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學生的主體學習
段必璽
摘要:不少人認為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關鍵在于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語言技能,即語言技巧的應用。然而,隨著應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和發展,更多的人們意識到非語言知識——背景知識、文化差異、情感因素以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等都極大地影響著英語學習。本文從教師情感態度與學生主體學習的角度,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探討情感因素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同時就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做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英語學習;情感態度;主體學習 長期以來的英語教學體系沿用的仍是—本教材、一篇課文;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念、學生跟的單向交往的外語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占去了課堂的主要時間,無法給學生的實踐提供足夠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語言知識的消極接受者。而教師與小組,學生個體與個體,群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的多向立體交互嚴重缺乏,忽視了學生應用語言和表達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學的作用。這顯然同我國目前推行的素質教育相悖,同時也阻礙了英語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因此,打破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在情感方面常存在著兩個誤區:一是重視知識和智力的發展而忽視情感的發展,即重IQ而輕EQ,在外語學習上出現了所謂的“情感空白”(emotional literacy);二是忽視情感與認知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事實上,情感不僅是人本身的需要,也是其它生理和心理活動的前提條件和操作平臺。研究表明:當學習者處于消極情感狀態時,其認知活動自動停止。即使不停止,認知活動也不會有實際效果。因此,分析和研究英語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將有助于發現與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障礙,進而切實有效地提高英語水平。 一、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因素 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學習者的態度動機、個性、焦慮、移情、抑制、自信心、學習風格等,其理論基礎是人文主義心理學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里所說的情感是指學習者在外語聽力學習過程中的感情、感覺、情緒和態度。根據不同現象,情感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學習者的個別因素如焦慮、抑制、性格傾向等;二是學習者相互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相互移情、課堂交流、跨文化意識等。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有以下5種影響:(1)情感信息與視聽覺信息一并儲存在大腦中;(2)情感可能給記憶帶來混亂;(3)情感可以反饋記憶內容;(4)情感帶來學習動力;(5)情感是否能有效利用已有資源的前提。正如羅扎諾夫認為的那樣,情感使學習者產生某種傾向或愛好。通常消極情感導致消極抵制和侵犯性抵制,而積極情感的作用正好相反,主要是為學習開通道路。英語學習中的消極情感因素包括:害怕、羞澀、緊張、沮喪;積極情感因素包括:自尊、自信、愉快和驚喜。 Jane Arnold指出,焦慮可能是妨礙學習過程的情感因素。如果學生英語課堂上總是擔心能否完成課堂的消極情感因素,從而造成課堂表現不佳、學習效率低下。 抑制是個性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衛自我而表現出的焦慮。外語學習過程中出現差錯是不可避免的,因害怕犯錯而產生自我保護的消極情緒會出現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等不利于聽力提高的心理狀態,從而造成聽力任務的失敗。通常情況下,對外語學習而言,抑制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由于抑制是為了保護自我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縮行為,所以經常遭受批評和嘲諷的人抑制程度較高。因此,自我形象比較脆弱的學生往往因為害怕犯錯誤而在聽力課堂上不積極乃至心理上拒絕參與語言活動。這就是抑制在聽力學習中的消極影響。 緊張與焦慮和抑制一樣屬于外語學習中必須克服的一種消極情感因素。據了解,許多學生走進英語課堂或語音實驗室上課時的心情是復雜的,往往在好奇中夾雜著畏懼,總是擔心自己能否聽懂教師上課內容。因此,學生們普遍反映特別緊張,精神壓力特別大,所謂的心理障礙便在此時形成了。由于學生一開始就是帶著緊張的心情來聽課,一旦聽不懂則更加緊張,而緊張就更聽不懂,這種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必定會干擾大腦的有效工作,使聽者心情煩躁、焦慮不安,久而久之甚至會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神經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皮層也就是記憶裝置,在心情放松的情況下會變得非常平穩。這樣可使記憶裝置最大限度地發揮功能。相反,如果身心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焦慮情緒就會有所增加,大腦的工作效率也會隨之下降。所以上課時,一方面,精神要高度集中,不受外界干擾;另一方面,情緒又要充分放松,切忌過度緊張,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聽覺器官接受聲音信號的敏感度,達到理想的效果。 語言學習尤其是外語學習時的記憶任務特別繁重,常常需要進行單調重復的腦力勞動,大腦極易疲勞,從而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事實證明,興趣是積極探索或從事某項活動的認識或意識傾向,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重要心理因素。 然而,置身于外語課堂環境中的學生因緊張而產生焦慮,再因焦慮而引發抑制,最后造成對外語學習的厭惡。因此,作為外語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厭惡對英語學習提高的不良影響,積極探索造成厭學情緒的根源,從而挖掘學生外語學習的動力源,努力營造輕松、和諧、活潑、自然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逐步克服影響學生學習的情感因素。 二、克服消極情感因素的措施 1.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利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以充分實現記憶的最佳效果,關鍵在于教師是否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能否幫助學生對外語學習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通常,由于專業定向造成某些方面智力發展水平的差異。例如:文、理科學生在基本常識、分類詞匯、觀察力、想象力、知識面及言語表達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避免顯示出“父母”態的人格結構,力戒處處流露出權威感和優越感,否則將會影響教師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著名教育家Edward Thomdike指出,任何有效的學習要求發揮個人的主動性。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將其放在首位。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就是學生進入教學活動,積極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傾向性表現行為。英語學習的過程是語言能力從理論知識轉為自動應用的過程,這種轉換必須通過學生的自身活動才能得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要求在教授語言系統知識的同時融人語用交際學,使學生頭腦中惰性的語言知識活躍起來,把語言學習變成運用語言的交際行為。課堂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主要場所,學生所獲得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讀、聽、寫、譯等項技能需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到檢驗。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實質是在教學中解放學生,使他們在一定的活動中獲得主體性的發展。學生是教學環境的主人,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的一切工作幾乎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支持與合作。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要求教師調整、改變教學進度。學生有了自主參與的愿望能力,自然會對教學方法的設計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重視學生在知識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培養學生提高語言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他們樂于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充分發揮他們創造性使用語言的能力,開展真正有效的交際活動。 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會形成多邊的教學交流,這是課堂氣氛活躍的前提。建立不受課文材料限制,以讀、聽、寫、譯等語言應用技能為中心,以學生為主的新教學模式,改變過去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包攬一切的毫無生氣的課堂教學,取而代之的是以對話、討論和模擬環境等方式,改被動為主動,創造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這樣作為主體參與者的學生的激情會被激發起來,課堂充滿了學生的熱情,而不只是教師自己的熱情。學生在這種語言環境中學得快、記得牢、又不覺得枯燥無味。教師在課堂上只扮演著“導演”的角色,用大量的語言材料和各種形式豐富有趣的、有組織的語言活動幫助學生多角度、反復地運用所學到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及時發現他們的困難,為他們排憂解難,成為他們學習的引路人和學習積極性的鼓舞者。這樣,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積極的,當然也是高效的。它既能培養學生掌握語言知識進行語言交流活動的能力,又能使學生具有在社會真實環境中恰當運用語言交流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