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探建構主義促進中學政治課堂教學
董書峰
: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觀把課堂視為一個由活動與情感交織共生的世界,構建思想政治課堂良好的情感環境,讓學生情緒飽滿地主動學習,讓教師滿懷激情地有效指引,對激發課堂活力,提高課堂效率,落實課堂效果,實現學生、教師的個體發展,都具有實效性的意義。
【關鍵詞】: 建構主義;主動學習;情感
1、以自主學習為基礎和前提的合作
學習使學生充滿自信,情緒飽滿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和前提。個人的自主學習對于思想政治學習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細胞的成長和發展不僅僅取決于先天的遺傳因素,也不僅僅取決于后天環境的影響,它還受制于自身一種隨機的自我的成長和發展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應該在各個環節上體現人的本性,張揚人的個性,努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2、人人參與、互動互助的合作學習形成了新型的師生平等關系
營造了生動和諧的課堂生態情感環境。合作學習要求人人參與(包括教師),強調教學各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合作。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首先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個性化的,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個性感受與體驗,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與推理,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意見交流、游戲、辯論等形式,可以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溝通互助。這就是合作學習的互動互助性特征。
當課堂教學進入到合作學習這一環節時,學生之間的人際溝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動,眾多的信息供每一個學習個體參考、選擇和學習。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建構起新的知識,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并由此產生新的疑問。這時,教師的適時介入,引導學生在個體多元解讀的基礎上,正確地理解文本,正確地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這樣,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就形成了平等對話、信息多方交流、師生互助、幣生與文本互動的格局。這樣,新型的師生平等關系就構成了愉快、輕松、民主、自由的情感環境。
3、預設目標與生成性目標有機融合的合作學習
學生通過探究實現認知結構的遷移和整合。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互影響共同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動態變化的過程。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各人的知識水平、學習態度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對于同樣的學習內容,就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反應。這些反應課前無法預設,卻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必然要出現的。教師要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話題,組織學生展開思想的碰撞,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對話的質量,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因此,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學目標應該由兩部分組成。 一個是在課前依據教學內容所蘊含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等所預設的目標:另一個是在教學活動中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激發出來的生成性目標。換句話說,如果能把預設目標與生成性目標有機融合,學生的個性體驗得到尊重,學生就能處在一個和諧平等的情感環境中合作學習。通過大家明晰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相互質疑,觀點對立或不相一致的認知沖突就會激發出新思想、新思維,促使師生進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興致勃勃地主動探究下去,從而實現子認知結構的遷移和整合。不管成功與否,他們都能有所收獲,自然就能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興奮。
注重課堂教學活動中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相結合,能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發生調整和改變,表現為成長發展的過程。實踐證明:合作學習,既需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又需要以教師的參與指導為后盾。合作學習的課堂,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認知感受與情感流露,是教師、學生、學習內容與環境之間的全新整合,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是情感與情感的交流,是語文學習生長與發展狀態的優化。那么,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構建課堂的情感環境,共同開創課堂的生命長廊吧
4、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
教師在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內容及所處的時間、地點、條件時。根據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具有“與時俱進”理論的品質。其間社會現實生活各領域的重大變化和事件與高中生聯系密切的部分,必然要求反映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來。為此,有時書本觀點要作修改,有時教學內容要作增刪。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在處理同一教學內容時要留意是否有這方面的新變化。
教學內容要作新切換,教學活動的“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是教學的重點。這種“關系”就方向性來說可以是橫向的聯系、縱向的聯系、發散的聯系、網絡交叉的聯系。就性質來說,可以是生活邏輯的聯系、理論邏輯的聯系、非邏輯(想像和聯想)的聯系。如果某些“關系”又鏈接著學生的易錯點、社會生活熱點,這也就成了思想政治教學的重點了。思想政治教學教師要引導和啟發學生努力尋找和發現“關系”,以整體建構所學內容,使知識網絡化、觀點系統化,以對知識全面準確的理解去綜合運用知識,體驗感悟知識。最終實現課程教學的總目標。
教學方法要作新選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內容既具有科學真理性,又具有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價值導向性。在授課中,啟發式教學固然是最基礎的教學方法,但對于有些價值超前的觀點“啟而不發”,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常見現象,此時就不能諱言“灌輸”了。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準備,有自己的“發言權”了,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相對成熟了,可以與老師和同學開展“交往”了;教學內容在于“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關系”,“關系”的尋找和發現需要引導、啟發,需要自我建構,不宜采用“灌輸”的方法了。
把握了思想政治教學規律及其要求,才能走上科學規范的軌道。在新課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某些傳統教學模式亟待科學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