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大學生心理障礙與心理健康教育
李美華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障礙分析教育
論文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作為特殊社會群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優。本文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特征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著力點,為更好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參考依據。
對于健康的概念,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定義時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健康又有了新的定義:“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四個方面都處于完滿狀態,才可說有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高,倍受社會矚目和期待,但尚處于成長階段,由于各種錯綜復雜的原因,他們的心理和行為有可能偏離正常發展的軌道,比一般的社會人群更容易產生心理和行為的異常狀態。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全國常模,(3)心理障礙已成為近年來大學生休學、退學的第一位原因。(4)因此,認真分析和研究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努力采取措施,通過各種途徑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克服各種心理障礙,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
心理障礙就是由不良刺激所引起的一種心理異常現象,主要是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局部異常現象,屬于輕度的理異常。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有:
(一)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生已不滿足于狹小圈子內的人際交往,他們把交往的觸角伸展到不同系科、不同院校、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別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友好往來,由于交往對象流動性大、穩定性差,給不少大學生帶來煩惱,感到知心朋友少了,交往動機由重情輕利向注重實利的方面轉化;同時,現今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很多學生缺乏生活鍛煉和生活自理能力,常遇到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由于交往能力的屠弱,對復雜局面難以應付或缺乏心理準備,不知怎樣交往或交往失敗。因而感受到強烈的“人際危機”,故封閉自己的心理,導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慮。
(二)應對挫折能力差
挫折是在個體需要和動機受到阻礙或干擾時所出現的情緒反應狀態。挫折對人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客觀因素,即挫折時間的長短、程度的輕重以及受挫目標的重要性;二是主觀因素,即個人主觀上對挫折的感受、態度與反應。大學生在追求社會理想和個人抱負的過程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遇到某些心理挫折,會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沖突,失落、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同時,由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質量越來越高,對大學生在知識結構、素質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加之就業選擇中的種種壓力,使得相對缺乏實際生活磨難的當今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力和對挫折的承受力不足,容易導致種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患,嚴重者甚至發生一些不應有的惡性事件。
(三)情感焦慮,情緒體驗強烈
一方面,從生理發育來講,大學生處于生理發育的成熟期,由于高中階段高考的壓力,會忽略同異性的交往。進人大學,由于身處思想活躍的驕子之間,生理的成熟,周邊環境的影響,對異性的渴求尤為強烈,但由于缺乏經驗和處理戀愛問題的能力,常會為感情糾葛而產生焦慮情緒,造成學習成績急劇下降;要么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渦不能自拔,甚至產生毀容、他殺或自殺等心理危機;另一方面,大學生正處在情感活躍的時期,他們對外部世界及內心世界許多方面的自我體驗都比較敏感,尤其當涉及到的是與他們相互聯系的事物時,很快就會引起情緒、情感反應。他們尤為關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與地位,關心別人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有時,他人無意中的一句話,會在他們心頭掀起軒然大波,有時,他們還會由此及彼,引發一連串的聯想,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由于人際交往的障礙,閉鎖心理的形成,往往會產生情緒焦慮的病態心理。
(四)不完全社會化
大學生經過各種心理體驗之后,隨著生理的成熟,在理上基本已處于安定狀態,達到了心理的成熟。但是,心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著社會性的成熟。社會性的成熟,是在青年步人社會,經過諸種社會體驗和社會實踐活動得以最終實現的,也就是說,作為一名社會成員,在事業、家庭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成熟。在社會生活達到成熟以后,青年才能夠作為社會一員被社會所接受和承認,由此,也必須承擔社會所賦予的各種責任和義務,標志著社會化進程的完成。大學時期,由于處于“邊緣人”的地位,即雖然已脫離孩子的群體,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由于這種不完全社會化,使得大學生典型的心理表現是內心矛盾、抱負水平不確定和易采取極端立場。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環境因素
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是以其少兒時期的思想、觀念為基礎的。從家庭生活方式和為人處事的態度來說,和睦、溫暖、重感情、守信用、講民主、講禮貌的家庭氛圍,往往使個體形成謙虛、禮貌、隨和、誠懇、樂觀、大方、自信、向上的良好的心理品質。反之,專制、溺愛充滿矛盾和糾紛的家庭,易使個體形成粗暴、蠻橫、自私、孤僻、清高、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另外,現在的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一方面父母的溺愛,過于保護,造就了任性、依賴、適應能力差、交往能力弱、驕橫等不良心理;另一方面,父母對考試、升學、成才過高的期望值,又使得他們背負沉重的壓力,產生焦慮、恐慌、內疚等心理,產生心理障礙。
(二)社會環境因素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競爭的激烈,網絡時代的到來,使我們處于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使我們原有的傳統的、穩定的價值體系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經濟體制轉型引發的政治、經濟形式的變化和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的大學生,主體的、核心的價值信仰產生了危機,缺乏了主體的社會信仰標準,自我觀念不確立,自我同一性難以形成。加之,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大學生面對社會人才的激烈競爭而感到仿徨,對未來的命運,人生價值的體現產生不安和焦慮,充滿了矛盾和迷茫。另外,由于市場經濟大潮的沖突,大學生們對傳統的社會倫理價值標準的認同度普遍降低,同時,缺乏對新舊觀念整合的能力和經驗,傳統的道德思想觀念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當今大學生缺乏應有的自我心理防衛機制而產生道德困惑、認知失調。
