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學生創新性教育現狀及改革探究
朱永貴
論文摘要:針對當前大學生創新性教育的現狀,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從創新性教育的含義出發,分析了目前大學生的創新性能力狀況。就大學生現狀進一步探討了如何開展大學生創新性教育,并給出了提高大學生創新性能力的一些具體措施和方法。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創新教育;創新能力;實踐教學
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狀況和就業形勢,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必須從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入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新性教育,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和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一、創新性教育的含義
創新性教育就是依據創造學的理論、方法并將其運用于教育實踐,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和造就大批創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因此凡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增長其創新才干,開展創新活動而進行的教育都可視為創新教育。創新教育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開拓學生的智力存儲和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使他們不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知識素質和人文素質,而且善于在實踐中將這些素質以高度綜合的形式加以升華和應用,并轉化為生氣勃勃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就是人類產生新認識、新思想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新能力是一個人多種能力的綜合體現,是推動個體順應環境、發掘潛力、走向成功的內在動力。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充滿競爭的時代。知識經濟是以人為本、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直接依賴于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競爭將主要體現為創新人才的競爭。因而,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誰擁有的知識資源越多、創新能力越強,誰就最具有競爭實力。
大學生是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經過三到四年的系統學習和訓練,他們已掌握了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已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技能和技術,他們有著潛在的創新能力。我們必須對大學生的創新潛能進行開發和引導,開展創新教育。在創新教育中要教學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要教學生開拓進取,吐故納新,要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成為新世紀的創新型人才。
二、目前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現狀分析
目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還比較低,還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調查研究,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現狀。
1.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欲望,但創新能力低
目前大學生普遍具有創新動機,對創新有一定的認識和欲望,在學習中積極尋找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但由于學校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學生自身的局限性,未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及時與教師和同學們溝通和交流,從而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絕大多數學生愿意嘗試獨自處理,缺乏團隊協作精神,不能取長補短,共同把問題解決好。許多大學生不滿足于現狀,往往牢騷滿腹,唉聲嘆氣,自己缺乏行動的信心,沒有創新毅力,經常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缺乏創新的恒心和意志,見異思遷,半途而廢,這必然導致創新能力低下。
2.具有創新意念,但缺乏創新興趣和動力
當今大學生從內心上也想創新,對新鮮事物能夠產生好奇心,對舊事物舊觀念也持懷疑態度和叛逆精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心情的變化,他們的創新又缺乏深度和廣度,不能形成創新的興趣和動力。
3.具有創新的知識素養,但缺乏創新的思維方式和洞察力
隨著知識和經驗的學習積累,大學生的想象力逐漸豐富起來,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他們知識的深度和寬度還不夠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比較低。他們的思維方式往往比較單一,思考問題缺乏靈活性和全面性,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比較死板,沒有太多的創意和新的突破。在對事物的觀察速度和廣度、觀察的敏銳性和深刻性、觀察的嚴謹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大學生普遍存在著不足。
4.具有創新的理論知識,但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創新的動手能力和必備的創新技能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大學生的應試能力較國外學生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動手能力與運用創新技術的能力卻遠遠弱于外國學生。由于受社會的不良風氣的影響,目前大學生急功近利,學習浮躁,片面追求地各類考試成績的提高和各類證書,如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的獲得,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質,缺乏對自己動手能力和創新技能的培養。不注重知識的整合,理工科學生只懂得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而不注意人文社科類知識的學習;同樣文科學生只關注社科類知識的學習,而對自然科學卻不聞不問,造成了文理科相互脫節,這與當代各類學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時代潮流格格不入,他們的創新能力嚴重滯后。
5.參與的創新實踐較多,但形成的創新成果卻寥寥無幾
學校和社會為大學生提供了很多創新實踐的機會,如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和社會實踐,許多大學生也得到了相應基金的資助。然而由于目前大學生創新能力普遍低下,不能將課堂知識、書本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也不能從實踐中找出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文科藝術類學生只是做一些簡單的社會調查和沒有創新意義的社會參與,理工科學生也只是對一些前人的理論或實驗結果做一些形式上的分析和簡單的歸納總結。等到資助項目終期驗收時不能給出像申請書中所述的計劃預期結果,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得不到任何具有創新意義的成果。 三、開展大學生創新性教育的方法
1.創新教育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新教育,要將學生的黨團活動與創新活動結合起來,增加創新教育的內容,如成立科技創新發明協會,舉辦科技講座,邀請歸國華僑科學家講述科技創新、愛國主義、科技興國的事跡。要在黨課、團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動力,積極與社會團體、大中型企業進行橫向聯合,定期為大學生舉辦各種創新設計大獎賽和優秀創新作品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各類創新活動中去,開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2.創新教育要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我們要將創新教育灌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品質。要淡化書本和教師的權威,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主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好奇心和求知欲。寬容學生在探索中產生的錯誤和荒誕,培養其標新立異,敢為人先的勇氣。改革傳統的統一大綱、統一教材、統一考試的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為主,教師解惑為輔。以學生為本——由教師作向導,實現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轉向自主式學習。通過引導、點撥的方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創新能力。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創新教育的實施者。我們要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加大選修課程比例、減少專業課程,開設人文綜合課程,實施文理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加強實踐課程教學,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環節,從而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3.創新教育要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更多的是通過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來培養和體現,所以我們要在實踐教學中開展大學生的創新性教育。要在實驗課建設中加強創新型實驗的開發,通過學校扶助、社會籌資為學生建立更多的創新實驗基地,開展多樣化的現場教學,為大學生聯系更多的知名企業作為校外實踐教學實習基地,開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要多層次、全方位開辟第二校園大課堂,彌補第一課堂的不足,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定期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大學生科技報告會、大學生科技作品展、大學生科技論文和創新設計交流會,組織文化、藝術和體育等各類社團活動,舉辦各類大學生競賽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激情。
4.創新教育要與教育教學改革相結合
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制約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我們必須進行教育教學體制改革,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建立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重視和促進大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更多地采用啟發式、交互式的、參與式的教學方法。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大膽想象,甚至可以異想天開,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心理壓力。同時還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充分的自由選擇的空間,使學生學習的權利得到充分尊重,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批判精神,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不照本宣科,不生搬硬套。教學要圍繞現實的教學條件不斷調整教學進程,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與活力。要確立一個富有創新教育特色的教學效益觀、評價觀,對教育的基本價值的認識要有所變化,不能再以傳授知識為目標。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改革中,要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全力以赴地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矢志不渝地培養創造型、復合型和通才型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