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團體輔導在高校學生心理咨詢中的運用個案
毛聰聰
摘 要:近幾年,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團體輔導作為學生心理咨詢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高校中有它實施的優勢和便利性。案例中一個大二女生,因成長過程中自我認識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造成自卑懦弱的性格,人際交往障礙顯著,還出現強迫癥狀。咨詢師利用不同層次的團體輔導策略,使個案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關鍵詞:團體輔導 人際交往障礙 強迫癥狀 自我認識 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以團體為對象,讓參與成員互相交往,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相互啟發、誘導、支持、鼓勵,共同探討彼此關心的問題,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 近幾年,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團體輔導作為學生心理咨詢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了新的發展,也被賦予了更廣的意義。團體輔導在高校中有它實施的優勢和便利性,學校咨詢中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同輩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不僅體現在日常行為和人際的互動上,還能被運用于個案的處理中,求助者借助同輩的影響力,發揮自我潛能,促進自我完善。 一、個案基本情況 2010年5月,某班班級心理委員的周報上反應班級內有個女生小林(化名)可能存在心理問題。該班級心理委員因為接受過比較專業的心理培訓,有較強的心理敏感度,在發現該女生有些異常后,心理委員主動走進小林,從一開始對心理委員的排斥到慢慢卸下心理防線,再到愿意信賴,小林向心理委員傾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小林于09年9月入學,家中排行老三,有2個姐姐,小的比她大9歲,一個弟弟,家庭條件較好。因父母一心想要男孩,一出生就被送養鄉下,由兩個姑姑輪流撫養照顧。7歲時,父母將她接回城里,這年,弟弟出生,回家后一度不適應,很少說話。母親由于生育弟弟時造成身體疾病,脾氣暴躁。兩個姐姐年齡較大,在外求學,母親疼愛弟弟,對其極為嚴厲,她一有不對就對她進行辱罵毆打。唯一能讓母親高興的就是她的好成績。學習期間,學習認真,但性格內向,從不主動與人搭話,自卑,一跟人說話就臉紅心跳。高考時,發揮失常,遭到母親的冷眼相對,從那時候起,一直停止不了譴責,出現反復整理被子,反復洗衣服等行為。進入大學后,獨來獨往,每天熄燈再回寢室,不主動與人交流,小心翼翼。從入住那天起就主動打掃寢室衛生,一人包攬,從不抱怨。抗拒心理咨詢。 二、問題分析與咨詢方案 (一)問題成因分析 小林是父母想要個男孩子的情況下逃生的,一出生就被送養,輪流在兩個家庭生活,這導致了她在內心里不斷告訴自己是個沒人要、沒人喜歡的孩子,沒有很好的自我悅納,并且不斷否認自己,出現自卑、性格內向、拘謹等人格特征。7歲回到父母身邊后,陌生的環境讓她更加陷入自我封閉,母親對其的嚴厲引發了她的自我苛責,從小缺少關愛,讓她更加急于通過一些方式獲得賞識,因此能一直有好成績,但高考的失利讓她再次自我否定,難以在要求完美的理想和現實中找到平衡,所以出現了強迫行為。她不愿意來心理咨詢室,恰恰說明她的自卑,她在潛意識里在排斥心理咨詢,其實是不愿意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的再次否認。她的行為動力來自與希望引起別人的喜歡和關注,由于內心缺少自我悅納的能量,所以需要通過外力幫助她構建這種能量。 (二)咨詢方案 考慮到個案本身對心理咨詢的抗拒性,利用班級團體輔導再到小團體輔導的模式對她進行幫助,設計一系列幫助計劃。
三、實施過程 (一)介入 在班級的團體輔導活動中,以寢室為單位進行一系列熱身游戲,盡管該女生并不放的開,但是也讓她意識到寢室團體,并且認可自己是團體內非常重要的一員。在班級團體活動的最后——“我們的家”的環節,寢室成員出人意料的拿出先前準備好的蛋糕為該女生慶祝生日,更讓該女生意外的,是她們精心準備的禮物——該女生優點的大匯總,并且制作成精美的PPT,在班級投影出來。顯然,這樣的行為大大出乎了她的預料,我們從她的眼中看到了點點淚光,并且她第一次在班級同學面前說了感謝的話。這對一個平時極為封閉、感情極為內斂的人來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和情感體驗,應該說,這次的團體輔導是取得預期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