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生物學隱性課程
未知
摘 要:為實現中學生物學教學目標,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生物課的開設除了國家教學大綱規定的顯性課程之外,還必須重視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傳統信念、價值觀和道德行為等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教育。
關鍵詞:中學,生物學,顯必課程,隱性課程
中學生物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具有中等生物科學素質的德、智、體、美、勞、知、情、意、性、行全面發展的人。為實現中學生物學教學目標,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生物課的開設除了國家教學大綱規定的《生物》正式課程即顯性課程之外,還必須重視隱性課程(非正式課程)與顯性課程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傳統信念、價值觀和道德行為等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本文就中學生物的隱性課程作一些探討,以期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中學生物學開設課程分析
根據國家教學大綱的規定,中學生物學開設的課程包括中學生物學課程(初中植物學、動物學、高中生物學)和中學生理衛生課程等,它們統稱為《生物》,這些課程就是顯性課程。顯性課程可以通過考試、考查得出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反饋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但是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學生僅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等“三基教學”尚不能實現中學生物教學目標,還必須促進中學生德、體、美、勞的綜合教育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諧發展,這些隱性課程至關重要,不可缺少。它貫穿于整個教學中,支持、補充顯性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對中學生進行熏陶教育,共同實現中學生物學教學目標。
中學生物學隱性課程的內容及目標
中學生物學隱性課程的內容包括有關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情感、意志、行為和習慣等方面。
1 科學的世界觀、革命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
世界觀是指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以什么樣的人生觀把握自己,以什么樣的價值觀對待社會。中學生正處于逐步形成世界觀的時期,使他們懂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引導他們克服主觀片面性,這不僅有利于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能正確認識生物界的種種事物、現象及其規律,而且能夠促進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科學的世界觀就是客觀地認識事物、辯證地認識發展、歷史地認識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懈地追求真理。革命的人生觀就是要求每個人都要有自尊、自信、自強、自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追求高尚、珍惜人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社會負責。正確的價值觀認為,人生的價值在于創造和奉獻,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不僅需要有牢固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實踐技能,以及對知識技能的精益求精的嚴謹敬業態度,更重要的是還要求生物學工作者必須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革命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要熱愛自己的專業,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社會的價值是無私奉獻。只有這樣,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跡來。科學的世界觀、革命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培養,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2 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后繼人的中學生,應當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認清歷史責任,維護國家利益,捍衛民族尊嚴,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實現自己的報國之志。集體主義要求人們的一切言論行動合乎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它要求學生熱愛集體、奉獻社會。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是永恒的主題。當今世界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食品短缺、資源危機等等,正日益威脅著人類生存,這些問題都與生物學有密切關系,只有樹立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才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國情、理解國策、愛護環境、珍惜資源,激發起民族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產生解決人口、環境、資源等問題的緊迫感。
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強大動力,它們的培養并非彈指之間就能實現,需要進行長期的熏陶。
3 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調節行為的規范和良好的風尚。它反映在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紀律、風氣等各個方面。如熱愛學習、熱愛勞動、文明禮貌、遵守紀律、鍛煉身體、講究衛生、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等。這些看起來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極為重要。在社會公德方面,特別強調“慎獨”,就是指在鮮為人知的情況下不弄虛作假,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單獨處理問題的條件下要按社會公德去做。如愛護生物、保護環境這方面,損壞花草樹木、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捕捉青蛙等行為不一定有人看見,能否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知曉的情況下做到嚴格要求自己,一絲不茍,完全有賴于學生的責任感,有賴于學生自覺的社會公德,而這些都有賴于多層次的道德行為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實現中學生物學隱性課程的途徑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應將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中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1 優化學校育人環境良好的育人環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至關重要。首先要做好學校環境的美化工作。如在教室內張貼名人名言、畫像,在校園內設置警句、學生守則標牌,在墻報上張貼學生行為規范準則,教學用具及衛生用具定置管理,課桌、凳按統一規定擺放整齊,校內衛生清潔標準化、制度化。這些規范性的舉措無疑能為美化校園環境起到很好的作用,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環境熏陶,在學校生活中感到舒暢。其次是做好學生語言行為的優化工作。一個學校中每個學生的文明言行集中反映了該學校的校風,優化學校環境要從抓語言行為入手,注意這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結合學生守則,開展認真討論,使學生懂得什么是文明行為,應以什么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通過“三從八不”,即“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不說臟話,不隨地吐痰,不亂扔亂倒垃圾,不損壞花木綠地,不吸煙,不損壞公物,不違反交通規則,不賭博吸毒”等主題系列教育,并結合開展“人口日”“世界糧食日”“愛鳥周”“中國植樹節”等與生物學有關的節日活動,對學校優化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三是優化學生互助互學、團結友愛、尊師重學的風尚。學生間的團結友愛精神、尊師重學風尚是一個好的學校必須具備的素質。要在學生中營造這樣一種氣氛: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學生互助互愛。學生由此而養成的各種文明行為習慣,勢必會造就出一種溫馨祥和的學習環境,從而使學生在視覺和心理行為上無形中受到感染,久而久之,學生的素質會不斷提高。
一個好的育人環境,應該有優美的校園環境,濃厚的學習風氣,正確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道德素質。
2 教師的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在形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加里寧曾經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種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影響著全體學生”。因此,規范教師的言行舉止,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發揮教師的典型示范作用,將對學生起到春雨潤物、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比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強制約束影響要大得多。教師應注意自己的儀表,裝束打扮,要做到嚴于律己,言行一致,舉止文明,行為得體。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樹立可以作為學生言行表率和楷模的榜樣,敬業愛業,對自己的學生“以誠相待,以情感人,揚善為主,激勵上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培養學生遠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用自己的真誠感染學生,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每個細節,要從內心熱愛自己的學生。有時教師一個真誠的微笑,可以立即縮短自己和學生的距離,一句富有哲理的語言,可以激勵一個學生終身為事業而奮斗的決心,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3 嚴格的操行評定
操行評定是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規范。中學生物的操行評定內容應針對專業特點進行制定,通過嚴格的操行評定,找出差距,總結經驗,以達到不斷規范學生的行為,養成正確的行為方式,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
4 寓教于樂
根據生物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校園文化為載體,舉辦一些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競賽,文體活動。如手抄報、大自然攝影賽、生物知識搶答賽、生物小論文競賽等;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爬山、游覽等活動;有條件的可以邀請專家來講學、講座;建立生物園讓學生自己動手培養或養殖生物,或者組織學生改造小環境,栽樹、植花、種草,讓學生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步入社會,改造自然大環境打下基礎。通過這些寓教于樂的活動,既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生物學是一門很重要的自然科學,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除了完成國家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任務(顯性課程)外,還必須重視隱性課程。隱性課程涵蓋了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只有當隱性課程支持并補充顯性課程時,教學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 汪古遜 生物教學目標分類學 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 趙錫鑫、張國柱 中學生物學教學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