重的打擊,影響了病人的身體外形及自尊,容易出現孤獨、自卑的心理[2]。出院后的造口病人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均需要眾多干預和信息支持,但由于我國社區服務尚未健全,從醫院獲取信息幾乎是唯一途徑,一旦病人出院無疑等于中斷信息,致使許多病人處于一種盲目狀態,這樣勢必影響其順利康復[3]。本研究中,出院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的生活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或0.01),提示通過對病人定期隨訪、電話隨訪和家訪等,評估出院后病人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的恢復情況給予相應健康指導,可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建立隨訪檔案,加強院外健康指導,及時給院外病人以信息支持,無疑對提高病人生活質量起重要作用。
我們的體會是:①出院后早期實施院外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對造口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促進軀體功能和認知功能的康復。 在造口病人出院初期,由于尚未完全接受造口的存在等原因,影響了病人學習的愿望和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影響了病人的軀體功能和認知功能的康復。因此,在這一時期,醫護人員應高度重視腸造口給病人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及時了解存在的問題,提供康復護理措施,協助病人重新獲得各方面較健全的生活。②重視病人心理護理,強調家庭社會支持,有利于病人心理狀態和自信心的恢復。腸造口病人術后康復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一系列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改變,往往造成生理、心理及社會交往上的壓力,病人多會出現緊張、抑郁、自卑、依賴等心理[4]。因此,醫務人員應主動與病人溝通,深入了解其心理狀態,作好其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病人盡早學會自己護理腸造口,正確使用人工肛門袋,訓練規律排便(結腸灌洗),注意合理飲食等,使病人適應和掌握腸造口的護理方法,激發他們重歸術前生活和社會活動的信心,減輕心理壓力,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