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學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李艷敏
摘要:所謂情感教學即是在充分考慮教學中的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重視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創設給學生以情感體驗,產生學習動機和需要,激起對知識的強烈需求,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課堂教學環境,以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感教學;情感升華;情感要求 一、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要激發情感 導入新課要生動有趣,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熱情。新課的導入方法很多,有趣味性導入、情境性導入、沖突性導入、直觀式導入、設問和問題式導入等等。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學習《背影》這篇文章,可以利用錄音機播放關于“父親辛勤勞動掙錢供子女上學”的生動故事,激發學生求知情感來進行導入,也可以用多媒體功能,播放一個電影片斷,如播放電影《背起父親上學》片斷,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想知道《背影》中的父親是怎樣的形象的求知欲,即對父親應有怎樣的情感。 二、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維持、鞏固和發展在導入新課階段激發出來的情感 1.教師要精心組織好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獲得展示的機會和成功的滿足。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說:“積極的情感是由于積極的探究活動而產生的。”因此,教師要善于提供活動的材料和條件,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掌握知識的自豪。如在八年級語文教學中,在學習《背影》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先提供一些材料和要求:例如,提供“關于父母干活掙錢不易的故事”這樣一個材料,并提出:“我們身邊的父親是什么形象?”這一問題。要求是:從外貌特征、內在氣質、為人處世態度等等這幾方面回答。還可以提供一些關于描述父親形象的范例等材料,讓多個同學進行表述自己父親形象的探究活動。從而去探究并獲得描述父親形象的知識,進而通過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掌握知識的自豪。 2.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實際意義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由潛伏狀態轉變為活動狀態,讓學生對問題感興趣的同時發現問題,進而激起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和激憤情緒。如在《背影》的教學中,教師可能提出:你看了課本95頁的那一幅圖,有什么感想?(注:八年級語文課本上有一幅關于父親爬柵欄買橘子的簡圖)這個問題,很有啟發性和實際意義。學生可能會回答:圖上的父親去給將要離別的兒子買橘子爬柵欄爬得很費勁,實在不易,因此,感覺到天下父母皆不易,從而感悟“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應立志苦讀”,產生不讓父母失望的感想。語文老師還可以提出別的問題,如你讀了課文中“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感觸最深的是什么?等等類似的很有啟發性和教育意義的問題,既有啟發性,又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此時,學生情景交融,從而維持、鞏固、升華了對父親無比敬佩與愛戴之情以及渴求知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