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思想政治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沖突的創設
張安義
【摘 要 題】課堂教學
【正 文】 有效的課堂教學沖突,是指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知識和能力水平實際,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和問題,引起學生由于新舊知識相矛盾而產生“認知不平衡”,從而激發認知動機,主動探究、解決新問題,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不斷提高。 那么,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怎樣才能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沖突,促使學生思維能力和心理品質和諧發展呢?
1.概念剖析沖突法。 所謂概念剖析沖突法,即通過剖析新授概念把握與之相關聯的新舊知識間出現的某種差距或矛盾以構建認知沖突的方法。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在應對環境時,環境有無變化對學習者本身會產生不同影響。如果環境不變,那么環境對學習者就沒有任何挑戰,完成任務本身就顯得枯燥無味;但如果環境變化太大,學習者被置于一個完全嶄新的環境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毫無用處,那么這種任務的挑戰性太大,同樣也難以激發內在動機。最有利于激發動機的辦法,是使學習者面對新舊知識之間產生的某種沖突和差距,而這種差距又是學習者經過自身努力能夠加以消除的,是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概念剖析形成沖突的方法就是這一理論的應用。 例如,在講《生活與哲學》第二課關于《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時可以利用《邏輯學》“自相矛盾”概念與哲學“對立統一”概念的沖突與差異,使學生懂得哲學上所講的矛盾與生活領域的矛盾不同,哲學矛盾是對社會生活領域矛盾的概括與抽象,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梢哉f,教師只要設計的概念沖突是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引發的,并且又能適當提高教學內容的難度,就必然能為學生營造新的環境,形成新的挑戰,最終實現“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標,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情景分析沖突法。 所謂情景分析沖突法,即教師通過創設必要的情景,使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產生某種“不協調”形成認知沖突的方法。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思維;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像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創設一定問題情景,可以使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大腦的潛在力量,使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例如,在《政治生活》第三課《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學習中,為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師播放小品《信佛的母親和讀高一的女兒》,對話如下: 母親:好孩子,明天是法門寺重新開放的好日子,你跟我一塊去進香吧。(呵護狀) 女兒:媽,我不相信佛教。(口氣斬釘截鐵) 母親:傻孩子,信了教,菩薩就會保佑你的,你必須要信教,這件事由不得你了,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明天必須跟我去。(強硬口氣) 女兒:我不想去,政治書上說世界上沒有神仙,我勸你也不要信教,我不許你出門。 母親:法門寺的燒香活動又不是“法輪功”,怎么不能去?政府為了保證進香活動的安全進行,派出大量警察維持秩序,這說明國家保護一切宗教活動。(口氣非??隙ǎ?女兒:我是共青團員,如果你一定要我去,我就在法門寺向廣大信徒宣傳無神論。 母親:那不行,法門寺是燒香拜佛的地方,怎么能在那兒胡說八道呢。如果有機會,我去你們學校里宣傳佛教教義,讓菩薩保佑你們。(生氣震怒既而示意關懷) 設置問題:(1)請在上述情景對話中找出錯誤之處,并說明錯誤原因。(2)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與宣傳無神論是矛盾的嗎,為什么?(3)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憲法規定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該問題情景的創設,引發了學生認知的不協調,在心理上造成了某種懸念,促使他們去探究、深思、發現和解決問題,由此形成了有價值的課堂沖突,激發了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礎上講授新知識,必然會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創設情景時應注意三點:一要準確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調和實質性內容,這是創設情景的基礎;二是要準確把握學生心態,這是駕馭課堂情景的關鍵。只有善于捕捉并滿足學生的心理變化,才能創設出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情景;三要設身處地用真情感染學生,要用學生的眼光去看世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感染、移情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3.熱點辨析沖突法。 所謂熱點辨析沖突法,即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辨析當前重大社會熱點問題,形成理論與實際的某些差異從而構建認知沖突的方法。認知心理學關于學習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認為:個人從事任何活動,都必然存在著獲得有價值結果的期望。價值和期望應是乘積關系。任何一項為零,動機則為零。所以,如果學生認為學習有價值,或自己不可能學好知識,那么就很難具備積極的學習動機。 政治課教師要加強教學的時代性和針對性,凡是有利于講透基本原理、能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和理解觀點的實例,教學中都應大膽聯系并給予科學的解釋。社會熱點與教材觀點產生的某些差異,正是學生想透徹理解的東西,教學中靈活應用此法,能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興趣、啟發思維。 例如,在《生活與哲學》關于《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一課中有如下觀點:由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角度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會形成不同的價值判斷。為了講清該觀點,我們可以利用近幾年來國有企業工人下崗這一社會問題進行設計:①有人認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企工人是國家的主人,不應該讓工人下崗”,假如你是一位下崗工人請談談你對此問題的認識。②聯系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說明下崗現象為何是難以避免的?③應該如何辯證地看待下崗問題? 通過對這一熱點問題進行沖突設計并組織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下崗現象具有必然性,是我國經歷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從粗放式經營方式向集約式經營方式轉變的結果。當然對下崗職工及其家庭來說,生活必將出現暫時的困難,但是從根本上說這是為了把經濟搞上去,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這符合工人階級的長遠利益。同時更應看到黨和政府積極推進再就業工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在政策上為下崗職工提供各種優惠和方便,這與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在經濟危機中倍受苦難折磨形成了鮮明對照。
4.實踐探究沖突法。 所謂實踐探究沖突法,即要求把學生已獲得理論與自己親身實踐結合起來,面對理論和現實差異形成認知沖突的方法。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要求能夠從各自的特長和關切的問題出發,主動經歷觀察、討論、質疑、探究的過程,富有個性地發表自己見解,以培養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近年來,研究性課題已經走入高考試題中來。例如,2005江蘇高考簡答題35題以“聚焦中學生名牌消費現象”為背景,要求考生針對本班同學日常生活消費狀況,擬訂一個研究性課題,并簡要寫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該題第二問的評分說明要求如下:“第一點:課題,有消費觀念或消費現象(1分)第二點:目的,正確的消費觀或引導消費行為。(1分)第三點:方法,只要有任意一種就可給1分。如果課題、目的和方法這些關鍵詞沒有寫明,但答案里有相關內容的可以酌情給1-2分?!睆拇痤}情況看出,學生答案五花八門,失分嚴重,根源在于這類題平時接觸太少,對研究性課題陌生。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探究性課題開發訓練,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高一第一課《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為了透徹理解公民行使民主決策與管理權利的途徑和方式問題,可以安排學生在調查本社區生活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共同關注的問題,通過現實生活與書本理論的不協調性的沖突,形成一項改進社區管理的建議,從而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 總之,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潛心創設有效課堂沖突,激勵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促使學生進入“我要學、我會學、我樂學”的積極狀態,從而取得教學過程互動高效和實現提升學生能力素質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