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分析進展
未知
關鍵字: 心理衛生問題
隨著人們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的健康觀也發生了變化。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但是指一個沒有癥狀或疾病表現的狀態,而且是指一個人良好的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的狀態。”。強調人類健康應是生理、社會適應三方面的有機結合。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中島宏提倡把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和教學規劃中[1]。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已將心理衛生作為健康教育中的一項基本內容[2]。
1 小學生的心理衛生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全世界范圍內,5-16歲的兒童約有12億[3],他們的健康直接關系到全球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世界未來的繁榮與發展[4]。據1976年WHO報導,3-35歲的兒童心理社會問題的檢出率約為5%-15%[5]。美國報道,14-16歲兒童,約有18.7%患有精神障礙[6]。1993年我國22城市的調查資料顯示,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12.97%±2.19%[7]。我國城鄉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的心理障礙,其中,小學高年級9.7%,初中生為13.76%,高中生18.79%,提示年齡越大,心理衛生問題越突出[8]。 lemer認為兒童行為問題不僅影響他們的生長發育和社會化過程,還會導致其成人期的適應不良、違法犯罪和精神疾病[9]。再者,從個體的心理發展來看[10],兒童大腦皮層機能活動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容易建立鞏固的動力定型。此階段是兒童心理偏異最易形成和糾正的時期。因此,兒童心理健康促進工作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2 心理衛生評價工具有研究現狀
2.1心理衛生問題的診斷和評估 心理學家認為,在診斷和評價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時,不僅要考慮到其發展年齡[11]、社會文化背景[12]、問題的情境定位[13]及其嚴重程度[14],還要考慮到這次診斷對其人格發展、社會適應和別人對他的評價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14]。在診斷工具有使用方面,還應考慮測量主體[15]對測驗的理解及態度的差異。Akiskal(1986)提出,一項較完善的評估程度應包括:家庭評估、與教師和家長的語談、行為的觀察和評定、標準化測驗以及發展史的檢查[16]。
2.2心理衛生問題診斷和評估工具
2.2.1心理測量工具的種類 目前常用的測量工具有以下幾類[17,18]:①癥狀量表,如Achenbach’s行為量表(CBCL)、Conner’s兒童行為評定量表父母問卷(PSQ)、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Zung’s抑郁及自評量表(SDS)、Zung’s焦慮自評量表(SAS)、狀態一特質焦慮量表(STA1)等;②人格量表,如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定量表(MMPI)、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卡特爾個性量表(16PF)等;③智力及發展量表,如韋克斯勒智測量表(兒童版)、瑞文推理測驗、中國比奈測試手冊(SB)、丹佛智力量表(DDST)等;④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如,學習動機診斷測驗量表(MAAT)、問題行為早期發現測驗手冊(PPCT)、Rutter兒童問卷、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等。
2.2.2心理測驗工具有評價原則 心理測驗表的評價應依據[18,19]:①心理測驗工具的功效,即能反映要評定的內容特征的能力;②心理測驗工具的敏感性,即能測出受評者某種特質或行為上有意義的變化的能力;③心理測驗工具的簡便性;④心理測驗工具的可分析性,即有無常?;蛎枋鲂詷藴剩虎菪哦?,即衡量測驗工具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程度。信度系數越大,測量結果越可靠。常的信度的指標有:重測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質性信度??傊?,選擇心理測驗工具時,應根據研究目的,選擇使用廣泛、操作簡便、省時,而信度較高的測量工具。
3 中小學生心理衛生現狀
3.1中小學生心理衛生問題的現狀及趨勢
3.1.1研究對象較廣泛包括一般兒童、超常兒童、獨生子女、單新兒童、聾啞兒童、弱智兒童、少數民族兒童、學習不良兒童、失足兒童等。
3.1.2研究方法的多樣化 包括橫斷面調查,病例對照研究[20]、隊列研究[21,22]、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已被應用于心理健康調查的領域中。
3.1.3 測量方法的標準化及多樣化調查多采用敏感、高信度的標準化測量工具,而且其使用開始趨向多樣化,以期從多角度、多層面反映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3.2目前中小學中存在的主要心理衛生問題
3.2.1學習困難 國外,有3%-28%的學齡兒童存在某種程度和方式的學習困難[23]。國內學習困難兒童的檢出率為17.4%[24]。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造成學習困難的外部因素[25]有:家庭環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教養不當等;其內部因素[26]有:兒童在智力結構、知識水平、品行障礙、多動癥等。
3.2.2個性障礙 在美國,自殺排第3位死因,15歲以下兒童少年自殺身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2.4%[27]。我國有關調查結果顯示[28]:有自殺意念者占9.69%,主要原因為父母不和、學習成績差、不良習慣、不良性心理等。
3.2.3情緒障礙 瑞典Knorring報告10-14歲的兒童精神障礙的發生率[29],男生有3.55%。女生3.4%。國內兒童的精神障礙的發生率為1.05%[30]。病種分析顯示,國外過度焦慮患病率為5.9%-12.7%[31]。國內為0.51%[30],國外抑郁癥發生率為1%-8.0%[31],國內為0.56%[30]。國內外的資料均表明,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的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家庭和學校表現等[32,33]。
3.2.4行為障礙 ①多動癥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之一[30,34],國外[35]兒童多動癥的發生率為1.2%-9.9%,我國為6.04%[30]。②國內資料顯示[36],隨著年齡的增設和年級的上升學生的吸煙率有上升的趨勢,普通學校吸煙率高于重點學校。③兒童行為障礙的發生率在英國和美國雞為4%-10%[31]。我國發生率為1.55%,資料表明,家庭環境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33]。 3.2.5特殊群體兒童少年的心理衛生問題 有研究表明[37],聾啞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檢出率高于普通兒童。單純性肥胖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低于正常兒童,且有隨肥胖加重而降低的趨勢[38,39]。
4 中小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影響問題
