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不同類型現代化學校的探討
不詳
在學校教育現代化的討論中,有人認為教育現代化就要強調硬件,強調多媒體電腦。那么,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定義及內涵、外延到底是什么?有人認為教育現代化是個長期任務,只有永遠的追求,沒有實現的日子。那么,究竟要怎樣才算實現了學校教育現代化?此外,重點學校對教育現代化很熱心,躊躇滿志;而大多數學校對此則淡漠,認為與自己關系不大。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我們提出建設不同類型的現代化學校這一思路。
一、現代化學校界定
現代化學校就是實現了教育現代化的學校。不能把校舍嶄新、設備先進的學校稱為現代化學校,這只能稱它為現代化校舍、現代化設備。進一步地說:學校教育現代化是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內能主動適應社會,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學校課程、教育技術和學校管理制度,形成富有特色、運行良好的學校教育系統,能培養出生動活潑、主動自覺發展的“四有”新人。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它主要是指學生在學校、教師的引導、組織下,能夠主動自覺地運用現代思維方法和認識手段,認識和變革客觀世界和自己的主觀世界,發展自己。學生的發展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覺的;不是死讀書而是活讀書;不是局限于教室而是超越教室;不僅具有共性而且同時具有個性。
我認為,現代化學校的基本內容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模式特色化,學生發展主體化,課程體系校本化,教育技術多樣化,學校教育社會化,辦學條件規范化,教師隊伍優質化,學校管理科學化,教育科研普及化。
1.教育觀念現代化。
主要表現為,(1)大教育觀。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為兩翼,三者有機結合形成教育社會化網絡。(2)終身教育觀。以學校教育為基本,包括學前教育、職后教育、老年教育的一條龍教育體系。學校教育階段應當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矗(3)素質教育觀。學校教育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發展,全面發展學生的各種素質。(4)教科興教觀。依靠教育科學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依靠科研振興學校。
2.教育模式特色化。
改變千校一面局面,充分發揮校長、教師、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以某一主題為主導,以某一改革為突破口,把學校各個子系統有機構成一種教育模式。例如“超前挖潛模式”,“主體教育模式”,“愉快教育模式”,“成功教育模式”等。不同的教育模式顯現出不同的特色,表現為有特色的學校管理、課程體系、自編教材和有特長的教師、學生群體等等。
3.學生發展主體化。
(1)改變單純由教師主宰一切的局面,學生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靠自己主動和自覺。主動指學生熱情投入,積極參與;自覺指學生自我意識強,有自我調控力和自我評價力。學生發展主體化是指學生能動地去發展知、情、意、行,培養學生具備可持續自我發展的能力,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矗(2)學生發展主體化不是自然發生的,沒有教育、教學的精心設計,沒有教師的精心組織、引導,主動可能會成為盲動,會迷失方向。學生發展的目標是成為具有個性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4.課程體系校本化。
這是指從本校實際出發來構建課程體系。(1)從學校的教育模式和學生培養目標出發,認真執行國家制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恰當確定好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比例。使課程體系、結構具有本校特色。(2)現代化課程的本質性結構是以自我發展課程為綱,以人格課程、知識課程、情感課程和實踐課程為目,綱舉目則張。(3)課程內容改革關鍵在于改變知識本位的傾向。它應以塑造學生良好人格和培養學生創造性為核心,以知識為載體,是精神、智慧、知識與技能的統一(即四基而非雙基)。
5.教育技術多樣化。
(1)既然學生的發展是多層次多側面的立體式發展,就要運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多樣的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分為硬技術和軟技術。硬技術主要是指使用教學儀器、實驗裝置、電教器材、電腦等媒體或多媒體的技術;軟技術主要是指使用各種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的技術(例如教學組織分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學習;又如教學模式可以有信息接受式、技能訓練式、自學思考式、討論辯析式、發現探究式、實踐創造式、特長發展式、自主發展式等)。(2)多媒體電腦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和發展,將不但使人類生活,而且也將使教育、教學發生巨大變革。我們應當積極探索多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以逐步實現因材施教。
6.學校教育社會化。
(1)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主要在學校進行。但必須與家長和社區密切配合,吸引其參與。學校教育要打破封閉性,建立開放的教育系統,有組織、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社會上參加活動,參與服務,從中學習,提高思想,培養能力,發展人格。(2)學校要對社會開放,按照社會的需求和自身的可能,為社會各種人士提供多種業余學習的機會,成為社區教育的重要場所。
