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逆反心理透視及預防矯治措施
王萍 王桂蓮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逆反心理 個體心理
論文摘要:兩課教師及專職輔導員在大學生的施教中,普遍感到當代大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逆反心理現象,為此,本文從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和表現開始詳細透視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預防與矯治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途徑。
一、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概念和表現
(一)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一詞,來源于英文negativism,意思是“反對癖、違拗、抗拒癥”之意。在80年代,我國學者最先引用了逆反心理一詞。發展心理學把其定義為“人生的某些階段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性、不協調性或衰退性,所表現出的某些被認為違反常規的心理和行為。”,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逆反心理在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思維、情感、個性以及行為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可以稱之為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是大學生受到群體、社會或其他人的壓力后,對其價值取向不予評價而表現出的不滿或反感,甚至不考慮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對抗行為。
(二)大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
大學生期的逆反較多,逆反心理是大學生的重要心理特點。具體地說,大學生逆反心理在學習、生活中主要表現如下:
1、對傳統觀念的懷疑和否定
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理想、教育、價值、審美、道德等觀念中的傳統內容表示不同程度的懷疑。
2、對正面宣傳和榜樣人物的反向思考
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對學校、社會的宣傳表現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懷疑榜樣人物的動機,以社會上的某些個別不公平現象否定全部的正面宣傳。
3、對不良傾向的認同
在有些大學生中,打架斗毆被視為有膽識,無視紀律、我行我素的人被奉為偶像,而對樂于助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的學生進行諷刺、挖苦,形成正不壓邪的局面,對不良傾向產生盲目的認同。
二、透視大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導致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許多學者曾從不同方面進行了一些探討,本文主要從個體心理生活的動蕩不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同輩群體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的相互感染四方面進行分析。
(一)個體心理生活的動蕩不安、適應困難
大學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處于迅猛發展。在生理上,大學生身體發育已進入第二個高峰期,身材變得高大,性成熟接近成人,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并趨于健全。但由于性腺激素分泌影響了腦垂體功能,從而使原來較為平衡的神經過程變得不平衡,興奮過程強于抑制過程,導致個體對外界刺激表現出高度的易感性和情緒的易激動性,偶遇挫折,就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應及抵觸情緒,從而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生理基礎。
在心理上,隨著個體生理的相對成熟及所處環境的變化和教育條件的影響,大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逆向思維的逐步形成、掌握,這為其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與此同時,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到了迅速發展,其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明顯增強,對社會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特別關心社會現實生活。但由于其缺乏政治經驗、生活閱歷和組織管理能力,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不成熟,導致其在是非面前產生困惑或對家長及教師的說教置若罔聞,加上受不良情緒體驗及“經驗”的影響,他們常常會盲目地拒絕他人合理意見,產生一種與正常情況不同的逆向反應和強烈的抵觸情緒,從而為逆反心理與行為的產生提供了主觀背景。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有些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不能身體力行,身教言教差;有的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獨斷。這無形中給子女造成一種心理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淀,大學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其“自尊心”、“獨立性”就會受到創傷,從而導致孩子對家長所進行的一系列說教產生抵觸、逆反等心理或行為傾向。 (三)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
與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有相對多的自由時間,在大學教育中,即使是專門負責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和“兩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對他們的能力、成績和努力不能全面的認識。不僅如此,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還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局限于作報告、聽報告、寫思想匯報的簡單方式。這種簡單、重復而沒有變化的教育、管理方式,使大學生與教師在認知結構上、思想感情上、道德觀念上產生偏離,逐漸形成逆反的觀點和看法。
(四)同輩群體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的相互感染
同輩群體又稱同齡群體。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體相同的人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同輩群體的社會化影響也日益增加,這種影響在青年時期達到頂點。絕大多數大學生生活在這種同輩群體中。在同輩群體中,大學生不僅需求、興趣、面臨的問題相近,而且彼此間平等、感情相通。因此,同輩大學生彼此間在價值觀念、行為傾向方面最易產生認同或達到相互轉化與感染。因此,在教育實踐中,不可忽視同輩群體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影響作用。
三、預防與矯治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途徑
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其心理不成熟、適應困難的一種表現,雖然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社會化水平的提高,這種心理會有所緩解,但個體如果長期處于逆反狀態,會形成狹隘的心理定勢,不利于個體的健康成長,也會給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帶來許多困擾。因此,要合理、正確地預防與矯治其不良逆反心理與行為的產生。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
一方面重視大學生的“成人感”,尊重他們的“獨立性”,維護他們的“自尊心”,與大學生建立一種新型的平等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在活動中給以必要而及時的監督指導,以便使他們對自己的成熟度有一個客觀、冷靜、切合實際的認識,從而促使其心理盡快成熟,達到預防和避免其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建立家長與大學生之間的信任
大學生已經離開父母在學校里進行相對獨立的生活,家長應該充分信任大學生,認真聆聽他們的心聲,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其進行溝通,在相互充分依賴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全新的信任關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基礎。這是糾正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關鍵。
(三)優化學校教育工作,切實改進思想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糾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要防止那種與社會相抵觸的不良情緒和狀態。因此要注意學校規章制度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育內容要實事求是,思想工作的方法要多樣化,教育的內容要“實”,教育方法要“活”,變空洞說教為寓理于事,引導學生多參加文體活動,緩解緊張情緒,以便學生能夠對自己有個正確的、客觀的評價。
(四)重視對大學生同輩群體的指導工作
既要對大學生的同輩群體及其活動及時進行了解、指導,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同輩群體對青少年順利進行社會化的積極影響;還要花費一定的精力解決已經出現的不良同輩群體的問題,特別要下大功夫,對同輩群體中的“領袖人物”、“團體頭頭”以及與老師對著干的學生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實施有效的控制與指導,是防范青少年逆反心理和不良風氣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