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后心理障礙的臨床護理措施
劉艷秋
【摘要】 產婦產后發生心理障礙,不僅影響家庭功能和產婦的親子行為,嚴重者還可危及產婦和嬰兒的健康與安全。其發病原因比較復雜,一般認為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要從生理、心理、社會諸方面給予防治與護理。
【關鍵詞】 產后 心理障礙 護理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通過對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在我科住院分娩產婦進行心理狀態評估,滿足以下條件:(1)知情自愿;(2)既往無精神病史;(3)小學及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產婦年齡最大43歲,最小21歲,平均27.91歲。農民681例,其他職業177例。隨訪至產后3-14天。現將臨床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2臨床表現
產后心理障礙包括:產后沮喪、產后抑郁。
1.2.1 產后沮喪 產后沮喪也就是短暫的抑郁,其發病率約為50%~70%。產婦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哭、情緒低落、感覺孤獨、焦慮、疲勞、易忘、失眠等。這種狀態可持續數小時、數天至2~3周,可發生在產后任何時間,但通常在產后3~4天出現,產后5~14天為高峰期。
1.2.2 產后抑郁 產后抑郁是一類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狀態,發生率占分娩婦女的5%~25%。產后抑郁的癥狀比產后沮喪持續時間長,可持續數周,一般發生在分娩后的數周或數日。婦女表現為疲勞、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乏力、對事物缺乏興趣、社會退縮行為、自責、自罪、擔心自己或嬰兒受到傷害,甚至可有傷害嬰兒或自我傷害的行為。重者發展成為產褥期抑郁癥。
1.3處理原則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減少心理壓力。對產后沮喪者給予心理衛生保健指導與護理;重癥產后抑郁患者需住院給予治療。定期家訪提供心理咨詢。
1.4診斷檢查
采用行為監測、各種癥狀自評量表、產后抑郁量表等對產婦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評估產婦的情緒變化與心理狀態,是否有孤獨、焦慮、恐懼感;觀察產婦的日常活動和行為,如自我照顧能力與照顧嬰兒的能力;觀察母嬰之間接觸和交流的情況,了解產婦對嬰兒的喜惡程度及對分娩的體驗與感受;評估產婦的人際交往能力與社會支持系統,了解產婦的夫妻關系及與家庭其他成員的關系。
2 護理措施
2.1 一般護理
2.1.1 傾聽產婦訴說心理問題,找出并解除產婦致病的不良社會、心理因素,如婚姻關系緊張、想生男孩卻生了女孩等。對產婦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做好心理疏通工作,幫助其盡量調整好家庭關系,減輕心理負擔和軀體癥狀。
2.1.2 幫助和促進產婦適應母親角色,指導產婦與嬰兒進行交流、接觸,為嬰兒提供照顧,培養產婦的自信心。
2.2 緩解癥狀
2.2.1 對于有不良個性的產婦,給予相應的心理指導,減少或避免精神刺激,減輕生活中的應激壓力。
2.2.2 高度警惕產婦的傷害性行為,注意安全保護,避免危險因素。
2.2.3 重癥患者需要請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師給予治療,遵醫囑給予抗抑郁藥。 2.3 健康指導
2.3.1 對于有焦慮癥狀、手術產及存在抑郁癥高危因素的產婦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提供更多的幫助。可利用孕婦學校等多種渠道普及有關妊娠、分娩知識,完善自我保健,在分娩過程中和分娩后對產婦多加關心愛護,減輕產婦的緊張、恐懼心理。
2.3.2 做好出院指導與家庭隨訪工作,為產婦提供心理咨詢的有效渠道。
3 結果評價
接受治療后,產婦的情緒穩定,癥狀緩解,精神愉快。出院時,產婦與嬰兒健康安全。出院時,產婦心理健康程度較入院時有所提高。
4 討論
4.1 內分泌因素 臨產前胎盤類固醇的釋放達最高值,分娩后胎盤類固醇分泌突然減少,胎盤分泌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盤生乳素(HPL)、孕激素(P)、雌激素(E)含量急劇下降,以及體內雌、孕激素的不平衡對產后心理障礙的發生均起著一定的作用。
4.2 分娩因素 產時、產后的并發癥,難產,滯產,手術產均給產婦帶來緊張與恐懼,導致生理和心理上的應激增強,造成心理不平衡。
4.3 心理因素 最主要的是產婦的個性特征,敏感(神經質)、情緒不穩定、社交能力不良、內向性格等個性特點的人群容易發生產后心理障礙;另外由于產婦對嬰兒的期待,對即將承擔母親角色的不適應,對各種生活難題心理準備不充分,均可對產婦造成心理壓力,導致情緒紊亂、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形成心理障礙。
4.4 社會因素 孕期發生不良生活事件越多,患產后心理障礙的可能性越大,如失業、夫妻分離、親人病喪、家庭不和睦、家庭經濟條件差、居住環境低劣、缺少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幫助,特別是來自丈夫與長輩的幫助,均是產后心理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
4.5 遺傳因素 是產后心理障礙的潛在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別是有家族抑郁癥病史的產婦,產后心理障礙的發病率高。
參 考 文 獻
[1]鄭修霞,夏海歐.婦產科護理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
[2]龔紹麟.抑郁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
[3]楊怡,何仲.產后抑郁癥發生情況與分娩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實用護理雜志,2003,19(3):63.
[4]何志毅.產后抑郁癥對母乳喂養的影響.中國婦幼保健,1999,14(11):688-689.
[5]谷進,劉穗玲,陶欣,等.產婦精神因素對分娩方式及產后出血的影響.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9,15(10):615-616.
[6]楊曉玲.分娩期婦女心理狀態評估與產后心理障礙的護理.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