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心理障礙相關原因分析
任玉明
【關鍵詞】 醫學;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健康狀況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時期,由于許多主客觀原因,不少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甚至嚴重的精神疾病。有研究[1]顯示,大學生中有10%~2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緊張、適應障礙等心理問題,給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很大的影響。長期以來,學校、社會包括家長只重視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及道德修養,卻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引發出許多心理問題,甚至發生自殺和/或他殺事件。大學生心理障礙被錯當成思想問題處理,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生活。由此可見,充分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易發生的心理問題采取積極的應對干預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心理健康指人的內心世界處于平衡與穩定,個體能以社會認可的方式去適應各種外部環境,并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有如下特點:(1)智能正常,具備與自己年齡階段相適應的心理特點。智能,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它是人在認識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2)穩定樂觀的情緒。情緒是情感的一種外部表現與一定的情景相伴隨的心理活動或內在的心理體驗。心理健康的人,其內部心理結構總是平衡和協調的,表現為心境平靜,心情愉快,具有情緒的自控和調節能力,能面對現實,適應環境,使積極的情緒處于支配的優勢地位,并能以樂觀、熱情的態度影響周圍,使人產生安定感和信任感。(3)清醒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心理健康的人,通過實踐活動對自己產生的認識比較能接近現實,具有自知之明,同時還伴有相應的情緒體驗。如對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感到欣慰,但不狂妄自大;對自己的缺點和弱點不回避,但不自暴自棄。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善于反省和自我接納。(4)和諧的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與外界進行正常交往的必要條件。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正常的人際交往活動,而長期的離群索居會使人的性格變態。人際關系的失調就是心理變態的一種典型反映。(5)個人與社會協調一致。心理健康的人能適應自己所處的各種環境,使自己的目標和行為適應社會的要求,自覺地用社會規范來約束自己。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發現自己的需求、愿望與社會要求發生了矛盾與沖突,就會面對現實,及時放棄或修改自己的行動計劃,積極地謀求與社會的協凋一致,而決不逃避現實,更不一意孤行,甚至發展為違法犯罪。尤其對年輕大學生們應在自我確立和個性化完成的過程中,逐漸將社會的期望價值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或判斷標準,用自己的行為來謀求與社會的同化,完成社會化過程。
1 醫學大學生心理障礙特點
醫科大學生因所處的環境、面臨的學業與理工科大學生又有某種程度的差異性,與其他專業大學生相比,其學習、生活及心理等因素有如下特點:(1)學習負擔重、學制長、課時多、壓力大。如獎學金制度、留級、退學等是導致醫科大學生精神障礙的一個重要因素。(2)醫學生的課程內容多半是關于人生老病死的知識。第一次看尸體,第一次認識疾病,第一次面臨垂死的病人,均會引起醫學生強烈的心理反應。當醫學生進入臨床課程學習時,學一種病便會聯想到自己身體上的某種不適,與所學的病聯系在一起,因此會抑郁沉悶,甚至引起“心”病。有資料表明,從事醫療工作的人較相同學歷從事其它工作的人發生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比率要高。(3)醫學院校中男女學生比例相近,涉及戀愛問題也較多,如失戀和輕率行為等,容易使大學生們對愛情產生渴望和恐懼害怕心理,也可能成為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
2 醫學生心理障礙的影響因素
導致醫科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研究[2]表明,除與醫學院校的性質和特征等原因外,還與大學生個體生理、心理、家庭、社會等諸多因素有關,這些多種因素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從而導致其心理障礙發生率高、癥狀復雜、后果更為嚴重[3,4]。
2.1 生理因素
個人體質是一種潛在的主觀因素、心理疾病的產生有可能受先天形成的解剖生理特點及父母遺傳基因的影響。尤其是一個人的體質、氣質、神經結構的活動特點、能力與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遺傳因素明顯影響。這種影響使不同的人表現出強弱不同的神經類型,當遇到意外事件或精神刺激時,神經類型呈弱型的人,其心理承受能力較低,易發生心理疾病,甚至精神失常,如有家庭精神病史的人,一旦遇到某些誘發因素就可能導致其發病。
2.2 社會因素
一般地說,除少數人是由于天生的生理缺陷而導致心理疾病之外,大部分是和周圍的社會環境有關。
2.2.1 家庭環境
在個體的早期發展中,家庭的影響起著主要作用。國外許多學者對恐怖癥、強迫癥、焦慮癥和抑郁癥4種神經癥個體早期家庭關系的調查研究[5]表明,這四種病人的父母與正常個體的父母相比,表現出較少的情感溫暖,較多的拒絕態度,或者較多的過度保護。由于家庭教育的態度及教養方式不當,導致一些青年學生在性格、情感、意志力、自信心、能力等個性心理方面發育不健全,而這些個性心理方面的缺陷在青春期暴露得最明顯。
2.2.2 生活事件和環境變遷
一個人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經歷太多的生活事件,其身體和心理就很容易受到影響,產生心理障礙甚至精神崩潰。如一男生,在讀中學時曾因失戀留有心理創傷,進入大學后不久又遇親人亡故,加之未適應學習和生活環境上的變遷,與宿舍同學關系緊張,還有學校滾動式收費的壓力,使其遭受心理應激,產生焦慮和不安,入校6 mo后,出現明顯的心理疾病而不能堅持上課,不得不去精神科住院治療。
