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教學中的理解與應用
葉永泉
一、需確立的幾點認識
第一,要清楚地認識到,現代教育不單以傳承為己任,教師已不再是教書匠,以往美術教育的“雙基”(知識與技能)已不能涵蓋美術教育全部的基礎,“通過美術的教育”,正日趨顯現著它的扭力。知識目標與人的發展目標和諧發展,人的發展目標放置首位,這應是教師在小學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共識。
第二,在美術教學中,因學科自身的特點(如美術學科的造型表現就容納了運用多種工具、使用不同媒材,塑造平面到立體的一切表現),決定了學生間差異性的存在,也決定了個體在不同表現形式、方法上的能力差異??陀^上,這種差異性的存在,促進了學生間的相互學習,更有利于美術學習的發展。
第三,在開放、自由式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對學生沒有任何限定的自由,實質上是最大的束縛。對學生而言,滿足其對于學習內容選擇的完全自由,必然會使學生失掉在最基本的知識技能方面的詳盡準備。這樣,對學生的自我發展與完善,無疑是空中樓閣,最終無從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的把握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立足美術學科特點,激活學生對美術活動的“本能興趣”,并使之持久,是教學應把握的重中之重。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從他們熟悉、感興趣、好奇的事物入手,激發他們的表現沖動,由此再發揮美術學科的特性,引導學生認知多種媒材,多種表現形式,也就是引導學生發現掌握有助于表現“情感” 的相關知識與技能,為學生創設輕松、活潑的探索表現情境,使情感與認知相結合,滿足最初的表現欲望,獲得成就感,并在這一循環遞進的活動模式中,實現將學生原始的、不穩固的興趣沖動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和表現能力的不斷升華。
2.在教學實踐中,改進美術教學內容,科學整合現有不同版本的美術教材,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特點密切聯系,從而保證了思維、情感與行為的整合,并使之均衡發展。根據美術學科自身的特點(如:學生造型、欣賞及綜合表現的能力,很大程度取決于自身知識、技能的掌握,滿足該年齡段學生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教材內容的連續性,保證了學生不至于眼高手低。改進教學內容,依據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大膽地將多套教材整合。選擇若干條線索,連貫、系統地開展教學活動,才能保證“通過美術的教育”達到最高值。
3.注重差異性,利用差異性。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以學生為本,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之按各自良性的性格盡可能充分地發展。美術教學中,學生間的差異及個體在不同表現形式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允許并利用這些差異的存在,豐富教學活動,使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展示良性的互動,促進教學活動質的飛躍。這樣,適應了學生的各種情況,有利于調動并保持個體學習的積極性,奠定了學生自我發展的基礎。
三、學生學習評價的把握
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新的美術學習評價應以“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 為原則,展開多元評價。
首先,要把握評價標準“多維性”和“多極性”。所謂“多維性”,就是指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要評價知識技能的掌握,還要重視對美術學習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多級性”指評價要注意縱向性,要肯定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取得的發展,激發學生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我。其次,評價要把握以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展美術學習的興趣與能力。也就是說,評價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培養積極健康向上的學習情感,增強美術學習的自信心,激發造型表現欲,保護自主的審美情趣和好奇心;有利于美術課程標準的全面落實,促進學生學業進步和美術潛能的開發;有利于課內與課外美術興趣活動的結合,學習與生活實踐的聯系,促進學生對美術活動經驗、信息資料的積累與整合;有利于調動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兼職美術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探索新的美術學習評價方法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激勵性,把評價作為學生向前進步的動力,而不僅僅是衡量美術學習成績的好壞。如:教師以不同的審美定位,站在學生個體認知水平的角度,審視美術學習中后進生的作業,挖掘作業中的閃光點,那么,學生將從作業中得到點滴成功的體驗,作業本身就充滿了激勵,學生將不再有失敗的感覺,而會一步一步樹立自信。
2.注重自主性,把學生當做評價的主人,讓學生對自己的美術活動負責,使他們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閃光點。如此,學生將在“自賞” 和“自責” 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3.注重綜合性,使評價成為學生展示自身多方面美術表現才能的舞臺。評價不再立足于美術知識與技能,應該充分考慮美術表現中的情感性和藝術性,考慮到美術學習及表現與生活的聯系,考慮到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4.注重實踐性,評價要更好地提高學生美術設計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為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提供機會。
5.注重全程性,評價要貫穿整個美術教育的全過程,包括每堂課、每次活動,不僅關注期末考試,更要關注平時,僅以一張美術作品評定學生的成績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全面的。
6.注重開放性,包括評價內容的開放性和評價主體的開放性,要使評價內容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評價主體從教師向學生、向家長、向社會延伸。
總之,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師有反思和研究教學的能力。在少兒美術教育實踐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兒童美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正像奧地利美術家弗蘭茲·西澤克所揭示的:既然兒童的繪畫與成人的不一樣,甚至比成人更純真,更富創造性,對兒童的美術教育就不能簡單地按照成人的意志,按成人的標準教給兒童成人的畫法,兒童美術教育應以兒童的自由表現為主,重在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創造本能與創造熱情。因此,在少兒美術教育中如何以兒童的自由表現為主,保護兒童的美術活動興趣和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創造本能與創造熱情;如何通過美術活動,有效保護兒童的參與熱情,讓他們充分自由地表現,培育自信的、自主的、獨立表現的、打破常規甚至異想天開的創造力是值得每一位從事美術教育的教師探討和反思的,這也是時代賦予美術教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