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調查研究
董力燕 張靜 杜偉華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心理障礙;成因;措施;教學方法
論文摘要: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類型進行了分析,探究了自卑心理、畏難心理、厭學心理、急于求成心理等造成英語學習困難現象的心理機制及深層原因:錯誤的語言習得認識;挫敗感的持續強化;錯誤方法的持續強化;缺少化解渠道。提出了排解學生英語學習心理障礙的措施:夯實基礎,恢復學生的自信心;因材施教,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改進教學方法,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等,以尋找解決英語學習困難這一問題的新途徑。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人們對教學過程本質的認識也進一步深人。現代教學已從傳統的傳道授業的學習觀,發展到既重視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又強調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效益的整體教育觀。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各種心理障礙,它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效果和全面素質人才的培養。為準確把握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礙類型并加以排解,有必要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和分類統計,來探究大學生英語學習心理障礙的種種表現和深層原因,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避免和消除心理障礙,以尋求解決英語學習困難這一問題的新途徑。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與收發
調查對象均為河北農業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非英語專業學生,共計5個自然班,130名學生。為了真實有效,問卷采用匿名方式發放,共發放問卷13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92.3%,回收問卷100%有效。根據這些問卷建立了專門的數據庫。為了盡量準確調查出不同水平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心里障礙類型,問卷以學生最近一次考試成績為依據分為高、中、低3個層次。
二、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分析
問卷調查情況如表1所示。
調查表明,120人中有115人存在不同類型的學習心理障礙,占總人數的95.8%,不存在學習心理障礙的僅為4.2%。這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障礙。不同水平的學習者存在的心理障礙程度及主要類型存在差異,部分學生存在兩種以上心理障礙。在各類型障礙中,有35人存在自卑心理,所占比例為29.2%;48人存在畏難心理,所占比例為40%;35人存在厭學心理,所占比例為29.2%;65人存在急于求成心理,所占比例為54.2%;10人為其他類型的心理障礙,比如驕傲心理,所占比例為8%。
(一)急于求成心理
調查結果顯示,54.2%的人在外語學習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所占比例最高,而且高、中、低三個水平中該項比例均超過50 %。這一現象說明包括英語學習成績較好的多數學生,對語言學習的困難性、復雜性、長期性有沒有足夠的認識,往往急于求成,希望只花很少的力氣就能很快收到成效。實際上,外語學習是掌握一種新語言的過程,語言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學生把外語學習看得過于簡單,在學習新語言陷人困境時,便產生急躁情緒,一旦短期內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便喪失繼續進取的信心,形成想學好又怕吃苦的心理矛盾。事實上,在學習外語時,由于處在全新的語言環境中,一個語言學習者要克服記憶單詞的枯燥、語法規則的復雜多變、聽力練習的單調重復等諸多困難。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習得觀念,充分認識到速成不適用于語言學習,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
(二)自卑心理
在本次調查中,平均29.2%的人存在自卑心理,其中在高水平學習者中僅為2.9%,中水平學習者中為31.7%,低水平學習者中為60 %。這表明水平越低的學生自卑心理越強。由于學習基礎差,加之個人智力和非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即使努力也收效甚微,成績不能提高,有時甚至還遭到同學的嘲笑、老師的批評,于是形成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種偏向于自我貶低的自我評價障礙,即正確認識自己的困難,主要特點是缺乏自信,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遇難而退。如有的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的努力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便覺得自己天資不如別人,甚至自暴自棄,結果導致學習行為退縮,學習效率降低,以致引起惡性循環。大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自卑感,一般表現為對自己學習能力的懷疑和否定。“我不行”、“我的口語不行”、“我的聽力不行”、“我的發音很差”、“我學不好英語”等,這是當前在一大部分學生中相當流行的自我評價。事實上,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掌握多種語言的能力,而這些學生則習慣于貶低自己的這種能力。自卑感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是相當深刻和廣泛的。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意志。這種自我貶低的心理如不克服,就會轉變成為自我抑制、自我挫敗的心理機制,產生畏縮不前、消極被動的心理,他們就會過多地注意自己的弱點,過多地考慮“學不好怎么辦”的問題,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目標上。一個膽怯地認為自己不能學好外語的學生,必定缺乏學好外語的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盡量做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恢復信心。
(三)畏難心理
在本次調查中,畏難心理平均所占比例為40 % ,僅次于急于求成心理,說明很多學生普遍感覺外語學習難度較大。同自卑心理一樣,畏難心理也呈現出水平越低的學生畏難心理越強的特點,在高水平學習者中為14.3%,中水平學習者中為41.7%,低水平學習聲者中為72 %。這也表明在中低水平學習者中,畏難心理普遍較強烈,大部分人處于不進則退的窘境。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因聽不懂而產生畏難情緒,認為外語難學,單詞不好記,語法不好學,故采取棄而不聽的態度,而干其他事情。這些學生中大部分是因為中學的外語基礎沒打好,主要擔心自己的外語基礎差,聽不懂老師用外語講課,無法消化和吸收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學習內容,所以產生了畏難心理,越不愿學,成績就越差,就越喪失信心,由此產生了惡性循環。另外,在學習外語過程中,也有的同學怕讀錯、怕講錯,因而不愿意開口。有的學生學習上有問題羞于向老師提問,久而久之,造成知識脫節,學習上障礙重重。學生碰到困難,如果缺乏刻苦攻讀、認真鉆研的精神,全憑一時的熱情學習,一旦遇到困難,或考試受挫,就會退下陣來,灰心喪氣,便萌發放棄學習外語的念頭。針對畏難心理,教師要注重學生外語基礎的夯實,訓練基本功,做到熟能生巧。 (四)厭學心理
