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哲學內涵
白獻明
[論文關詞]:鄧小平;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有機統一的,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也是鄧小平哲學世界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探尋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哲學基礎對我們今天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指導意義。文章從唯物論、辯論法、歷史觀三個角度解剖析鄧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 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對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做突出了出的貢獻。鄧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不僅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系統闡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當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體化,具有很深的理論淵源,因而對現實工作更具有指導性。 一、堅持唯物論思想,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馬克思主義這一原理也是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哲學基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鄧小平也主張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實際,講求實效,力戒空談,很顯然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基本原理被鄧小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鄧小平曾說過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聯系實際,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在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擲地有聲地指出“現在,擺在我們各級黨組織面前的事情,就是要鼓實勁,要切實解決問題,要踏踏實實地工作,一句話,就是要落在實處。追求表面文章,不講實際效果、實際效率,實際速度,實際質量,實際成本的形式主義必須制止。”[1]這一思想又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視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需要 以前毛澤東提出著名的論斷: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改革開放后鄧小平靈活運用這一思想,根據當時中國工作重心已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實際情況。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結合經濟工作和本單位的業務工作去做,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經濟建設乃至本單位的業務工作相結合,思想政治工作就有大量的實際工作要做,就有了自己的根,有效地避免了空頭政治,鄧小平曾講過政治工作要落實到經濟上面,政治問題要從經濟問題的角度來解決。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馬克思提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無不與他們的利益有關”。[2]毛澤東也認為應使人們認識到他們自己的利益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鄧小平根據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看到了物質動因對人民的刺激作用,正確分析了革命精神和物質利益,革命行動的關系,認為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是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所以鄧小平提出按勞分配,重視物質獎勵,他指出: “要有獎有罰,獎罰分明。我們實行精神獎勵為主,物質鼓勵為輔的方針。頒發獎牌,獎狀是精神鼓勵,這是必要的。但物質獎勵也不能缺少”。[3]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于實踐,反對形式主義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我們黨一貫的教育方針,鄧小平認為我們一定要貫徹這一方針把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改造人們的思想,培養共產主義信念,集體主義觀念,愛國主義情懷。一定要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在內容上有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講求實效,鄧小平曾提出“追求表面文章,不講實際效果,說空話,說大話,說假話”的惡習必須杜絕。很顯然形式主義工作方法是做表面文章,實質問題沒有解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潤物細無聲的工作,需要的是深入細致,潛移默化。 二、貫徹辯論法思想,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矛盾都包括即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我們應堅持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鄧小平曾提出象我們的政工干部,黨的老干部,象毛澤東同志都還有缺點,更何況普通人,鄧小平提出:“毛澤東同志不是沒有缺點,錯誤的,要求一個革命領袖沒有缺點、錯誤,那不是馬克思主義”。[4]因此,既要看到教育對象的缺點,又要看到教育對象的優點,正因為有缺點才有轉化的必要。全面的看待教育對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既要看待有缺點的今天,又要展望他美好的明天,如果對教育對象的信任都沒有,就很難做好轉化工作。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鄧小平認為不是萬能的,應綜合運用其他手段和社會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單是政工干部的事情,全社會都有責任配合。毛澤東曾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門都要負責。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管”。[5]所以我們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一定不能放棄經濟手段、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