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韋棟林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代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初步探討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容、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論文關鍵詞】心理健康;素質;健康人格;情感體驗;行為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是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品格、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這種以人為本,追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教學,自然成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下面我就淺談一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的理想狀態。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毙W生處在少年時期,他們思想單純,活潑好動,自理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不良現象的影響,加之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大多受到雙親家庭的溺愛,在幼年期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對以后的成長相當不利,心理素質脆弱,必須對他們進行心里素質的培養,進行愛國主義、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紀等教育,使他們逐步成長起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克服個人主義,文明禮貌、遵紀守法,養成學習、生活及日常活動的好習慣,為此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實踐中對德育內容的拓寬,是對德育對象的深刻了解,同時也是時代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教育。
2.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容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幾種標準:一是要有正常的認識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并能進行正常的判斷和推理;二是要有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較強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與周圍人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五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了解自我,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為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含:智能發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過教育,使學生了解智力發展規律,挖掘智力潛能,優化智力結構,培養創新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要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把自身融于集體之中,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適應環境的改變和所遇的各種困難。
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3.1提高自身修養,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的,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品質的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注意利用人格的張力感染和教育學生,去消除學生的心理、情緒和學習障礙,以逐步增強學生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強烈的責任感和建設未來的使命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不僅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養,力求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2營造和諧氛圍,優化心理環境。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边@一精辟見解不僅強調了師生交往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師怎樣才能善于與學生交往。
3.2.1以朋友的身份走進課堂。試想: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于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發言必將積極許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顧慮。他們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是完全不拘束的,膽子特別大,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沒有了心理負擔,思考的環境也輕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3.2.2以長輩的身份開導學生。教師的身份應是多重的,教師的責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讓學生有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然而學習上的困難等還會使他們產生憂慮。如有的孩子,父母對其學習的期望值很高,這些學生每次考查前都會憂心忡忡,怕萬一“失手”,該如何是好?教師此時就應以長輩的姿態出現,告訴學生成績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們平時學習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檢查,況且,語文這門功課不是一個分數或等第所能測量出來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學得能力,學到本領,不要太在乎這一兩次成績,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會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會的。細心開導,孩子們逐漸會對此憂慮慢慢減輕。然而,解開了束縛后,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佳。 3.3挖掘教材榜樣,培養健康人格。新教材極為重視人的發展,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關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從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得以滲透。教材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僅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還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3.1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質,培養學生高尚的社會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養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從其內容來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審美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對社會勞動和公共事務的義務感,對社會集體的榮譽感,對同學的友誼感及國際主義情感等,而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內容。如教材中《萬里長城》、《趙州橋》等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讓學生為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而驕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審美感是一種與人的審美需要相聯系,由美、丑現象所激起的一種高級社會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培養學生審美感的課文舉不勝舉。用這些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學生,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友善、熱愛人生、熱愛生活。
3.3.2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態度,培養對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表現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氣餒,以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優秀品質。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以這些模范人物為榜樣,學會處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梢哉f,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語文課本就處處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
3.4搞好實踐活動,滲透心理教育。教育改革不斷地發展,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光憑每周幾節課的學習當然是遠遠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的。所以,我們必須“開小灶”——搞一些語文活動給學生補充“營養”。
平時我結合語文實踐活動,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現象,策化一個個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活動,并有計劃有步驟開展。諸如“我能行”系列活動:“上課大膽發言,我能行”、“待人寬容謙讓,我能行”、“幫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難,我能行”……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鍛煉,培養心理素質。
3.5以作文為渲泄,保持陽光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么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我經常會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渲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語文教師去探索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新的任務,同時又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我們應該努力創設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