4.1有關兒童行為障礙形成的理論 精神動力學的認為[40],兒童行為障礙起因于對兒童本能的過分限制或過分滿足;心理教育學者[31]認為行為障礙源于兒童家庭生活和學校的現實要求間存在的潛在沖突;生態學和社會心理學者[412]認為兒童行為問題是在和成人交往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行為理論者[43]認為不良行為是不恰當的學習反應;社會學習論者認為,凡被獎賞的都會維持下去,不管行為好壞。總之,兒童所處的社會環境、同伴關系、與成人的交流都會影響其行為問題的發生和轉歸。
4.2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發生的影響因素在兒童成長的不同時期,其行為問題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有所不同。母孕期和圍產期以生物學危險因素為主;在嬰兒期以后,社會心理因素所起作用愈來愈大??傊?,生物學因素決定行為兒童的素質,社會心理因素是行為問題的誘因和調節因素[20]。
4.2.1家庭環境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和父母教養不當、社會經濟文化階層低、父母有不良行為習慣及個性特征、寄養或全托、兒童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等因素均能增加兒童問題行為發生的危險性[20,44-46]。
4.2.2學校因素包括:學校地理位置、教學質量、教盲目標、教師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學生來源等[10]。
4.2.3社會因素社會制度、社會秩序、價值取向、傳統道德、新聞傳播媒介、同伴關系、社區氛圍等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10]。
5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的轉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心理衛生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幾年社會各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機制等方面做了許多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5.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義和目標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學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與措施,經維持學生的心理健康、優化其心理素質和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一種教育感和目的主體,重視他們的心理發展水平,結合“三育”的特點,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增進學生的心理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其整體素質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發展[47]。
5.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以下操作規程[48]:①運用各種評估與診斷技術發現問題;②確定問題的性質,問題產生的根源與存在的條件;③對潛在的行為變化、學習過程或由問題解決帶來的條件變化作出描述;④確定干預的標準或目標;⑤在學校心理服務能力范圍內選定最有效的干預方法;⑥對照確立的目標評估干預帶來的變化;⑦使干預的結果保持穩定??傊?,了解學生是基礎,診斷是關鍵,教育干預是達到輔導目標的手段。
5.3心理健康的方法與途徑心理健康教育可分為課堂教學、活動課、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其主要形式心理輔導活動課,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依靠團體動力來改變集體中個人的觀念與行為。因活動課形式多樣,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另外,教師以平等角色參加到活動中,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面臨的心理困擾。
對有行為問題的學生進行補救的心理教育,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擾,一般有以下方法[49,50]:生擬技術、積極動機內涵技術、積極功能內涵技術、病癥規定技術、轟擊后門技術、注意例外技術等。對有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者進行心理咨詢及必要的心理治療。
5.4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教材的編寫 各地輔導教材基本涉及以下內容[51]:①關于學生所處心理發展階段的年齡特點、發展任務和應對策略的指導;②學習心理指導,涉及學習規劃、智力、創造力培養、應試心理調適策略等;③情感生活教育,培養良好情感品質、指導情緒調適策略等;④人際關系指導,包括同學間、師生、親子交往的指導等;⑤挫折應對指導,培養與訓練耐受挫折力、指導應地技能等;⑥健全人格的培養;⑦自我心理修養與生活規劃指導;⑧兒童青少年中常見的特殊心理障礙問題及其防治。
教材內容應依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使其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材形式傾向于‘模塊化’,即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模塊,每個模塊均有知識篇、自測篇、方法篇和咨詢篇四部分,適合學生、教師、家長閱讀,這樣有利于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參與。
6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評價的依據
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治療效果的個體評價應依據[52]:①焦慮、抑郁、緊張、恐懼等心理癥狀;②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③人際行為的適應;④個性、意志力;⑤自我意識、對人對事的看法及排隊心理困擾的能力等方面改善的情況來判斷。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評價應側重于受教育者的團體評價。因此,應采用較客觀、可量化的方法,從心理癥狀、社會適應、人際適應及個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以觀察其心理水平的好轉或動態變化情況。
7 中小學心理衛生工作的展望
目前,了解學生、診斷問題學生、教育干預、干預評價及效果維持已成為心理衛生工作的基本模式。在了解學生階段,傾向于采用多個標準化測驗量表,以反映學生認知、情感、意志和社會適應等多方面信息,這評價學生心理狀況服務。在診斷學生階段,不再局限于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及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的研究,還重視學生個體心理健康的研究,為其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以便于進行心理問題診斷、心理咨詢及評價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情況,此外,還從多方面探討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以期能為以后的教育干預控制或改善或可變因素,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鑒。在教育干預階段,應有校領導參與課題的組織,針對現況研究所提供的信息,設計教育內容、教育目標,確定教育途徑,保證課時和場地,以心理活動課為主,以個人心理咨詢為輔,由家庭、學校共同參與,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在干預效果評價階段,對干預的變置--進行復測,以觀察其改善于否,其中,以團體改善情況為效果評價的主要依據。在做出評價之后,還應對教育干預措施作一延續,以維持學生的良好心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