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學政治科目中的哲學教學
邰純兵
摘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為適應社會發展和提高學生素質,教師應該重視中學哲學教學,改革和完善相關制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中學哲學教學;教學方式;學習方式
一、當前哲學課的教學現狀
1.誤解哲學課的實質
哲學就詞源而言,英語哲學一詞是由希臘文的“愛”與“智”兩字組成的,是愛智慧的意思。因為在漢語中“哲,智也”,十九世紀最早傳播西方哲學的學者西周首次使用漢語的“哲學”來表述,從字面上說,哲學就是智慧之學。馬克思主義闡述了哲學的本質:哲學就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也即世界觀的理論體系。而在當前哲學課的教學中,僅僅是把哲學當作知識傳授,把哲學當作現成的公理,把哲學當作升學應試、增加分數的籌碼,甚至當作意識形態來說教,告訴學生是什么,而沒有鼓勵學生思考為什么,從而使哲學課教學變成了教條式的繁瑣解題技能訓練。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訓練人的智慧,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外,沒有別的方法。”中學哲學教學,其實質應該是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讓他們學會思考,善于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形成獨立的個性和完善的人格。
2.客觀因素——“哲學專業是冷門”
在市場經濟下,自然科學技術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和經濟利益,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理工科人才成了企業和單位的“搶手貨”,而文科的學生,就業難度則雪上加霜。社會上普遍出現的哲學是“副科”、“豆芽科”、“餓著肚子空談大道理”的觀念和“理科至上”的思想,已經左右著家長對子女文理的選擇;而目前高中文理分科的教學體制,高校分科錄取的招生體制和高考模式,直接影響了中學哲學課教育教學的理念、選擇和行為,也直接影響到中學生學習的理念、選擇和行為,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太大了。
3.主觀因素——重理輕文
受上述各種體制和現實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多學校有嚴重的重理輕文現象,比如在教師人才引進、培養進修、教研投入、設備建設、資料圖書購置等方面,明顯文科投入比理科少得多。最明顯的是,一個政治教師能教4~6個班級的政治課,政治課的課時少于其它科目,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之后,高三理科甚至已經不開政治課,而把課時安排給其它科目,政治教師的課時費也少于其它科目。進入高二分文理科時,學文科和學理科人數比例直接受制于高校錄取文理學生的比例。而高校高考“升學率”直接成為該校辦學質量的衡量標準和招生的招牌,同時,“升學率”的高低也是上級考察本校領導政績、畢業班教師成果的重要砝碼。事實上,“升學率”已經成為高中學校生死存亡的致命點。
二、重視中學哲學課,改革完善相關制度
1.哲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哲學這門社會科學,在社會發展和進步中有著巨大的先導性、革命性、指引性。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在黑暗的中世紀,還是在沒落的封建王朝,也無論是在文藝復興,還是在五四運動時期……一批又一批的哲學思想家,用閃爍著真理的哲學思想去同教會神權斗爭,同封建禮教搏擊,推動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2.哲學對當代青少年成長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當代青少年生活在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享受幸福和肩負責任并存的時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文明的進步,教育設施的完善等等,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長;但是,在世界大環境里,局部戰爭時有發生,恐怖主義、宗教沖突、核威脅、暴力犯罪、吸毒黑幫,在身邊小環境里,學業的繁重、競爭的激烈、網絡的誘惑、物質產品對人的異化、社會倫理道德等等問題困擾著當代青少年,使他們在成長中遇到很多的煩惱。而哲學可以提供理性思維和科學方法,幫助他們去思考這些問題,幫助他們透過復雜繁亂的現象去認識世界、認識人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完善的人格,使他們面臨挫折和失敗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坦然接受人生的考驗。
3.改革和完善相關制度
鑒于哲學這門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哲學不應該僅僅當作高考升學應試的科目,而應該作為提高中學生知識修養和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因此應該從根本上著手,改革和完善各種相關制度,繼續推進文理大綜合的考試制度,促進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協調發展,從制度上保證哲學課的教學成效,使中學生在中學階段經過哲學課的學習和培養,成為一生致用的東西。
三、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1.結合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運用多種思維方式進行教學,并進行優化組合,形成“最佳思維”,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抽象思維方法在哲學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抽象思維也有其局限性。形象思維具有生動性、形象性等特點,在哲學教學中,教師恰當地運用形象思維,有助于把深奧、抽象、晦澀難懂的哲學知識生動地再現出來,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哲學的理性思考;同時,運用形象思維能提高學生對哲學知識的領悟能力,首先,要突出教學語言的形象性,如講抓主要矛盾,可使用“牽牛要牽牛鼻子”、“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等形象生動的語言去說明,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其次,利用寓言故事于哲學教學中,如講質量互變規律可引用“愚公移山”,揭示事物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要注意量的積累,最后達到質變等。總之,教師應該把兩種思維方法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2.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
在哲學課中,教師應該明白兩個問題:“教什么”和“怎樣教”。教師不應該把教學的內容僅僅局限于教科書上,教科書僅僅是知識的一種載體,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出現,各種承載知識的媒介和載體不斷出現,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廣泛和方便。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把學生學習窄化為文化知識的學習,把文化知識學習窄化為教材內容的學習,把教材內容的學習窄化為考試要點的學習,忽視提高運用哲學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忽視覺悟和智慧的開發,忽視情感、價值觀、人格個性和對生活態度的正確引導和培養,那么這種教學是失敗的,應該做到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在教學形式上要進行改革,不能僅僅把教學限制在課堂上,適當采用討論會、辯論會、讀書會等形式,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自己動手動腦中理解哲學知識。
3.結合教學和導學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體現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分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表達課程目標,這反映了由以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和學科體系到目前更為注重學生能力發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應該有個轉變:由教學轉向導學。
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1.由被動到主動
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促進學生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從人性的角度講,人是主體性和客體性、能動性與受動性、獨立性與依賴性的雙重統一體。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與依賴性上,從而導致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消失。“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2.由接受到發現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兩種:接受和發現。在接受學習中,學生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中,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索,在實踐中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標準是強調死板的記憶,這種學習方法窒息了人的思維和智力的發展。因此,應該轉變這種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和研究凸現出來,使得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五、創造良好的哲學學習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首先,師生之間應該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生的學習態度受教師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政治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而不能生硬地強求甚至強迫學生去做這個、背那個。教師在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中應居于主導地位,理解學生,關心學生,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真正喜歡這個任課教師,從而帶動學生學習哲學課程,形成積極、主動、自愿的學習態度。其次,學校圖書館應該向學生開放,方便學生借閱圖書。一些除哲學教材之外的和哲學相關的書,應該能做到齊全,特別是國內外哲學名著,讓學生能做到泛讀和精度相結合,不僅開闊了視野,擴大了閱讀量,而且也能鍛煉思維,對哲學的理解也深刻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