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淺論素質教育目標下大學德語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曲冰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德語方法創(chuàng)新
論文摘 要:德語是一門比較復雜的語言,其具有語法結構復雜,形式多樣等主要特征。本文主要介紹了德語在當前大學教學中的現狀,并對大學德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進行探討,并就德語課的選取教材和教學內容上提出一些建議。 隨著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日益頻繁交流上,各國在教育領域上的交流與合作也成為了當前國家教育發(fā)展的一種新趨勢和發(fā)展方向。國內各高校在素質教育的改革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培養(yǎng)符合市場需要,具有國際化能力應用型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適應現代高校教育的國際發(fā)展需求,對大學德語教學的方法提出了創(chuàng)新的要求。 1.德語教學現狀 德語的教學方法一直是各高校教學的難點。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讓對方明白要表達的意思,是學習德語的主要目的。德語教學的方法主要側重于引導學生死記硬背,進行大量的機械化語言訓練,起到鞏固記憶的作用,達到能夠運用德語進行交流的目的。 現在的教學方法偏向于重視語言的規(guī)則和語法,忽視了對語言技術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較機械化、死板化,與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和實際學習語言的意義相脫離,不能將所學到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這種吸收式的學習方法,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主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探討、創(chuàng)新大學德語教學的方法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2.德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 2.1提高對德語聽力的重視程度 德語作為第二外語,在說、聽、寫方面沒有過多的要求,但它與其閱讀能力是相互互補的。注意培養(yǎng)德語的口頭練習,對學生的聽、說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正確指導學生重視德語的聽力訓練,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德語聽力的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利用各種渠道指導學生,讓學生對聽德語產生濃厚的興趣,重視聽力,增加學生學習德語的學習動力,為下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讓學生多聽德文歌曲,在輕松的音樂環(huán)境中,加強對德語語感的掌握。 2.2利用國家文化調動學習積極性 語言是國家文化的載體,更是國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在學習德語這門語言課程的同時,學生還應該了解和熟悉德語國家當地的風俗習慣等,對相應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學是一項雙向的活動,即要充分發(fā)揮出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出他們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在合理的處理好教材內容的教學過程中,適當的穿插一些德國的國情知識、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可以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課堂教學時應該把學生看作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教學的客主,啟發(fā)并調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同步思緒。
3. 德語教學改革建議 在德語的學習階段,學生應該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語法學習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已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3.1選取教材的實用性 在選取德語教材時,應針對實際應用和教材內容相結合的原則,選擇實用性較強的大學德語教材。教材的內容方面應該偏向于語法內容更具實用性,教學內容應著重在語法知識方面學習上,而并不是單純的只講理論,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重于對技能的學習,而技能又重于知識。另外,在教材中還可以適當的加入圖片等元素,更能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而且還能達到圖文并茂的學習效果,加深學生印象。 3.2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性 大學德語教學的內容主要采用教師傳授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廣泛閱讀各種德語知識書籍,歸納總結出一些具有同性的規(guī)則,并對不同的規(guī)則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對教學的內容起到優(yōu)化性的推動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和選擇性的設計出符合學生特征的教學內容,重點講解學習德語的核心知識,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學生學習方法。以教學內容優(yōu)化性,重點突出難點重點,并且對重點的語法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幫助學生取長補短,加強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3.3推廣學習的積極性 德語做為一門大學語言學科,在使用上還是具有廣泛性的。推廣多媒體教學技術應用于德語教學當中,在教學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技術,使教學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采用音像效果使原本枯燥的學習轉化成為生活的生活情景,讓課堂教學栩栩如生, 使學生提高對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從中領悟語言的實用性和德語語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