7.教師隊伍優質化。
(1)有一支由合格的校長、教師、實驗人員和衛生技術人員組成的隊伍,并按學校規模配齊。繼續教育計劃落實,對青年教師、骨干教師的培養有計劃,有措施。老、中、青教師結構合理,團結協作。(2)校長、教師能為人師表,安教、樂教、善教,尊重學生,與學生關系融洽,努力學習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積極參與教學改革,教學水平較高,研究成果豐碩、質量好,在當地有較大影響。
8.教育科研普及化。
(1)在建設現代化學校過程中,認真普及教育科研,校長、教師能運用教育科學思考學校發展戰略、辦學方式、辦學策略,探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書育人水平。(2)學校應當成立教育科學研究室,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科研方法,學習使用科研手段,選擇適當的課題進行行動研究、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以解決教育、教學的現實問題。
9.學校管理科學化。
(1)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教育管理體制有了重大改革,學校要建立面向社會、自主決策、開放靈活的管理體制,建立能夠自我調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建立內外動力結合的以內動力為主的動力機制。(2)學校管理要強調社會參與。建立學校管理委員會,由社區代表、企事業單位代表、家長代表和學校代表組成。學校管理委員會應定期討論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學生教育以及學校建設中的等等重大問題。
10.辦學條件規范化。
(1)學校用地面積基本達到標準規定,校舍完好無危房,校園布局合理,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分開,教學、行政、生活用房按規定配齊。(2)學校的教育經費逐年增長,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教職工生活補貼和獎金全部兌現,教職工經濟收入逐年提高,住房基本解決。(3)常規教學儀器、電教器材、電腦按規定標準配齊,有地理園、生物園,有良好的勤工儉學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和生產勞動基地。(4)學校藏書生均30冊左右,學校訂閱的報刊總數班均不少于4種,各科教學參考書、工具書滿足需要,并有書刊柜架。(5)體育器材、設施按規定配齊,有體育器材室,有200米以上環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有2個以上標準籃球場和排球場。以上是對現代化學校的大體界定。
看一所學校的現代化,首先看辦學的教育觀。用什么樣的教育觀來辦學,這是靈魂性的,它將貫穿于辦現代化學校的全過程,并滲透在學校各方面的工作中。這種教育觀將會集中反映到學校的教育模式和學生培養模式。學校教育模式是對于整個學校系統、對于辦學目標而言,學生培養模式是對教育對象、對培養目標而言。學校教育模式建設要落腳到學生培養,而學生培養模式的實施則有賴于學校教育模式的良好運作。所以,學校教育模式和學生培養模式成為辦學的導向。學校的其他因素都包含在這兩個模式之中,都是為了保證這兩個模式的實現。辦學的硬件保障是辦學條件規范化、標準化;辦學的軟件保障是由優質的教師隊伍,普及了的教育科研和科學的學校管理三者構成。上述的幾個方面,均要通過辦學的主要內容、過程,即校本化了的課程體系、多樣化的教育技術和社會化了的學校教育在時空中延伸這一動態發展來體現其存在的價值。可見,上述10個方面的內容有機地構成一個整體。
二、建設不同類型的現代化學校
我們提出的上述現代化學校的定義、內涵、內容,是一種理想模式,對于每一所學校來說,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尤其是在現代化學校建設的初期學校教育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性目標,它必須通過完成各階段的戰役性目標積累來實現。假如我們計劃到建國一百周年(2049年)實現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長期的戰略性目標,那末能否把到2010年和到建黨一百周年(2021年)作為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兩個階段戰役目標呢?假如我們把到2010年作為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初期階段,那么就應當根據上述內容制定出這一階段學校教育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個評價指標體系既是從現實出發的又是面向未來的,它是能調動起大多數學校積極性,而不是高不可攀的。為此,我們提出建設不同類型的現代化學校問題。類型,是指按照事物的共同性質、特點而形成的類別。不同類型,就是指一批事物之間由于有不同性質、不同特點從而形成的不同類別。
學校也是如此,因學校建設的基礎不同,角度不同,進程不同,模式不同,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學校。
不同基礎,指的是每所學校在為自己設計現代化的現實基礎,包括教育思想、學校管理、課程結構、教學水平、教師隊伍、學生素質、辦學條件等方面綜合而成的現實基礎實力。如有的學校校舍大而好,設備新且全,師資力量強,校風好;有的學校校舍不大,設備不新,但干群團結,教師工作熱情高,質量穩步上升;有的學校努力學習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勇于改革,學校面貌變化大,由薄弱學校轉變為知名學校;也有的學校目前情況一般,但校長、教師有決心追趕先進。這是十幾年來改革開放中形成的現實基矗。這些基礎從綜合性評價角度來看,也許可以說基礎好些或基礎差些,應當對每所學校作出具體分析。
