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思想政治課堂中先進教學理念的體現
沈姚林
【摘 要】學校培養的學生,面臨的是 21世紀高科技、高競爭的挑戰。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培養出思想品德過硬的人才,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對中學思想政治課堂中如何體現先進教學理念做了一些初探。
【關鍵詞】中學生 思想政治教學 先進教學理念
2009年 9月 4日,溫家寶總理到北京 35中調研與學生共聽 5節課。聽完課后,總理談了聽課感受,強調樹立先進教育理念,并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教育要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要求;教育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教育要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人才的要求;教育要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總理提出的這四點要求本身就是先進教學理念的體現。結合總理的談話和這幾年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的經歷,對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如何體現先進教學理念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政治內容中結合愛國主義教育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一直貫穿于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中。在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日益繁榮昌盛,愛國主義更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是最重要的教育。學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門場所,愛國主義歷來就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學校中的各門學科都包含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只要教師在備課時有意加入愛國教育導向就可以使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每一節課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更應當在完成每節課教學任務的同時,自覺地擔負起這個重任。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預備隊,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好壞,不僅關系到他們一生的為人之本、做事之道,而且還關系到我們民族的興衰成敗。因此,要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才,就不能忽視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思想政治老師更應在教學中自始至終加以重視。
二 政治課堂注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培養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人才,首先就必須陪養一個合格的公民。中學政治課教育是對中學生進行系統的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課程,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對幫助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在中學政治教育中注重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就顯得非常必要,這也是先進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擺脫傳統政治課的枷鎖,重新認識政治課和政治課教育,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的突破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如我在教學《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課時,由于這節課的概念、觀點較為抽象、單一,與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有一定差距,書上的例子又較簡單,有些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太遠,所以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此,我琢磨了很長時間,都覺得難以下手。最后,我從相關資料上把憲法的有關條例都羅列出來,打算在這些條例中尋找與學生有關的條款,結果憲法中的關于愛護國旗的一個條例,使我茅塞頓開,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教材嗎?我可以從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入手,告訴學生憲法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中學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權威,并與違法行為做斗爭。在課堂上,我播放了一段事先拍好的升旗儀式的錄像,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果然,學生對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反響強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政治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而且應該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培養和升華。教師應注意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努力把基本的思想道德觀點、原則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應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全面落實課程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內容目標中有關過程性目標與結果性目標的陳述,從而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
中學政治課教育不僅是知識目標的天堂,更應該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幫助他們學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培養他們成為符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人才。
三 教學課堂讓學生成為主體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習慣于“滿堂灌”和“一言堂”,習慣于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更加不能體現教育要以人為本的先進教學理念。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體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政治課教學中,教師仍然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刻板、沉寂的氛圍。學生的課堂行為也就相應地被規范為:正襟危坐,目不斜視,不得隨便亂動,不許私下討論。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主體性如何能發揮出來 ?
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活動氣氛,讓學生身體在課堂中有一定的活動空間,需要創造寬松的課內環境和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教學活動應該是在學生閱讀材料時,借用媒體充分地利用腦、眼、手等感覺器官,反復地去體驗。在理解教材、領悟人生意義的同時,不斷地提高思維能力。
當然,要使學生成為主體,還必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知識結論的教學。教學活動是教師講結論,學生背結論。其結果是學生雖然掌握了知識,但卻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識,而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因為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包括了知識的發現、形成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及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問題發現、思路探求的科學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須把結論的教學轉變為過程教學,突出“學”在教學中的地位。當然要正確處理“學”與“導”的關系,重視教師的“導”,教師的“導”應體現在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獨立思考,自己得出結論,必要時還應參與學生的討論,巧妙地把討論引向深入。
總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先進教學理念,作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思想政治課堂更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時時刻刻都注重以學生為主體。 四 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就必須依賴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則需要教師利用教學這塊有力陣地,發揮政治學科的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注重對學生的創新精神的教育,保護學生的創造性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礎。在如今這個注重科學技術的社會,培養學
生的創新能力正是體現了教育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求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弘揚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創造發明的先導,具有問題意識是一個人有所創造的前提和基礎。創造活動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首先提出問題,才能啟動思維,使創新活動始終以提出問題為核心而展開。正如愛因斯坦指出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可見,問題意識在人的思維和創造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學中貫徹“六大解放”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擴大認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陶老先生這“六大解放”的思想,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學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思考的人文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激揚學生的心志,并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的創造性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和提高。
當然,思想政治教學中先進教學理念的體現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課題,但是只要我們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個有心人,在教學中時刻注意溫總理提出的四點要求,我們就一定能用先進的教學理念為祖國培養出思想品德過硬的優秀人才。
[1]張家如 .綜合能力題析 .中學生時事政治報, 2005.1
[2]李定仁 .教學評價的世紀反思與前瞻 .教育研究, 2001.2
[3]倪國輝 .中學政治教育理念下的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07.9
[4]楊同選 .注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教育銜接研究, 2008.2
[5]馮銳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時代教育, 2008.2
[6]楊淑萍.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6.7
[7]余希望 .如何在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考試周刊, 2008.11
[8]王秀梅 .談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12
[9]韋建才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