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辯證方法促教育科學發展
郭永福
[摘要]在考慮教育改革和發展時,一定要堅持用辯證的方法來觀察和處理教育問題,促進教育的科學發展。辯證的方法要求我們發展地看問題,今天的教育是昨天、前天教育的延續和發展,不能割斷歷史;要處理好改革創新與繼承借鑒的關系,在繼承借鑒的基礎上改革創新,而不是全盤否定過去,推倒重來;要在肯定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成就時,也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存在的問題、困難和弊端;要聯系地看問題,著重研究關系,堅持統籌兼顧,處理好教育發展中的各種關系問題;要認真聽取不同意見,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形成改革的巨大推動力量。為此,一定要端正辦學指導思想,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通過交流與合作,使借鑒國外的經驗和中國教育的實際相結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正確處理發展中的各種重大關系問題,克服各種片面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改革開放30年;教育改革
當前教育系統正在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經驗,制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無論是總結還是規劃,都有一個看教育的方法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方法問題很重要
黑格爾指出“方法是事物的本性”;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列寧把馬克思的哲學稱作是給了人類特別是工人階級的“偉大的認識工具”,是“寶貴的方法”。方法是理論體系的靈魂。人類認知史、文化史早已證明,凡重大理論及科學發現、技術發明都離不開方法創新和思維革命。科學上的許多重大發現往往是科學方法上獲得突破的結果。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就得力于辯證思維方法。
方法包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行動方法,三者是很難分開的。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思想方法就會有什么樣的工作方法和行動方法。思想方法又有層次之分,哲學的方法是最高層次的方法,但不是所有哲學方法都是科學正確的方法。唯心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形而上學雖然也是哲學方法,但并不是科學正確的方法。
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方法。例如: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的科學家們創造了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20世紀70年代,進一步發明了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到21世紀初,更進一步發明了超三論——宇宙論、智能論、基因論,使人類社會進入了更高的方法論的時代。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哲學方法論能夠超過或取代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特點之一的辯證思維方法。
當前特別要強調采取辯證的思維方法(思想方法)來觀察教育現象,解決教育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辯證的方法是關于事物的聯系、矛盾和運動發展的科學,它揭示自然、社會和思維運動最普遍的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既可以指導我們的認識,又可以指導我們的實踐;另一方面是因為多年來對辯證的方法宣傳不夠,已造成負面影響,在改革和發展中經常出現的片面性、偏頗、左右搖擺、翻燒餅,就是缺乏辯證法的表現?!皬母鞣矫婵磥?,不善于辯證思維,不能擺脫形而上學的糾纏,甚至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形而上學的俘虜,仍然是我們思想上的一個重大弱點,其危害性不亞于唯心主義。這一點絕不容我們忽視?!苯裉煳覀儚娬{辯證地看教育,就是要掌握作為馬克思主義靈魂之一的辯證方法,去觀察教育和從事教育工作,去認識教育和改革教育。
二、要發展地看問題
辯證的方法要求我們發展地看問題。今天的教育是昨天、前天教育的延續和發展,不能割斷歷史。我國有悠久的教育歷史,涌現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形成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和優良的教育傳統。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就基礎教育而言,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礎教育體系,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教育改革深入進行,涌現了一大批教改先進單位和先進人物,取得了豐碩的改革成果。無論是同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基礎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是比較扎實的,這是我們的優勢。要處理好改革創新與繼承借鑒的關系,在繼承借鑒的基礎上改革創新,而不是全盤否定過去,推倒重來。對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全盤否定,籠統肯定、具體否定的做法都是不對的,因為它們都不符合客觀實際。有的同志對我國新一輪課改前的基礎教育雖然也能肯定幾句,但是在課改中應繼承什么、發揚什么卻一句未談,談的都是問題。這就是籠統肯定、具體否定的表現。
有的同志以這次課程改革劃線,把課改前的德育稱為舊德育,課改后的德育稱為新德育,列舉了舊德育的許多弊端,認為“舊德育”是“非人教育”,這是全盤否定建國以來中小學德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積累的豐富經驗,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建國以來“文革”之前的中小學德育雖然有“左”的影響,但成績是主要的,培養了一代新人,這代人已成了國家的棟梁,現在各級領導人、技術骨干、建設者和領導者都是建國以后培養的,教育功不可沒。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德育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的教育對象出現許多新特點,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不少新探索,取得許多新成績,積累了豐富的新經驗,涌現了一大批德育先進工作者,學校德育有了很多變化。因此,對課改前德育方面好的傳統還要繼承和發揚。
