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學美術欣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付酉菊
眾所周知,教師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美稱。這就要求,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好知識,更重要的是育好人。因此,德育是當前學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點之一。在學校中,實施德育的途徑很多,其中通過各學科教學使德育與教學相結合,用知識本身去吸引、教育、影響學生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美術課以其自身的特點向我們證明在教學中也可以滲透德育。它主要是通過完美的藝術形象的感染來樹立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新《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人格。”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實效性。
下面我以自備的《敬愛的小平同志——總設計師》宣傳畫作品為欣賞對象,用五個步驟作為欣賞教學程序來談談如何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讓學生放松,為欣賞做準備
欣賞者的心境和情緒狀態往往影響著對作品的審美。同樣的白雪茫茫世界,有的人可能會說是一片純潔,有人則可能會說是一個凄冷的悲涼世界。為此,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微閉雙目,想象自己正悠然自得云游于藍天白云間,通過冥想幾分鐘,放松心境,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導言:“有這么一句名言,‘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哪個同學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它就是我們革命前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中說的。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自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開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步伐加快,我們打破封閉,走出國門,參與經濟全球化,向外國學習,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競爭與合作。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這個文明古國,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各地欣欣向榮,蒸蒸日上。”隨后,讓學生說出目前我們生活過得美好的事例。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為下一步做好鋪墊。
三、從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欣賞
教師導語:“《敬愛的小平同志——總設計師》是一幅社會性質的政治宣傳畫,畫中所描繪的就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且極具傳奇色彩的東方風云人物——鄧小平。從他那剛毅果敢的神態中、慈祥和悅的明眸里,人們可以得到一種精神寄托和鼓舞,看到祖國美好前景的化身。”通過教師這樣提示,學生能領悟到這些思想內涵,說明他們在欣賞此畫時對形式、形象初步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了解。 四、引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體會欣賞
在欣賞的時候,首先讓他們觀察作品主人公那飽滿的天庭、寬廣的胸懷,從中去發現:畫中的人物是那樣的極富智慧和韜略。其次觀察他那雙深邃的眼睛,那是他時刻都在關注著十三億中國人民的冷暖和疾苦,注視著祖國的興衰與繁榮,憧憬著明天美好藍圖的實現,洞察著瞬息萬變的世界風云。再看看他那張凝重的臉龐和緊抿的嘴唇,耳際仿佛就聽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句極富哲理的話語,體量到眼前這位世紀老人憂國憂民的沉重心情。隨之激勵學生,只有努力學習,掌握現代科學知識,才能擔負起歷史使命,不辜負先輩們和祖國人民的期望。學生的欣賞水平能升華到這一點,德育的滲透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對作品內涵的探究和領悟欣賞
最后,再引導學生由遠及近通覽全畫:遠景——藍天白云,展示著國內、國際氣候晴朗,機遇難逢,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景海闊天空;中景——新興的現代化都市海隅、白浪翻騰的大海,著筆點畫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區域已由沿海向內陸如火如荼地發展;近景——敬愛的小平同志——總設計師面對東方,背對大海,神情自若,衣著大方,雙手插入夾克衣袋,穩健地站在海邊的巖石之上。引導學生說出寓意:不管現在或未來,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將矢志不移。在人物四周圍小憩、翔集的海鷗,猶如和平的使者,亦告訴人們:中國改革開放的國門已敞開,我們的朋友遍天下,中國歡迎世界各國有識之士來華投資創業。隨后讓學生說出作品主題:中國改革開放道路永遠不變。通過鑒賞,激發學生對鄧小平的敬仰和愛戴,激發其愛國情懷,使其思想境界有了進一步提高。
美術語言表現在作品中的線條、色彩、造型、構圖等多種因素中。美術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運用專業術語講授方法、步驟、基礎知識,引導學生積極觀察、思考和分析美術語言的表現因素,又要靈活地在教學中滲透德育這條脈線。這樣,學生便可在獲得基礎技能、技巧的同時,領悟到作品的思想意義內涵,進一步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思想認識。
藝術教育家馬丁·杰克遜曾經說過:“談到藝術教育,我們總是談技巧,我們不要忘記通過藝術還要學習人類的博愛、感情、知識、公道等……”就美術欣賞課而言,這直接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如何將德育滲透于美術欣賞教學之中,這需要大家不斷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