(三)學校環境因素
素質教育是以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而現在的大學生由于中學時期面對高考的壓力,大多數是處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埋頭苦讀,在生活上依賴于父母,在學習上依賴于老師,自理能力差,適應能力弱。進人大學,學習的關鍵在于自覺性和自學能力,老師重在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學生如果不能迅速地改變學習方法,形成新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就不能適應學習的要求。另外,還有些學生對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不滿意,精神上空虛,無以寄托,由此會感到挫折,產生焦慮。 (四)個人因素
1.情感閉鎖性與交往心理的矛盾
對于一個大學生來說,當走進高等學府的時候,不僅需要適應學習和生活環境的改變,還面臨著重新融人新的群體,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的問題。隨著生活空間的擴展,社會閱歷的不斷增加,大學生的交往愿望越來越強烈;廣泛的興趣、豐富的情感、充沛的精力、活躍的思想,使他們交往的內容變得豐富;日益增強的自我意識水平和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為人處事不墨守陳規,無論在交往方式、交往內容與交往對象的選擇上,雖不能避免受到傳統習慣的影響,卻十分重視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喜歡用自己逐步形成的觀念和尺度去評價社會事物,交往觀念具有明顯的自主性,同時,更渴望理解、尊重。但在現實中,又會采取一種封閉自我的做法,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情感,擔心被同學瞧不起,有的甚至覺得自己的真誠得不到同學的理解,換來的是別人的虛偽或誤解。閉鎖的心理和人際交往的需要形成極大的反差,因而易產生心理的郁悶和情感的焦慮。
2.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織
自尊感和自卑感是自我體驗中一種兩極的反應形式,是相互對立的兩種情感。
從整體上看,大學生的自尊感特別強烈。首先,他們把自尊感放在其他情感之上,當自尊感與其他情感發生抵觸、沖突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把維護自尊放在首位。其次,自尊的情感體驗、反應特別強烈,尤其當自尊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自尊感受到傷害時,常表現出極大的憤怒、惱羞,容易引發激情。第三,大學生對自尊感特別敏感。由于自尊感強,而對什么是真正的自尊、什么事才涉及到自尊又難以把握,以致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也會被他們聯系到維護自尊的“重大問題”上去。
但是,也有少數大學生具有自卑感。有的還十分嚴重,甚至自暴自棄,以致達到自毀的地步。其產生原因,除與他們的身體生理、知識能力、家庭經濟、以往的挫折經歷等客觀因素有關,更主要的是由于自己不能正確進行自我評價,不能接受自我。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著力點
(一)教育大學生努力完善自我
自我完善是個體在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的基礎上,自覺規劃行為目標,主動調節自身行為,積極改造自己的個性,使個性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自我完善是個體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它實際上是一個合理確立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現實自我的過程。樹立正確的理想自我最為重要的是要熟悉和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為理想自我的確立尋找合適的社會坐標;積極探索人生,理解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為理想自我的確立尋找合適的人生坐標。提高現實自我是大學生不斷修正現實自我的行為和相應的心理活動,使之朝著正確理想自我的目標發展。努力發展自己,又絕不固守自我,而是積極主動地為社會服務,勇擔歷史重任;既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又不僅僅追求個人價值,而是在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為國家和民族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的價值。
(二)教會學生移情,主動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健全的人格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會較好地與人溝通和相處,搞好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從本質上說是人與人在情感上的聯系。這種情感聯系越密切,雙方所共有的心理世界的范圍也就越寬,人際關系也就越親密。而移情恰恰是溝通人們的內心世界的情感紐帶。“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這種積極地參與他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的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沖突。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成功的交往,僅僅是因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總是采取消極的、被動的退縮方式,總是期待友誼從天而降。然而我們知道,根據人際交往的交互性原則,別人是沒有理由無緣無故對我們感興趣的。因此,如果想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主動交往。在與人相處時,學會傾聽,學會忍耐,學會接納,學會拒絕,學會表達,學會豁達,學會共享,學會幽默。
(三)建立專兼職心理咨詢隊伍,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人員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在校學生的學習、適應、發展、擇業等多種問題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指導、幫助,并對有關心理障礙或輕微精神疾患進行診斷、矯治的過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強、要求高的工作,從事這項工作的教師必須經過系統培訓,格守職業道德,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為了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有關部門要建立專兼職心理咨詢隊伍,建立心理咨詢室,定點開放,幫助那些有輕微心理障礙或遇到困難的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學校可對大學生的人格、行為、能力、健康、職業傾向等方面進行心理測試,也可設立心理咨詢信箱,既了解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又可對個別性的問題進行單獨咨詢輔導,通過多種形式、多樣的方法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建設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隊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