有的同志把自己搞的作文稱新作文,把以前的作文稱為舊作文,列舉了舊作文的弊端,如:人文分離;假大空、謅、套、湊盛行;無思想火花,無情感波濤,無個性色彩;千人一面,千口一詞,千篇一律,牽強附會;功利化思想,偽圣化的情感,成人化的語言;等等。這是全盤否定以前的作文教學。作文教學經過幾千年的探索,除了現代信息技術沒試過外,可以說各種方法都試過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天,不可能提出一個新主張、新做法,就使作文教學有突破性的進展。作文要寫好,主要靠勤學苦練,技巧是第二位的,沒有捷徑可走。
紀念改革開放30年,應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們的教育取得的輝煌成就及其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突出貢獻。有些同志總是喜歡否定過去,似乎對過去否定得越多,就越革命,改革就越徹底。殊不如,否定一切的結果必然走到否定自己,是不可取的。
三、透過現象看本質
我們在肯定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成就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存在的問題、困難和弊端。人們經常用“素質教育步履維艱,應試教育愈演愈烈,擇校之風越刮越猛,學生負擔越來越重”這四句話來描述我國基礎教育的弊端。這些弊端在一些地區、一些學校的確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區和學校都是這樣。從全局講,應該說,成績是主要的,第一位的,弊端是第二位的。辯證方法要求我們全面地看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事物的深層本質和規律。我們在談弊端時,要著重分析弊端產生的原因,找到病根,然后才能對癥下藥。
拿人們經常議論的中小學生負擔重的問題來說,它表現在學校,產生的原因卻不完全在學校,而是社會激烈生存和發展競爭在學校的反映。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們首先要吃、喝、穿、住,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馬克思主義正是從這里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真正根源、本質,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要吃、喝、穿、住,就得就業,但是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擇業更難;我國的勞動人事制度追求高學歷和名牌大學學歷,而我們的名牌學校資源緊缺,學校之間存在很大差別。生存和發展競爭引發就業和擇業競爭;就業和擇業競爭促使擇校競爭;擇校競爭加劇分數競爭。分數成了學生的命根,升學率和名牌率則關系到學校的生存發展、政府官員的政績和升遷。因此,很多學生、家長和學校都卷入了這場無序的、曠日持久的競爭漩渦而不能自拔。這就是問題之所在。前面說的素質教育步履維艱,應試教育愈演愈烈,擇校之風越刮越猛,學生負擔越來越重,根源就在這里。板子只打在學校身上,或者把現行的高考制度看成是“萬惡之源”既不切合實際,也不公平。
解決減負問題是個系統工程。學校自然首當其沖。學校要通過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提高老師整體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來減輕學生的負擔,但也需要全黨全社會包括所有學生家長的共同努力,綜合治理。我們一定要站到哲學的高度,透過學生負擔重的現象看到社會激烈生存和發展競爭的本質,考問我們觀察和解決負擔重問題的出發點和大前提是否正確,從“物質生產的發展程度”、從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上找出原因,抓住要害,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否則,就事論事,減負文件發得再多,通令規定得再厲害也無濟于事。
又如:前些年中小學在收費方面出現的問題。表現在學校,原因也需要具體分析。不排除有些學校存在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對此必須堅決糾正和查處,但主要還是政府投入不足造成的。這些年,政府雖然加大了對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的投入,但是,主要是用在減免各種費用上,真正用在改善辦學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是很不夠的,加上歷史欠賬很多,減免費后不讓學校收費,有些學校還是很困難。因此,還需要繼續增加投入,使教育投入占到GDP的4%這個早已確定的目標,早日兌現。我們現在仍然處于、并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窮國在辦大教育,對這些年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不宜估計過高,對辦學困難還應有清醒足夠的認識,還應采取有力措施落實教育的戰略地位。有限的教育經費要用在改善辦學條件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這個“刀刃”上。 四、克服“非此即彼”思想方法
辯證方法要求我們聯系地看問題,著重研究關系,堅持統籌兼顧,處理好教育發展中的各種關系問題。例如:在教育外部,要處理好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切實落實教育的戰略地位,教育的地位要通過撥款來體現;在教育內部,要處理好各級各類教育的關系,防止“大大小小”;在學校,要處理好教與學、師與生、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德智體美各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的關系。還有很多關系,如普及與提高、均衡與優質、公平與效率、外延與內涵、繼承借鑒與改革創新等,都要處理好。
在處理各種關系時,要把握好度,即實現質和量統一所能容許的量的變動范圍,做到恰到好處,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例如:在強調普及時,不要忘了還有艱巨的提高任務,堅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不能左右搖擺。因為我們不僅需要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需要數以千萬計的專業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創新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忽略或削弱了哪個方面,都會給我們的宏偉大業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當前在處理各種關系時,特別要強調克服“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就是把兩個本來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東西看成完全對立的東西,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強調這個就要排斥另一個。例如:為了強調發展能力,就要貶低知識的學習;為了強調學生主體性,就要貶低教師的主導作用;為了倡導發現學習,就要貶低接受學習;為了提倡現代信息技術,就要排斥傳統技術;為了提倡表揚鼓勵,就要否定必要的批評和懲戒;為了強調合作學習,就忽略了自學是前提;為了克服“滿堂灌”,就搞滿堂問或滿堂轉;為了強調改革創新,就要否定已有的成績、傳統和優勢。
