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教育新政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合作
陳芳
【摘要】 一個學生的成長,單靠學校教育或單靠家庭教育都是不夠的,只有家校攜手合作,共同關愛學生,對學生的教育才會有針對性和連貫性。學校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 教育新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家校合作
2009年6月12日,江蘇省教育廳等部門頒發的“教育新政”,對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作出“五嚴”規定,并提出新要求?!敖逃抡碧岢觥扒袑嵃岩幏吨行W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工作擺上重要位置?!辈⒅赋觥按罅I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注重優化家庭教育,正確引導家長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孩子。” 教師要想取得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除了不斷地完善學校教育,更要贏得家庭教育的支持,家校攜手合作,共同探討如何能使孩子成長得更好。由于大部分家長不是教育方面的專家,缺乏教育理論的指導,缺乏對青少年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的研究,面對著自己唯一的孩子又缺乏相關的教育經驗,僅僅憑著對孩子的愛進行教育,往往會出現許多偏差,嚴重影響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加強與家庭教育的結合,增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1 平等溝通,家校合作促進學生成長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币脒_到一致性,學校與家庭的交流和溝通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保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效合作的基本前提。對于學生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庭教育的工作,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不要動輒就向家長“告狀”,不要當眾責備他們的子女,更不能指責家長。否則會造成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隔閡甚至對立,損害教師的形象,降低教育的效度。教師與家長交流溝通時,雙方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尊卑之分,教師必須尊重家長、善待家長,才能贏得家長的理解和信任,才能保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效合作。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充分享受來自教師和家長的關懷,坦率而真誠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礎。教師要幫助家長承擔起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工作,成為學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責者。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教師有責任面對不同的學生家長,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方法的指導,并與家長在教育學生上達成一致。 2 踏實工作,讓學校教育贏得家長的信任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復雜,以至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善的效果?!痹谝粋€競爭與合作的時代,在一個教育信息化的時代,家校合作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無論是知識的傳授、作業的批改,還是對學生的輔導等,都要認真負責,并注意與家長的溝通聯系,要通過實際行動讓家長看出教師的知識水平、事業心和責任感,讓家長充分信任教師,從而無條件地支持配合教師的工作。 實踐證明,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的優勢在于家庭成員的接觸方式是面對面進行的,成員之間互動的頻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過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和影響;另外,父母通過情感方式對子女的影響在其效果上顯得非常有力,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這些優勢是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因此,教師要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就應該考慮如何獲得家長的信任,如何調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配合的積極性,從而最終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 3 因材施教,引導家長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弗洛姆說過:“家庭是社會的精神媒介。通過使自己適應家庭,兒童獲得了后來在社會生活中使他適應其所必須履行的職責的性格。……家庭是造就人類個性的工廠。”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于兒童一生的教育具有絕對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開學生智慧心靈重要的一環。學校教育就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按照教育大綱的要求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的教育。一般來說,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了如指掌,能較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在家里的情況。教師通過家長會、家訪、電話、短信等形式與家長保持聯系,對全面了解學生有很大的幫助。現在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的多,因此“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現象非常普遍。不少家長對孩子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卻不能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由于家庭教育方法欠科學,期望過高,目標偏離等,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師要理解家長的心情,善于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并對家庭教育作出一些實效性的指導。 由于家長的職業不同、受教育的層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觀念不同,家庭教育的水平也參差不齊。要讓家庭教育能與學校教育“步調一致”,真的很不容易,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努力幫助學生和家長解決實際性的問題。同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良好合作,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切身體會到老師和家長在為其發展而共同努力時,他們會因此受到極大的精神鼓舞,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并最終轉化為積極進取的實際行動。 4 誠懇交流,贏得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支持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曾說過:“學校教育如果不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就顯得蒼白無力。”目前,許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教育觀念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分歧,不少家長缺乏與學校教育攜手合作的意識,缺乏與學校教育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和修養都不同,為此,教師應該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對不同類型的家長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對學生的優點和進步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熱情地鼓勵,對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及時指正。教師向家長匯報學生的情況時,不要僅說存在的問題,還要找出問題的原因,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交流中,教師的言語要誠懇,要表達出急家長所急,想家長所想,喜家長所喜,憂家長所憂的心情,適時地幫助家長糾正一些不正確的教育觀點,務必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任何教師,無論具有多么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修養,都不可能把復雜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錯。因此,教師要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改進自己的工作,從而保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合作的有效性。 5 以人為本,家校合作重塑學生和家長的信心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家校合作教育往往被簡單地誤認為是家長到學校去參加培訓或者參與學校組織的一些教育活動,甚至是家長與學校聯手商討孩子的教育問題。家校合作自然就走向以“升學為本”的合作模式上,雙方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把孩子當成教育的對象。這種家校合作的教育無疑與“教育新政”的理念不相符,家校合作教育應該體現“以人為本”也就是“以孩子健康發展為本”的理念,應該是如何共同服務于孩子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需要,使孩子得以全面和諧的發展。 總之,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歷史性轉變,隨著“減負增效”教育新政的實施,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觀念都在發生變革。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僅靠學校教育單方面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家校合作已經成為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合作,共同關愛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我國的教育事業才能更加蓬勃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