2.2.3 教育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也是造成心理障礙的原因之一 曾有一位女生就是因為對班上評獎學金有意見,認為老師不堅持標準,評獎不公正,對他不公平,但又不敢提出,悶在心里,久而久之產生心理障礙。教育者的不公平獎勵,還會使學生形成對社會、對人生的片面認識,不利于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與發展。教育工作失誤對學生的影響還表現在:教育者的要求脫離學生原有的需要;提出要求時采取強制的或觸犯學生個性的方式;要求過于頻繁而不嚴格執行;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等[6]。教育者的這些問題會使學生心理壓力增大或無所適從,從而誘發心理疾病。
2.3 心理因素
青年一進入大學這個小社會,就會面臨各種矛盾的沖突和選擇,產生心理不平衡或心理壓力。如一些學生因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成績一直不理想,甚為苦惱,心理矛盾沖突劇烈;很多大學生都面臨著學習與交友(戀愛)的矛盾;學習與社會活動(工作)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就業問題、學非所用問題、社會問題)等;這些負面影響因素困擾著年輕學子,心理上長期處于一種超負荷狀態,從而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的發生。
3 對策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競爭壓力不斷增加,加之人際交往的復雜化。醫科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適及行為障礙等問題,嚴重影響者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學校應根據大學生的不同特點,利用多種方式和/或手段,努力提高心身健康水平,改善不良心理狀況。
3.1 呼吁全社會力量,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就業環境,以減少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從制度上規范就業市場,建立起一種公平競爭的機制,為大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真正做到學有所用。
3.2 “育人”是高校最中心的任務
從領導到每一個教師均應將培養人的問題放在首位,給予充分的重視,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改革陳舊的教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正確認識人生及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客觀冷靜地分析身邊發生的事情,保持適度的心理反應,防止出現偏激行為。
3.3 傳授必要的心理學知識
除開展“醫學心理學”及“精神病學”必修課程外,還要開展健康心理學、普通心理學、人際關系心理、心理特征與人格心理障礙等相關知識教育。
3.4 建立校園心理咨詢中心
(1)全面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有突出問題的學生應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檔案”,并協同有關部門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2)“中心”應開展定期的心理咨詢和疏導,使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能得到幫助;(3)協調各行政部門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上的關系。經常開展定期的心理檢查及咨詢服務,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的意義和心理咨詢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使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規律,學會調節不良認知、情緒、情感及行為的方法,以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保持健康心理。學校對已經發現有心理障礙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學,要注意追蹤了解,幫助他們建立克服心理危機的信心,特別是要與家庭配合起來,共同做好疏導工作。
3.5 充分發揮學生年級干部與任課教師的作用
提高年級干部與任課教師對“心理健康問題”認識,盡可能地給這些同學和老師開設專門的大學生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使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問題,適當地給以疏導,或轉送至“心理咨詢中心”專業機構等處診療。
3.6 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學習緊張、生活枯燥、更易引起心理問題。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和社交能力,大學生也應該善于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開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提高大腦與身體活力的效率和耐力,培養開朗、豁達、樂觀的性格。不能用“苦行僧”的學習方法來苛求學生,要建立一種有益于現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楊蘊萍,徐俊冕.大學生心理障礙分析[J].上海醫科大學學報,1994,21(3):216 [2]吳承紅,蔡澄.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研究及健康教育對策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00,16(12):758 [3]任玉明,郭慧榮,曹紹軍.570名醫學院校新生心理適應調查分析[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0,17(2):118 [4]任玉明,郭慧榮,鄭石梅.醫學生考試期間的心理狀態調查[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1,18(4):273 [5]廖志林,胡志堅.心理障礙大學生的教育管理[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2(9):233 [6]劉孝群.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心理障礙及其對策分析[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2,1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