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金艷華
: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問題意識”淡薄,不能發現問題,如何盡快扭轉這種局面,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是筆者就自己教學經驗談談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加強雙基訓練 夯實“問”的基礎
“得雙基者得天下”這是很多有經驗的教師常說的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扎實的“雙基”是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保證。雙基訓練是問題意識產生和培養的必要前提和基礎。缺乏相應的知識經驗,問題意識必然貧乏。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要是要加強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讓學生在吸取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營造自由民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敢問”
問題意識的培養,要有一定的培養環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積極自主的課堂,讓學生置身于一種無拘無束、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自由思考”。因此,建立“積極自主的課堂”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我們的課堂要建立在學生的情感、動機的需求上,讓學生帶著愉悅情緒走進課堂,讓我們的課堂有趣味,讓學生在課堂中有足夠的自信心,給學生足夠的權利和自由,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這樣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心情舒暢,求知欲旺盛,思維活躍、流暢。這樣,學生個體才能“敢想”、“敢問”,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活躍氛圍。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想問”
1. 實驗創設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化學實驗來創設情境。
例如,在空氣組成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類似拉瓦錫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探究實驗,通過燃燒紅磷實驗,測出氧氣占空氣的體積分數。學生實驗中會發現倒吸入集氣瓶內的水情況各不相同。面對這種出乎意料的結果,學生首先會問:“為什么倒吸入集氣瓶內的水會有多有少呢?”接下來,教師就可以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其中的原因。不難看出,這個情境設置成功的關鍵在于:實驗所得現象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將學生輕松引入充滿疑問的情境。
2. 生活創設情境
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它與自然現象、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等都緊密聯系。化學教學一定要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例如,在講氣體的溶解度受溫度和壓強的影響時,讓學生思考:打開汽水瓶蓋為什么有大量氣泡產生?喝汽水為什么會打嗝?炎熱的夏天,魚為什么浮出水面……這些現象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歷過的,當教師在課堂上把它們呈現給學生時,自然會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質疑,進而對問題進行探究。因此,教師要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從化學角度發現并提出問題。
3. 問題教學創設情境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曾說過:“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恰當的問題情景,通過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對教師來說,問題情景是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手段,那么,教師就應該在教學中多創設問題情景,激活學生的思維,這是化學教學的關鍵。
例如,在學習 “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取”內容中,為了驗證CO2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的性質,僅靠教材上的實驗無法說明是碳酸能使石蕊變紅。此時,若教師適時質疑,學生覺得這個實驗能否證明碳酸一定能使石蕊變紅呢?引起學生討論,學生很容易想到溶液中除了石蕊,其他成分都有可能是“嫌疑對象”,從而得出更嚴密的實驗方案。這樣,通過對教材實驗和結論的質疑,激發了學生思考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用心指導,讓學生“會問”
陶行知先生曾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可見“提問”并不容易。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即使有提問的積極性,但就是提不出問題,或只能提一些膚淺問題,可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發展,不僅有賴于知識和能力基礎及環境,還要有合適的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要學生善于思考、善于提問,以提高“發問”的水平。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例如,在講質量守恒定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提出:為什么煤燃燒后質量變輕?是不是有的化學變化不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學生提問題的水平差異很大,教師應該進行價值導向,讓學生明確哪個問題更有價值,讓他們學會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知識的積極探求者。作為化學教師,我們應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都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與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