在本次調查中,厭學心理平均所占比例為29.2%,與自卑心理所占比例持平。但在高水平學習者中不存在厭學心理,所占比例為0%,中水平學習者中為25 %,低水平學習者所占比例最高,達到80 %。這表明低水平學習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厭學情緒最為強烈,加之由于教師的自身素乓,最容易對這部分學生缺乏了解和關心,不尊重學生自尊心,或者由于教師不能公正地處理某些事造成學生心理創傷,使學生對老師有恐懼、厭惡感,并在心理和行為上采取反抗態度,由此轉而對外語產生反感、厭學的心理,最終自暴自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認識到這部分學生最需要關心、幫助。
通過以上分析得知,大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成因較復雜,根本上說是自信心的缺失。自信心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每個人個性心理的特點之一,它是指每個人在對待自身態度方面的一種性格特點。蘇聯心理學家塞爾金娜曾指出,能力的形成和順利發展受個人性格所制約,其中包括對自己力量和能力的自信。由此可見,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的自信心,是個體對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計,是人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對于一個人在思想品德和學業的成就確實能起到一種強有力的動力作用。要想排除個人心理因素對英語學習的干擾或障礙,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就必須對障礙形成的原因透徹了解。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
(一)錯誤的語言習得認識
語言習得有其自身規律,若認識不到,必然會產生急于求成的心理。英語學習的過程是克服本土的語言習慣,建立新的語言習慣的過程。習慣的建立與改變是要經過反復訓練的。在此過程中,要付出努力,會遇到挫折,當然也難免產生心理上的沖突和焦慮。學生每當遇到困難與挫折,常常希望有某種特殊的方法使他們毫不費力地學會英語。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之下,往往熱衷于尋找學習方法,尋找他人的建議和忠告,但真正轉化為行動的少,或一遇到困難就會氣餒而停止努力,又繼續尋找新的“更好的”英語學習方法。
(二)挫敗感的持續強化
根據語言學習的規律,基礎的好壞往往決定了能否進一步提高。很多大學生由于種種因素,在小學、中學時英語基礎沒有打好。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英語作為必修課一直都困擾著這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挫敗感持續強化,經歷多次失敗后,產生自卑感,越來越沒有信心,如此一來也就沒有了動力。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并沒有認識、領悟到英語學習困難源于自己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的錯誤的主觀判斷和確定學習目標的期望值過高,只看到表面的努力不夠,于是總是認為自己學不了英語。
(三)錯誤方法的持續強化
一些傳統的英語學習辦法,如單純背單詞、啞吧英語等,因初學時有一定的效果,就被逐漸地固定下來。到了大學以后,大學英語教育要求包括了英語語言知識、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內容,大學英語的指導思想既強調聽說能力,又強調讀寫譯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原有的方法已無法適應大學英語學習,學生成績逐漸下降,由此產生焦慮。由于沒有認識到是英語學習方法存在問題,而錯誤地認為學習不夠努力,不斷強化錯誤的學習方式,導致焦慮不斷加重,效率越來越差,產生畏難心理,甚至有的走向反面,逃避英語學習。
(四)缺少化解渠道
在英語學習中,由于基礎差、方法不當等種種原因,導致英語學習遇到了困難,而又不愿與老師溝通,加之,某些教師因為自身素質對學生缺乏了解和尊重,使學生厭煩。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便開始回避學習英語,或一學習英語就感到不舒服、頭痛,為自己找理由。有的學生還可能是中小學期間某個英語教師的批評、偏見等因素,產生逆反厭學心理,一直到大學都沒有及時化解,而影響對大學老師的認知和大學期間的英語學習。
四、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排解措施
(一)夯實基礎,恢復學生的自信心
語言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基礎的重要性,解決心理障礙問題的根本就是要解決基礎問題。由于英語學習困難形成因素的復雜性與持久性,不論是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還是英語學習困難的克服,往往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僅僅依靠“說教”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先通過學生自身反復的實踐或練習,從易到難,夯實基礎,從對英語能力的一般要求逐漸過渡到較高要求或是最后過渡到更高要求,逐步恢復學生的自信心,慢慢克服英語學習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礙,從而使之發揮自身的潛能。
(二)因材施教,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必須承認學生的差異性,精心設計,因材施教。所謂差異性,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是指人們之間穩定的心理特點上的差異,如性格、興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反映在外語教學上,即每個人的吸收與反應能力總有快有慢,理解與記憶總有強有弱,表達與創造能力總有高有低。為了使各類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帶給他們的滿足和愉快。對學習基礎不好,接受能力較差,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教師要熱情幫助,循循善誘,使之能正確認識、評價自己,拋棄自暴自棄的不良思想,調動起學習的主動性。使其明確只要主觀努力,方法得當就能將自身的潛力挖掘出來,建立自信,形成學習的良好動機,激發其努力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產生克服困難的決心。同時,要給予學生表現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為了避免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可在教學中采用分步教學、分層教學,適當降低學習要求,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不斷努力的信心。自卑的學生往往存在著較強的消極心理,但同時也存在著微弱的積極因素,任何人都有長處,只要教師仔細、深人地挖掘,就不難在其身上找到閃光點。挖掘閃光點,揚其所長的過程,就是啟發進步,補償自己的過程,也是讓他們克服自卑、膽怯心理,樹立自信的過程。
(三)改進教學方法,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正如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每個人都有長處和優點,作為大學生更是如此。他們都是有潛能的,可改變的,愿意上進的,通過別人幫助及自身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比現在更好。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他們就會去努力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最終達到自我超越。英語教師首要的就是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潛質,不因他們一時的失誤和挫折便喪失對他們教育的信心,要改進教學方法,注重自信、積極學習氛圍的設計和調整,來克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各種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