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教學“玩中學,學中玩” 的關系
王華強
近些年來,體育教學正逐步改變傳統的“講—學—練”教學模式,各種新的教學模式改革層出不窮。《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進一步強調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過程逐漸從重“教、練”向重“學、玩”轉變。這里的玩既不同于“講—學—練”模式下的練,也不同于放羊式下單純的玩。是在教師主導作用下,學生主體能動性的體現,是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突出強調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與行為的積極性。
由于傳統教學注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忽視學生自身的“學”與“玩”,致使在實施新《標準》過程中教師一時難以把握。如何學?如何玩?如何處理兩者關系?成了目前體育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中玩與學關系處理的誤區
1、重學輕玩。只注重了基礎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教學生學習,忽視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對所學內容的自主運用與實踐,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機械地按教師的要求和方法去學習,缺乏自主性、趣味性、創造性,很難體驗到所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和用處。那種過于系統的技術教學和過于專業的、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技術細節,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地發展,也影響了學生對其所愛好的運動項目技術技能的掌握。
2、重玩輕學。由于受“快樂體育”和“成功體育”等教學思想的影響,現在有的體育課對教師的主導作用簡單否定,只求學生玩得開心。學生開心了,似乎體育課也就成功了,學生的心理也就健康了。這種觀念是片面的。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低段)的體育技能還處在一個非常基礎的、有限的層面上,給他一個球,只知道拍,不知道還能干什么,不會用來做游戲、比賽,或只能進行簡單的游戲、比賽,缺乏變化、創新。久而久之,機械的運動必然導致學生興趣的下降,運動參與目標的實現也成為一句空話。
3、玩與學安排無序。4、較隨意。5、缺乏邏輯性。
我國體育教育專家毛振明博士在《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一書中指出,體育教學內容的邏輯性是體育教學科學化的中心,但有些教師憑自己主觀意志安排學生玩與學的時間、順序和比例,或流于傳統形式,或追求新異時尚,無視教育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偏離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6、學與玩相分離。
7、沒有必然的聯系。
教師或消極地為應付完成課堂40分鐘時間,或積極地為追求創新,活躍課堂氛圍,生拉硬扯地將學的內容和玩的內容拼湊在一起,盲目性較大。現在許多教師熱衷于用游戲、舞蹈、健美操等代替專項準備活動,但這種玩的形式不一定都能為所學內容服務,真正起到準備活動應有的作用。
8、學與玩只簡單劃上了等號。9、形式單一。10、缺乏創新。
教師沒有對學過的內容及時更新、升級,學生只是反復操練,身順心違地在“玩”。有些教師教會了學生一些游戲后,便一勞永逸,在以后的活動中要求學生也以同樣的方法進行,長此以往,再好的游戲也會令學生厭倦。許多高年級學生一聽到“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便會說:“那是小孩子玩玩的”。對他而言,他學會的這種游戲已毫無吸引力。這種學與玩之間簡單的等號,是教育低水平的重復,與學生身心的發展格格不入。
二、教學中玩與學關系處理的策略
堅持“健康第一”思想,讓學生更健康地學與玩。
體育課中的學與玩不能違背科學規律,既要遵循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規律,又要遵循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和動作技能形成的科學規律,不能只為追求課堂氛圍的活躍,學生濃厚的興趣或其他的目的而違反“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現在在許多地方開展的公開課、展示課,雖然最后的教學效果確實多不錯,但有些教師課前反復操練的過程卻值的商榷。
三、落實一個好的載體,讓學生更形象地學與玩
教師要用新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手段,教學設計思路去賦予傳統的身體練習內容一個新的載體。小學生的興趣偏重于游戲類項目,教師可充分利用一些游戲,將學生的學與玩融合在其中,以玩引學,以學導玩,玩學互動。如在教學武術基本功手型、步型時,先用游戲“石頭、剪刀、布”導入,通過學習新的動作方法:石頭——并步抱拳,剪刀——弓步抱拳,布——馬步抱拳,引出武術的手步型學習,在玩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并進一步讓學生在步型不變的前提下,做不同的手型變換(拳、掌、勾手等),玩學互動,學生學得積極,玩得也非常愉快。
四、留出一點活動時間,讓學生學后有玩的機會
《標準》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了一個新的內容后,需要去體驗所學,實踐所學,才有可能做到學以致用,“玩”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再留一點學習時間,讓學生玩后有思考的體驗。
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的體現,往往是不一樣的。可能有的表現得很好,有的丟三拉四,有的甚至相去甚遠,用非所學。所以在玩后,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小結,再思考,再學習。如:學生學習了一些新的游戲,在玩的過程中,有些因沒有掌握要領而導致失敗;有些因沒有遵守規則而遭到非議,有些因難以自控而處于混亂等等。經過再學習,再認識后,這些問題往往能得到較好的解決。
五、改進學玩競賽形式,讓每個學生能體會到學與玩的樂趣
傳統的競賽方式,無論是個體間還是團體間進行的,最終將比出第一名,第二名,直到最后一名,至少有一半的學生都以失敗的形式告終,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兒童可能會很快忘記這種感受,但經常性的比較容量產生心理定型。據調查,學生運動參與興趣減低的原因中,一味地做基本動作,不讓參加比賽的占20%,因為在大家面前做的占25%,感到與做得好的有差距占20%,說明許多學生一方面渴望參加比賽,另一方面又害怕做得不好。這就需要教師改進學與玩的形式和方法,使學生在成功中品味歡樂,在“心態平衡發展”中產生強烈的追求和愛好。
六、不斷提高學玩技術含量,讓學生實現可持續地學與玩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應對學與玩的內容、形式、手段不斷創新,不斷提高,使之適應學生身心的相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