不同角度,這是說學校在設計教育現代化時,經過學習、思考、分析確定的某種教育思路和切入點。所謂某種教育思路,指的是或者以開發學生潛能為核心的教育思路,或者是以和諧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思路,或者是以公民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思路,或者是以美育為核心的教育思路。切入點,則是在確定了以某種教育思路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后,根據學校的現實要求和可能條件,選擇容易見效的內容,或者某項重點內容,加強工作,取得成績,帶動整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例如以改革管理為切入點,以課堂教學改革為切入點,以德育改革為切入點,進而向縱深發展,以及其余。
不同進程,指的是追求現代化的學校因基儲角度、模式的不同以及所采取不同的策略而形成的不同發展進程。如果校舍好、設備全、辦學條件較為規范,其發展進程就會以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為主線;相反,有的學校則會因校舍、設備欠債多從而其發展進程的某階段會以硬件建設為主;還有的學校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軟件,各方面同時發展。從教育模式的構建角度看,一般會經歷模式選擇———因素組合———模式運作,然后再模式精血——因素再組合———模式再運作。由于各校的思路、實力、策略差異,模式構建的進程顯然也會有差異。至于各校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時間跨度顯然也會有所不同。
不同模式,所謂教育模式,是指在學校構成的幾個重要因素中,選定某一因素為主要因素,以此統率、影響、滲透于各種因素中,把各種因素組合形成的結構。不同的教育模式便形成不同特色。例如創造教育模式,其特色表現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特別活躍,創造力強,小發明、小制作、小創造特別多。又如愉快教育模式,其特色表現為學生負擔減輕,學習是愉快的,活動是愉快的,生活也是愉快的。
綜上所述,每所學校從自己的現實基礎出發,經過學習、消化、篩選,明確了從某個角度———學校選定的教育思路和切入點,并沿著所設計的步驟發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和特色,這就是這所學校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大體過程。許多學校有相同或相近的教育模式(即使如此,這些有相同模式的學校仍會各有其特色),就會成為類型。從一個城市來說,幾百所甚至幾千所學校便會形成許多不同的類型。
三、提出建設不同類型的現代化學校的現實意義
第一、避免千校一面,追求自主發展。
目前,在討論學校教育現代化問題上,比較集中于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內容等共同性問題上,這是完全必要的。共同性、普遍性問題不弄清,搞現代化便失去基本方向。而同樣必要的是:還要弄清教育現代化的特殊性和個性問題。如前所述,我們提出的現代化學校的“十化”,是屬于普遍性內容。但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十化”在每所學校的具體表現必定是多樣式的。各個學校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制定現代化的計劃,切不可生硬地按照共同劃一的標準去做,亦步亦趨地模仿某些“樣板”。提出建設不同類型的現代化學校,可以激發各校校長、教師、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讓他們為自己的學校創設出體現先進教育思想的、模式各異、個性獨特、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學校。
第二、避免“孤帆遠影”,追求“千帆競渡”。
在討論學校教育現代化時,因為提出了一些較高的標準、要求,可能會導致某種誤解,以為搞學校教育現代化只是少數學校的事,與絕大多數學校無關。這在思想上是個誤區,在實踐上是有害的。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如果只有少數學校致力于現代化,那么何來科教興國,何來教育強省強市。
誠然,如果學校至今還是危房,無基本設備,學生流失率高,義務教育尚未實現,那是無從談教育現代化的。但如果只是因為用地面積不夠,或者某些用房、設備暫時未配備,或者目前辦學一般,或者因為是新校而辦學經驗不足,我們就沒有理由不讓這些學校追求教育現代化。我們的口號是“個個可搞現代化,校校可成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不在硬件而在軟件。我們不應當讓教育現代化遠離大多數,恰恰相反,應當以教育現代化的口號去激勵所有的學校。當然,這樣說絲毫不存在排斥先進的意思,事實上總是會有先進后進的,我們的政策應當鼓勵先進更先進,后進變先進。總之,我們希望在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大河中看到千帆競渡的壯觀場面,而不希望看到孤帆遠影的寂寞情景。
第三、避免平均用力,追求重點突出。
在各校追求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抓重點,不要搞平均主義。在一定階段時間內,學校以關系到教育改革和發展全局的某些項目為主,抓住不放,集中力量突破,有顯著成效;與此同時,其他方面的內容也相對有積極的呼應,學校教育質量有顯著提高,就可以認為是實現了這個階段的現代化目標了。換句話說:“合格加特長”即可,而不是樣樣優秀才成。反過來,如果硬套“十化”標準,勢必造成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欲速則不達。教育現代化是個長期的目標,這階段未做完的事可以留待下階段去完成。應當說:突出重點并沒有降低要求,“十化”的每一條的要求都是面向未來,有高度的。
總之,提出建設不同類型的現代化學校問題,既是從現實出發可行的,又是面向未來可及的,既有方向性、共性的要求,又鼓勵自主性、個性創造,既對先進學校有推動,更對大多數學校有激勵。它能充分調動廣大學校積極改革的熱情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