客觀事物是錯綜復雜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此亦彼”,不可能純而又純,“非此即彼”。例如:前面所說的知識與能力等八對關系就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不是對立的、絕對不相容的關系?,F在有一種現象,似乎一強調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就有“應試教育”之嫌,只有強調能力的提高才是素質教育;有的還批“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這是把知識與能力對立起來,是不對的。未來的經濟形態稱知識經濟而沒有稱能力經濟恐怕有它的道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在實際教育實踐中,是很難把它們的界限劃得很清楚的。一堂好的語文課,既是好的智育課,又是好的德育課和美育課,對于提高語文素養、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寫字課本身就是智育的要求,但也能養成一絲不茍的習慣,起到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規規矩矩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功效。美育不僅能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培養創新精神?!皯嚱逃迸c素質教育、資本主義教育與社會主義教育雖然是對立的,但也不是絕對不相容的?!皯嚱逃迸c素質教育都是教育,資本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都是現代教育。這就使得我們有可能通過端正辦學指導思想,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通過交流與合作,使社會主義教育與資本主義教育互相取長補短,求得共同發展。
辯證的思維方法的對立面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它在日常生活中經??煽吹剑鐚ι鐣髁x與資本主義的看法。其實,社會主義國家做的事情不一定都姓社,資本主義國家做的事情不一定都姓資,有一些是人類社會發展都要做的事情,與“主義”并無關系。例如,學校德育并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專利,資本主義國家也很重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智育不合格是次品,體育不合格是殘品,美育不合格是低檔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險品,因此都在采取措施加強和改進德育,只是各國德育的目標、要求、做法不同而已。實際上,資本主義國家在德育方面有些做法還是可以供我們借鑒的。對我國建國前的教育也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當時涌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一批名校,培養了一批杰出人才,這些是應該給予肯定的。不能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都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都要擁護。如果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你死我活”的關系,我們只能“興無滅資”,與資本主義不斷斗下去,不可能求同存異,協調共處,何來世界“和平發展”這個主題,何以建立和諧世界?過去我們老是“對著干”,結果資本主義沒有因此而反掉,反而使我們樹了很多敵,在與之不斷的斗爭中耗盡了心力,從而延誤了自己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姓社姓資的爭論;我們的學校只能是單一的所有制,要么公辦,要么民辦,不能有亦公亦民的混合型學校;教師只能是公辦教師,不能有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的存在;過早地取消中師教育,這些做法恐怕值得研究。社會錯綜復雜,而我們卻要求純而又純,這是做不到的。
辯證法不是像形而上學那樣在絕對的對立中思維,而是在區別中看到聯系,在對立中看到統一。正如恩格斯所說:“辯證的思維方法同樣不知道什么嚴格的界線,不知道什么普遍絕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轉移,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并使對立通過中介相聯系。”在這個意義上,“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
當然,我們也不能把亦此亦彼絕對化,否定非此即彼的存在,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爸恢v非此即彼,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是獨斷論;只講亦此亦彼,不承認非此即彼,必然導致相對主義。”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把亦此亦彼和非此即彼統一起來,才是符合事物辯證本性的思維方法。
五、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辯證法
哲學看似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實際上它就存在于每個人的實際生活中。每個人在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問題和關系時,都離不開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離不開一定的思維方式。要處理好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關系,就必須認真學習“我們時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提高這方面的修養。
哲學的作用是無形的,又是無處不在的。
在學習哲學時,特別要強調對辯證法的學習和應用。我們現在天天講科學發展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說到底,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正確處理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各種重大關系問題,克服各種片面性。落實科學發展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是因為,它要求按教育規律辦事,而認識和掌握教育規律就不易,并不是只要上-過學,就懂教育規律,就能按教育規律辦事;即使認識了規律,也會因種種原因而不按規律辦事。例如,教育的周期長,見效慢,這與要求搞短平快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就有矛盾;如果用抓GDP的辦法來抓升學率和名牌率,也要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總之,一定要堅持用辯證的方法來觀察和處理教育問題,促進教育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